來源:連線Insight
在裁員潮蔓延的 2022 年,小米還在擴招。
截至今年 9 月底,小米員工總人數從二季度的 32869 人擴招至 35314 人,環比新增 2445 人。
新增員工中,九成是研發人員,目前研發人員在小米員工總人數中占比達約 48%。放眼大廠紛紛進行人員優化的大環境,小米的動作顯得尤為突出。
在紅利消失、頹勢盡顯的手機市場,小米尋求更大成長空間的決心從未消散。
2021 年,疫情持續,但小米以破釜沉舟的決心打起高端之戰,拓展線下、發力海外。
一年過去,小米的高端之戰并不順利,短期內難以迎來勝利的時刻。唯有尋找新賽道的機會,來緩解小米的壓力。
這些年,小米在手機主業之外,陸續進入了 AloT、文娛、金融、新制造等領域,但除了與手機直接相關的賽道,小米很難突出重圍。
這一切,催促著小米繼續講述新故事、構建想象力。造車、人形機器人、短劇 ……2022 年小米的動作眼花繚亂。這些需要持久戰的賽道,何時能夠反哺小米集團,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1 汽車、短劇、機器人,小米尋找新機會
在過去幾年,小米發展了很多不同的業務板塊。
AloT 作為手機業務的重要補充,可以通過硬件產品增加用戶黏性,并為更高毛利的增值服務鋪路,為小米貢獻營收。
目前為止,小米已經推出了智能音箱、電視、筆記本等一系列硬件產品。在 AR 眼鏡等概念性產品上,小米也不愿落于人后,今年 8 月,小米推出了第一款智能眼鏡產品 " 米家眼鏡相機 "。
拓展手機生態圈相關的硬件產品的同時,小米也通過各種方式尋求新的業務增長點。
較早布局的業務板塊,以文娛、金融為代表。小米的投資遍布文娛領域,將游戲和影視作為布局重點,建立起投資 " 內容生產 + 平臺企業 " 的生態體系。相比阿里,小米文娛的發展進程并不迅速,同時,也很難突破騰訊、網易的包圍。
近期,小米試圖在短劇市場分一杯羹。目前,百度、愛奇藝等玩家都推出了短劇業務,小米則在近期推出了短劇產品 " 多滑短劇 "。這一產品僅能通過快應用商城的小程序打開,此前小米 OV、華為曾成立安卓聯盟并建立起快應用商城。另外," 多滑短劇 " 中的內容都來自第三方,小米并未投資打造自有內容。
小米金融業務的發展也并不順利。2015 年正式發力后,推出了 " 小米活期寶 "、" 小米基金寶 "、" 小米定期寶 " 等產品,也通過收購、合資等方式獲得牌照,但 2018 年 P2P 事件過后,金融業務被弱化,歸入 " 互聯網服務業務 " 中。
近兩年,小米更急切地尋找新故事,不斷進軍新的領域,包括智能汽車、機器人等市場,不懼長期的資金投入。
去年 3 月的小米春季新品發布會上,雷軍宣布,愿意押上人生中所有積累的榮譽和戰績,將 10 年投資 100 億美元實現小米汽車,作為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創業。
雷軍在微博宣傳小米汽車
小米財報顯示,2022 年前三季度,小米的造車支出已達 18.65 億元。支出逐季增加,從 2022 年一季度的 4.25 億元,增加至二季度的 6.11 億元、三季度的 8.29 億元。
加入造車市場近一年半,小米也在近期給出了量產時間表。三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小米總裁王翔表示,小米有信心在 2024 年實現電動車正式量產。
人形機器人也是小米對未來的布局。
2022 年 8 月,小米推出身高 1.77 米、重 52 千克的人形機器人鐵大(CyrberOne),成本高達 60 至 70 萬元,尚未到達量產階段。
更早之前,戴森在 ICAR 宣布將在 10 年內推出可以做家務的人形機器人。在小米推出鐵大后,特斯拉的人形機器人也高調亮相。
人形機器人賽道還處于早期階段,盡管它被預測將用于工業生產、社會服務等場景中,讓巨頭蜂擁而至,但這一需要長期投入的復雜技術,想要實現商業化落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小米從未掩飾多元化發展的野心,汽車業務代表著營收的增量,機器人市場的布局則可能讓小米的科技標簽更為明顯。
如今,隨著行業低谷期的到來,小米的手機主業已經很難再達到市場的預期。對小米而言,產業鏈版圖的擴大,能帶來實際的業績增長,也變得更為重要。
2 小米手機寒冬難熬
手機行業的寒冬沒有最冷,只有更冷。
據 IDC 數據顯示,從 2017 年開始智能手機市場的銷量逐漸下滑,5G 概念也未能讓市場迎來轉機。2021 年手機市場受疫情以及全球手機芯片斷供事件影響。2022 年前兩季度甚至經歷了歷史上最大季度跌幅,出貨量同比分別下滑 14.1%、14%。
小米的手機也賣不動了。目前小米的主力機型仍是紅米等中低端機型,占其銷量的一半以上。市場銷量疲軟之外,小米也受到榮耀回歸的影響。
市場需求疲軟,但高端手機一直具有抗風險性,從蘋果的銷量增速可以看到這一點。小米手機銷量下滑,高端化不見起色也是重要內因。
小米的高端化曾高調而激進。2021 年年末,小米 12 發布,雷軍在微博上宣布 " 小米高端手機正式對標蘋果 "。此后小米又推出售價 6000 至 10000 元的折疊屏手機 MIX FOLD 系列,以及定價 5999 元起的高端旗艦小米 12s Ultra。
