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個時代輝煌的巨星,往往是最后一個適應變化的人。他也是最后一個屈服于戰略轉折點這一原理的人,他會比絕大多數人失敗得更為慘烈。”
在書中寫下這句話時,不知道英特爾傳奇CEO、聯合創始人安迪·格魯夫會不會預料到,自己一手創辦的公司有朝一日也會被轉型所困,成為那個失意的巨人。
12月2日,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英特爾將要求愛爾蘭地區的數千名員工無薪休假3個月,目的是減輕公司的運營成本。公開信息顯示,英特爾位于愛爾蘭的Leixlip工廠目前共有約4500名員工。如果真有數千員工離開工作崗位,難免讓人對英特爾Leixlip工廠的日常運營產生擔憂。
進入2022年,半導體行業景氣度急轉直下,PC市場持續疲軟,英特爾成為受影響最嚴重的半導體巨頭之一。對于眼前的危機,英特爾不是毫無預期,也沒有坐以待斃。但糟糕的是,過去幾年所做的努力并沒有換來應有的回報。
當手里的王牌一張張失效,英特爾或許真的走到了自己的至暗時刻。
(圖片來自UNsplash)
利潤、營收齊暴跌,節流已是唯一選擇
英特爾愛爾蘭員工無班可上,其實并不叫人意外。
早在10月底,即英特爾三季度財報出爐前,裁員20%的消息就不脛而走。根據外媒爆料,英特爾此舉旨在盡最大努力削減經營成本,應對PC市場的不斷惡化。而在此前的財報電話會上,CEO基辛格也公開表示,英特爾計劃在2023年削減30億美元成本,2025年前削減100億美元成本。
此次為愛爾蘭員工提供3個月無薪休假,相信不過是英特爾一系列節流計劃的一部分。有消息稱,基辛格上個月已經和員工進行了視頻會議,坦承公司存在成本高企、利潤暴跌等問題。
而且從最新出爐的財報中也能看到,英特爾的問題絕不是幾千員工無薪休假就能解決的。
數據顯示,今年三季度英特爾總營收153.38億美元,同比下跌20.08%;凈利潤則僅錄得10.19億美元,同比暴跌85%。與此同時,毛利率、每股攤薄收益等各項數據均出現下滑,表現可謂相當慘淡。
對比歷史數據,英特爾的營收已經連續三個季度下滑,且跌幅有不斷擴大趨勢。今年一季度和二季度,其營收分別為183.53億美元和153.21億美元,同比跌幅分別錄得6.71%和21.96%。利潤端的情況更加糟糕,二季度甚至罕見出現4.54億美元的虧損。
對于四季度的業績預期,英特爾也是相當悲觀。英特爾預計四季度總營收為140-150億美元,遠低于去年同期的205.28億元;毛利率預計為41.4%,較三季度下跌1.2個百分點。如果四季度營收符合該預期,那么英特爾2022財年全年營收將定格在630-640億美元,每股攤薄收益約為2美元,均不及市場預期。
從營收結構來看,三季度客戶端計算業務(CCG)、數據中心和人工智能業務(DCAI)兩個營收支柱的表現都不及預期。其中,CCG總收入為81.24億美元,同比下降17%;DCAI的營收錄得42.09億美元,同比更是大跌27%。
兩項主營業務的下滑,無疑歸因于持續疲軟的PC需求。
IDC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PC和平板電腦出貨量將下跌11.9%至4.57億臺,到2023年還將再此基礎上繼續下跌。報告指出,未來5年PC市場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1%,需求要到2025-2026年才有望改善。目前,全球供應商都面臨庫存過剩和周轉率下降的影響,PC寒冬還要延續很長一段時間。
(圖片來自IDC)
當然,遭遇困境的不止英特爾,全球科技、半導體行業都飽受煎熬。根據美國數據機構Crunchbase的統計,截止今年11月,美國科技行業全年共減員6.7萬人,互聯網、半導體、加密貨幣等行業都是重災區。
12月2日,晶圓代工企業格芯宣布裁員800人,占其員工總數的5.3%;美國芯片設計公司美光科技則在10月宣布裁撤海外團隊,中國地區研發團隊幾乎全部被裁;另一家美國芯片巨頭德州儀器也在今年二季度宣布裁撤中國MCU研發團隊,只有小部分工程師轉崗到美國總部。
《華盛頓郵報》在最新一期報道中分析道,美聯儲對于能否避免經濟衰退顯得越來越缺乏信心,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上一次聯邦市場公開會議新聞發布會上模棱兩可的發言讓投資者、企業都感到無比擔憂。將目光鎖定在半導體行業上,去年的輝煌和如今的落寞形成鮮明對照,更加令人唏噓不已。
營收、利潤大幅下滑,PC市場一時半會兒好不了,英特爾變相裁員縮減開支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只不過,要提振業績還是要開源,節流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那么英特爾還有別的后手嗎?
