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積電正變成“美積電”的現實面前,民進黨當局的解釋是蒼白無力的。12月6日, 臺積電舉行在亞利桑那州第一座工廠的“遷機儀式”,華盛頓方面對此“給足了面子”,美國總統拜登率商務部長雷蒙多親赴亞利桑那州參觀新廠房,他還在當天的演講中高調表示,亞利桑那州發生的事情對全國乃至全世界都很重要。但無論華盛頓如何表演,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發展史上,這都將成為一個黑暗轉折的標志性事件。
資料圖
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當天在典禮上說,“全球化幾乎已死,自由貿易幾乎已死”,雖然他可能另有所指,但這句話從一個高度全球化的龍頭企業創始人口中說出來,卻是對該事件作出的意味深長的精準注腳。而美國總統拜登在典禮演講中說的“伙計們,美國制造業回來了”,更是一個巨大的諷刺。怎么就是美國制造業“回來了”,這不是一直在中國臺灣省發展得好好的臺積電嗎?
不管美國和民進黨當局怎么掩飾,都改變不了這件事的性質,即美國用巧取豪奪的方式把我臺灣地區在世界核心高科技產業占據重要位置的優質企業逼到美國去。為迎接臺積電的到來,華盛頓端出了豐盛的溢美之詞,然而從頭到尾只有“美國利益”這一個內核,對雙方能否共贏或者對全球芯片產業是否有貢獻,卻幾乎只字未提。它也沒法提。因為這完全不是市場自然形成的結果,來自華盛頓的政治施壓以及補貼利誘貫穿了臺積電在美國建廠的整個過程。
資料圖
這也給全世界敲響警鐘,我們需要把警鐘敲得更響一些。美國不僅僅是對臺積電這么干,它還能將此當作吸引制造業回流美國本土的案例,向其他國家猶豫不決的芯片公司繼續施壓。對華盛頓來說,無論經濟上還是政治上,這都是一筆穩賺不賠的買賣,無利不起早,說的就是這個意思。美國采用蠻力強行闖進本來由市場法則主導的天地,儼然是闖進瓷器店的公牛,攪亂規則和秩序。如果真像張忠謀說的,“全球化幾乎已死,自由貿易幾乎已死”,那么美國是證據確鑿的罪魁禍首。
與美國的自私與蠻橫相比,民進黨當局更顯可恥,它不僅對美國這種掏空臺灣的行為毫無抵觸之心,反而積極主動,從言辭到行動無不充斥著對華盛頓的奴顏婢膝。而臺灣社會幾十年來積累的財富,則被民進黨方面肆意揮霍,當作求得華盛頓信任的“投名狀”。從“萊豬”到臺積電,這樣的例子近年來越來越多。但真把臺灣掏空了,恐怕民進黨在華盛頓的利用價值又要大大縮水了,不是更容易被拋棄嗎?
民進黨當局狡辯說,這是一個好事。我們想問民進黨,逼著臺積電切斷大陸業務導致其營收下滑,是好事嗎?將臺積電上千名最頂尖的工程師遷到美國,導致“臺灣半導體史上最大人才遷移”,這是好事嗎?臺積電這次在美國建廠的總投資將達400億美元,對美國是史上規模最大的海外投資之一,但臺灣社會和經濟卻面臨“慢性失血”的危機,這是好事嗎?先例既開,接下來美國會見好就收嗎?騙誰呢?
蔡英文 資料圖
在全球芯片制造領域占據半壁江山的臺積電,其工廠遍布全球,它當然有權利選擇在任何地方設廠和投資。然而在美國設廠很顯然并非簡單的在商言商,張忠謀自己也說,臺積電曾經在美國建廠的嘗試后來甚至成為一場噩夢,現在噩夢怎么一下子變成美夢了?8個月前,張忠謀還公開表示,“在美生產晶片”是昂貴浪費、徒勞無功之舉,因為缺乏人才且成本高得令人望而卻步。對這次亞利桑那新廠開設,有美國官員表示,這可以“在與中國的競爭升溫之際,為美國軍事和經濟帶來決定性優勢”。這顯然一語道破了事情的本質。
中國有句老話,強扭的瓜不甜。為了遏制中國的半導體產業發展,美國可謂費盡心機不擇手段,但它強扭出來的苦瓜,最后卻要讓別人跟著一起吃,不得不說,這也是一種悲哀。
相關報道:
臺積電在美國建新工廠 島內民眾崩潰:連門都被拆走了
臺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建設的新工廠當地時間12月6日舉辦首批機臺設備到廠典禮。
據臺媒報道,美國總統拜登在政府高層官員和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美光科技首席執行官桑賈伊·梅赫羅特、英偉達首席執行官黃仁勛等企業界高層的陪同下參加了典禮,并高調宣布“美國制造業回歸”。
臺積電6日還宣布,其亞利桑那州工廠開始興建第二期工程,預計于2026年開始生產3納米制程技術,該廠目前興建中的第一期工程預計于2024年開始生產4納米制程技術,兩期工程總投資金額約為400億美元。兩期工程完工后將合計年產超過60萬片晶圓,終端產品市場價值預估超過400億美元。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布賴恩·迪斯對記者表示,這項“重大里程碑”是“亞利桑那州史上最大規模的境外直接投資,也是美國史上規模最大的境外直接投資之一”。
美國人興高采烈慶祝的這項“重大里程碑”,給臺灣地區媒體和民眾帶來的卻是滿心的酸楚。
芯片
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道,臺積電持續在美擴大產能,島內不少人質疑此舉恐將掏空臺灣地區半導體產業。臺積電總裁魏哲家6日對此回應稱,離開了臺灣地區的生態,臺積電不可能像之前一樣活得很滋潤,要說臺積電赴美掏空臺灣地區半導體產業,根本是“門都沒有”的事。
但島內民眾看到臺積電相關新聞后都非常崩潰,直呼“門都沒有了,門都被拆去亞利桑那了”“整個搬走、連門都不留”“在美國多蓋一座晶圓廠,就是在臺灣少蓋一座晶圓廠”“過幾年就叫‘美積電’了”。
臺灣《中國時報》主筆室也發表評論文章哀嘆,臺積電被美國搶走了。
文章稱,臺積電此次可以說是在美國的壓力下決定赴美設廠,當時說的是5納米廠,更先進的制程仍留在臺灣地區,不過在設備到廠典禮前夕則傳出將升級為4納米廠,而且不久后還要設3納米廠了。
這讓各界逐漸發現有點“不對勁”。當初美國因需要臺灣地區的尖端半導體制造能力,而必須“力挺臺灣”,但現在通過各種威逼利誘讓臺積電去投資,而且最尖端的制程都過去了。換句話說,美國不必然再“力挺”了。
文章稱,美國的做法最讓人反感,把臺積電的技術、人才、智財全部撈過去,有如公然搶劫。更糟糕的是民進黨當局百依百順、配合行事,簡直是“被賣了還幫忙數鈔票”,在乎民眾的權益嗎?
臺灣《聯合報》也發表社論稱,臺積電是全球半導體行業龍頭,重要性毋庸多言。近幾年,臺積電屢在美中科技戰中被民進黨當局推上火線。這些發展,實在令人不安。民進黨當局對經濟缺乏長期發展策略,卻不斷將臺積電當成對外交往及戰略籌碼,又無心滿足它必要的水電和人力等需求,這豈非在刨臺灣地區經濟的根?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