但這兩款手機都因技術不成熟受到市場爭議,MIXFOLD 的退貨率問題尤其凸顯,由于鉸鏈和屏幕這一兩個重要器件沒有進行定制化開發,MIXFOLD 的屏幕折痕等問題較為突出。
MIX FOLD 折疊屏手機,圖源小米官網
與此同時,疫情影響之下,小米關閉了近 2000 家門店,而小米近一半的高端手機都是通過線下渠道售賣。
華為手機受限后,蘋果成為了直接受益者,小米在高端市場的市占率提升十分微弱。
財報顯示,小米第三季度營收 704.7 億元,同比下降 9.7%;經調整凈利潤為 21.2 億元,同比下降 59.1%。
全球化戰略,正在幫助小米緩解焦慮。
如今,小米近一半的營收由海外市場貢獻。小米的增值服務屬于 " 墻內開花墻外香 ",從 MIUI 用戶的分布來看,5.64 億的總用戶,其中有超過 4 億來自海外市場。
過去數年,小米的產品和服務在全球 62 個國家和地區進入前列,尤其是印度、東南亞市場和歐洲市場,成為其海外營收的主要來源。
但海外市場,也容易受到地緣政治、美元加息、競爭對手打價格戰等因素影響。在印度,小米受此影響,三季度同比減少約 200 萬臺出貨量,其他品牌正在侵蝕小米印度市場的份額。
印度之外,整個東南亞市場中,低端機都受到歡迎,本該是小米海外的主戰場。現實卻是,小米被其它玩家趕超。
Canalys 報告顯示,2022 年第三季度同比下降 4%,三星出貨量達到 590 萬部,市場份額占比 25%,處于領先地位;OPPO 位列第二,出貨量達 450 萬部,市場份額占比 19%;vivo 排名第三,出貨量達到 350 萬部;小米出貨量達到 310 萬部,跌至第四位。
德國街頭,圖源小米手機微博
目前來看,小米進一步擴張海外規模的關鍵,在于歐洲市場。小米在歐洲地區的出貨量市占率名列前茅,在三季度僅次于三星。
值得擔憂的是,自研芯片和自建系統對高端手機的加持效果明顯,但小米難以突破底層技術的壁壘。
早在 2017 年 3 月,小米就推出了首款自研 SoC 芯片澎湃 S1,但因其發熱和性能短板,S1 很快停產。直到 2021 年 3 月,小米春季新品發布會上,小米才推出首款搭載自研影像芯片澎湃 C1 的小米 MIX FOLD。
想要繼續在歐洲市場提升產品銷量和品牌影響力,小米手機仍要構建多層次的產品結構,高端化方面也要拿出更多有競爭力的產品。
3 " 第二曲線們 " 短期難救主,小米的挑戰比以往更大
小米的主營手機業務難以看到未來,其他業務的增量也有限。
小米整體營收在本季度出現下滑,也受到了 IoT 硬件業務的拖累。2022 年三季度,小米 IoT 業務的收入為 58 億元,同比下滑 18.3%,創造了上市以來的最低值。
目前小米 AIoT 硬件業務主打產品為電視、筆記本,但兩者在全球的出貨量都在大幅下滑。智能家電類產品有所增長,尤其是智能空調和冰箱,但這兩個大單品的銷量也無法彌補整體業務的下滑。
AIoT 硬件業務的增量,還來源于增值服務。從蘋果增值服務表現來看,抵御風險的可能性較強。不過小米的增值業務帶來的收入,和硬件產品的銷量大盤有著直接聯系,帶來的收入還較為有限。
小米筆記本 Air,圖源小米手機微博
如何展現新業務的想象力,依然是小米當下面臨的難題,汽車、人形機器人、短劇等新動作,能在未來數年內給小米帶來業績增長嗎?
汽車市場處于競爭激烈且投入大的階段,如今造車新勢力的量產車型中,已經運用了許多較為成熟的前沿技術,也在進行技術的進一步迭代。
距離最早的智能汽車創業潮已經過去十年,小米汽車本就是后來者,不僅要追趕量產進度,還要跟進前沿技術。等到 2024 年真正量產時,小米汽車想要在智能汽車市場占據一席之地,也更加艱難。
人形機器人領域的探索,可能要放眼未來二十年。短劇方面,小米的動作較小,這一市場目前仍處于野蠻生長的階段,發展情況仍然未知,短劇產品的市場需求和變現實力并不明確。
這些新業務,也可能將拖累小米整體業務的發展,尤其是造車和沖擊手機高端市場兩者之間的兼顧,是當下小米面臨的難題。
小米三季度研發開支繼續增長 25% 至 41 億元,其中造車約 8 億元,而小米三季度的經營利潤為 10.29 億元。
目前,小米的現金流較為充裕。財報顯示,截止三季度末小米集團現金儲備為 282 億元,能為造車業務提供足夠的支持。
但造車需要長達數年的投入,今年 8 月雷軍曾表示,未來五年小米將累計投入研發費用 1000 億元,這超過了小米目前的現金儲備,約等于其賬面上所有可動用的現金資源。
在業績低迷的時期,造車這一新業務的發展,不僅變得更加急迫,也讓小米承擔了更多風險。
小米為了保證研發投入,削減了營銷投入等開支,也調整了手機業務的銷售策略。
今年 9 月,小米接入了京東到家、美團、餓了么的數千家門店,去覆蓋 3-5 公里范圍內的消費者,不再高頻快速開自營店。這是疫情期間應對線下市場銷量萎靡的方式,但這并不利于小米拓展高端產品線。
小米曾經創造過不少奇跡,從手機業務到生態鏈的發展,小米都克服了行業門檻,找到了發展途徑。對于造車、手機高端化,小米依然有著突圍的決心,但這一次,競爭壁壘、技術門檻的突破將變得更加艱難,留給小米的時間也更加緊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