英特爾沒有后手:自動駕駛失速、晶圓代工腹背受敵
正如文章開頭所說,英特爾不是沒想過后路,也先后押寶了自動駕駛、圖形業務和晶圓代工幾個風口。但尷尬的是,英特爾一次次和這些行業的輝煌時期擦肩而過,反倒在不合適的時間加大投入,最終造成一步錯步步錯的結果。
自動駕駛公司Mobileye曾是英特爾最為看好的增長第二極,如今的表現不能說失敗,但確實達不到預期。智能駕駛芯片算力不足、沒有跟上傳感器融合感知技術的發展潮流,是Mobileye掉隊的主要原因。
統計顯示,Mobileye的初代產品EyeQ4算力雖然只有2.2TOPS,但在那個年代已經是行業頂尖水準,贏得了小鵬、蔚來等一眾車企的追捧。但來到2022年,英偉達的芯片Xavier算力達到30TOPS,特斯拉自研的FSD更是高達36TOPS,完爆Mobileye研發的EyeQ5和EyeQ6L等新一代產品。
雖然Mobileye已經著手研發下一代超高性能芯片Eye Ultra,算力預計達到176TOPS,但英偉達的高端產品Orin能達到200TOPS,且預計上市時間還要早于Eye Ultra。
今年成功上市的Mobileye股價迎來了一波暴漲,讓人看到希望。可惜截至發稿時,其市值定格在257億美元,距離當初高達500億美元的估值還有很大差距。想追上曾經被寄予厚望的自己,Mobileye有很長的路要走。要在追上英偉達等競爭對手的步伐,就更加困難了。
至于另一個重點開發的新業務晶圓代工,也是命途多舛。
英特爾發力晶圓代工業務始于2021年3月,即基辛格上任的第二個月。這位帶有濃厚技術背景的新CEO,是“摩爾定律”的忠實擁躉,也認定晶圓代工業務大有可為。而英特爾在芯片設計、制造等領域的技術積累和經驗,為進軍晶圓代工行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基辛格的推動下,英特爾豪擲200億美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興建兩家晶圓代工工廠,并成立晶圓代工服務事業群(IFS),主要面向歐洲和美國市場客戶。IFS的負責人是技術大佬Randhir Thakur,直接向基辛格匯報。
然而,英特爾還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也錯估了晶圓代工行業的前景。
一方面,英特爾晶圓代工業務進展并不順利,技術、良率都面臨諸多質疑。最新財報顯示,英特爾三季度代工服務收入僅為1.71億美元,不僅無法和臺積電、三星等巨頭相提并論,甚至還出現2%的同比下滑。
英特爾放棄nm命名方式,以Intel 7、Intel 4、Intel 3和Intel 20A來命名未來幾代先進制程產品的做法,同樣招致了不少爭議。按照英特爾的規劃,Intel 4對標的是7nm先進制程,將成為英特爾首個采用全EUV光刻技術的制程節點,預計在2022年下半年投產。但直到現在,仍未看到相關進展。
反倒是內部人員的變動,突出了英特爾晶圓代工業務的混亂。今年11月,有消息稱Randhir Thakur已經辭去IFS業務負責人的職務,隨后英特爾官方證實了這個說法。臨陣易帥乃兵家大忌,英特爾一波三折的晶圓代工業務想追上臺積電和三星,難如登天。
另一方面,PC、智能手機等上游客戶需求下滑,晶圓代工行業的日子也沒有那么好過了。
自今年下半年以來,晶圓代工企業被砍單的新聞就層出不窮:AMD削減了2萬片臺積電7nm和6nm先進制程芯片訂單,蘋果據悉也砍掉了臺積電10%的先進制程訂單。三星好不容易攻克了3nm制程,卻被爆缺少客戶,產能利用率大幅下降。
和其他企業相比,三星、臺積電的處境不算差,至少依舊不缺生意。但行業馬太效應加劇,訂單、客戶向頭部企業集中,對英特爾這樣的新玩家來說肯定不是好消息。
精心準備的兩條后路都被堵住了,英特爾接下來該怎么辦?是另外再找一條路,還是回歸老本行?又或者抄小道找超車機會?
從基辛格近期的發言和最新動態來看,英特爾還是更相信自己的老路:用技術創造新需求。
誓死捍衛“摩爾定律”,英特爾最后的倔強
自從基辛格上任之后,技術革新就成了英特爾一切工作的重心。最近一段時間,英特爾密集發布了多款新產品、技術,試圖借此刺激市場、用戶需求。
今年9月底舉行的英特爾On技術創新峰會上,英特爾發布了13代酷睿處理器產品家族,包括6款未鎖頻臺式機處理器在內的22款處理器和125款合作伙伴機型。
而在IEDM 2022 IEEE國際電子器件會議上,英特爾還公布了3D封裝準單芯片、超薄2D材料單芯片內集成更多晶體管和300毫米直徑硅上氮化鎵晶圓等三項新技術。按照英特爾官方公布的信息,下一代3D封裝準單芯片將把集成密度和性能會提升10倍,連接密度和帶寬甚至可以媲美如今風靡全球的單芯片SoC。
業內人士一眼就看出,英特爾這些新技術的共同目標:增加晶體管數量和密度。說到底,英特爾是在誓死捍衛引領半導體行業發展整整60年的“摩爾定律”。
眾所周知,英特爾聯合創始人戈登·摩爾是“摩爾定律”的提出者。過去數十年間,“摩爾定律”也被奉為半導體行業的金科玉律,英特爾更是該理論的忠實擁護者。
但如今,“摩爾定律”正在失效的討論不絕于耳,甚至掀起了英特爾和英偉達的幾輪論戰。
今年9月,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勛表示“摩爾定律”已死,對半導體行業來說,以固定成本實現兩倍業績預期已成為不切實際的期望。而在不久后的Intel Innovation開幕式上,基辛格直接反駁黃仁勛的說法,堅稱“‘摩爾定律’沒有死,它一直活得好好的。”
從某種程度上講,英特爾和英偉達兩大半導體巨頭的“摩爾定律”之爭,也是兩種路線之爭,更是英特爾為對抗外界質疑、挽救當前頹勢所做的奮力一搏。
英偉達等半導體新貴推崇人工智能、非硅半導體材料等新技術和新材料,希望借此重塑行業技術提升路徑。黃仁勛就一直強調架構創新、全棧創新的重要性,英偉達的GPU技術才是克服硅晶片成本飆升、先進制程工藝研發難度過大等問題的最優解。
英特爾則認為,“摩爾定律”并沒有失效,只不過技術突破的方向一直在變。進入2010年代以來,封裝、晶體管擴展技術成為主角。英特爾如今就在著重發力封裝技術,通過嵌入式多芯片互聯橋(EMIB)、 Foveros 技術等努力提升晶體管密度。
英特爾似乎仍堅信,只要技術上能持續取得突破,就能刺激市場需求反彈,或者說為消費者創造新的需求。只要這個信念不改變,英特爾對“摩爾定律”的追隨也不會變。
但這是英特爾自己的堅持,還是整個行業的共識?恐怕基辛格也不敢妄下定論。
有趣的是,戈登·摩爾在2015年接受紐約時報專訪時曾說過,“摩爾定律”不會永遠持續下去。
說到底,市場變幻莫測,“摩爾定律”會不會徹底失效,英特爾堅持的“以技術刺激市場”的路線能不能成功,確實沒人能下結論。不過對半導體行業來說,鉆研技術總不會錯。堅持自己技術路線的英特爾,也絕對有翻盤的希望。
寫在最后
將未來全壓在技術上的英特爾,和現任CEO基辛格可以說是天作之合。
在效力英特爾的頭30年里,基辛格一直在技術領域深耕,一路坐上英特爾CTO的位置。中間出走12年也沒有切斷他和老東家的緣分,二進宮成為英特爾第八任CEO,和財務出身的前任CEO斯瑞博相比,基辛格為英特爾身上有更鮮明的技術標簽,也努力牽引著這艘巨輪重新駛向技術創新之路。
當然,如今的市場環境、技術潮流和當年有很大區別,英特爾能否通過技術創新奪回江山也有許多疑問。但曾參與十多個微處理器項目開發,推動USB、WiFi技術突破的基辛格,依舊相信技術可以改變世界,也能拯救英特爾。
回歸技術,是基辛格為英特爾所做的規劃,也是英特爾浴火重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