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錄制音頻節目《中國刑偵大案|塵封檔案揭秘》時,64歲的馮基宇覺得自己又年輕有勁兒了。
職業素養與休閑愛好的碰撞,為馮基宇本人與音頻節目帶來共同的火花:憑借退休前長年拍攝、采訪警察的經歷,音頻主播圈內很難找到像馮基宇這樣了解警察的人;早年在天津人藝演話劇的經歷,又讓他無疑是警務人員中最會講刑偵故事的。
在喜馬拉雅,和馮基宇一般大的老人不在少數,60歲以上的主播已超過5萬名。借助音頻,他們用悉心整理的人生閱歷與世界保持同頻共振,并宣告著:人到暮年,依然活得多彩。
賦閑在家,當代老年人“說”出自我
點開喜馬拉雅內五花八門的破案類故事,“津門老警察”馮基宇的節目在其中代表著一類重要的存在。
“你聽說過憑借一只高壓鍋就認定的一起沒有尸首的兇殺案嗎?你感受過一個肢解過肢體的房間會有多陰森恐怖嗎?你見到過一樁命案同時掩埋了7具血淋淋的尸體嗎?你想象過一個殺手連孕婦體內的胎兒都不放過嗎?”
馮基宇的發刊詞就寫得山雨欲來風滿樓。能把刑偵故事講得風生水起,與馮基宇早年的話劇演藝經歷密不可分。生于京劇世家的他從小愛唱,但老天爺不賞這碗飯:1970年,他被下放農村,聲音在那期間變粗了。在萬難之際,他的姐夫找來天津人藝的老師,指引他改學唱歌和朗誦。
喜馬拉雅主播:津門老警察說案
馮基宇在農村的十年間,文藝十分匱乏,他的戲癮直到自己被分配到城市的汽車軸承廠后才能大肆釋放。“幾乎一排戲的時候,每天晚上都要去,工廠在東麗區,活動地點在和平區,每天下班騎車一個小時,排練完 再一個小時騎回來。”老馮說,為了方便排練,他申請上早班,從早上六點到下午兩點,“就這么大癮。”
然而好景不長,工廠對馮基宇經常被話劇導演四處借調感到不滿。人事檔案的關系調動了一圈,編制只能在原點,這讓他心灰意冷。直到1984年,妹妹幫他報名了天津市公檢法面向社會的公開招聘,并鼓勵他參加考試。
這是一次改變命運的機會。對大部分人來說,這意味著不用大學學歷,也不用任何經驗,考中了就是公職人員。而回顧馮基宇的人生長路,這無意中成為自己把話劇技巧應用于記錄警察故事的開端。
受益于改革開放的春風,市局跟天津市電視臺第一次合辦了一個宣傳類刑偵欄目叫《津門橄欖林》,馮基宇的老底子讓自己春風得意地變身為主持及出鏡記者。穿著制服,戴著警銜,時而在要案現場,時而在演播室,成為要案記者的老馮到過數不清的鮮血淋漓的現場,拍下第一手素材,有時他到了,110還沒到。
警務生涯的32年里,馮基宇采訪過百余位警察、記得形形色色的刑偵現場:三伏天里的法醫室,尸臭熏得人要吐,但法醫連個口罩也不戴,跟聞不見似的;民警因車禍雙側股骨頭壞死,但還在堅持上案發現場;在天色擦黑的傍晚和兇手去埋尸現場指認,7具慘不忍睹的尸體被一具具挖出,下山的警員無不臉膛煞白......這些經歷都成為講述刑偵故事的牢固托底。
起初是無心,馮基宇用一口標準播音腔的天津話講起了職業生涯中見證的無數案子,在當地反響不錯。后來被喜馬拉雅編輯發掘,他專門開了檔普通話的《中國刑偵大案|塵封檔案揭秘》。
馮基宇演播的《中國刑偵大案》
把一生的閱歷投射于聲音的特長和興趣里,讓自己的退休生活依然煥發生機。喜馬拉雅上還有許許多多的“馮基宇”,他們老來賦閑,又像這樣“說”出自我:已經100歲的退休醫生劉光漢,是平臺上最年長的主播,他將自己幾十年來通過中西醫結合治療的上百種疑難雜癥娓娓道來,幫助大家解除痛苦、享受生活;67歲的獨立學者、《物演通論》作者王東岳通過節目《王東岳的中西哲學啟蒙課》獲得了5400萬播放,他也是喜馬拉雅平臺上收入最高的60歲以上主播......
喜馬拉雅的老年主播群體中,盡管有余秋雨、易中天等著名知識分子傳播中國文化、禪學、經濟學等領域的專業知識,但“三百六十行”的經驗、并非來自“狀元”的閱歷分享同樣寶貴。就像馮基宇提到做節目的初心:退休老警察是遠離專業事務的沒落,奮斗在一線的老警察更是無處話凄涼,“很多人干警察好像有癮。”
在喜馬拉雅上的“60歲+”主播中,也有人成功轉型為“演播藝術家”。比如,平臺上播放量超過4.7億的有聲書《明朝那些事兒》,就出自現年65歲的主播王更新。不少聽友在他的節目下留言:“還是王老師的版本最喜歡。”
喜馬拉雅主播:王更新
生于1956年的王更新曾是軍區戰斗話劇團的一名演員,還在河北電視臺做過制片人、主持人。錄制有聲書時,王更新把自己的聲音優勢發揮到了極致。包括《明朝那些事兒》在內,王更新在喜馬拉雅已演播錄制完成六本有聲書,其中《錦衣春秋》播放量超過3800萬,另有兩本書正在持續更新。
目前,王更新有254萬關注者、作品在喜馬拉雅總播放量已超5.3億,成為喜馬拉雅上粉絲量最多、節目累計播放量最多的老年主播,通過平臺也獲得了相應的收益。“演播有聲書讓我感覺自己還有點用,即便退休了,我感覺自己的生活還有價值。”他很高興自己的作品能被許多聽眾喜歡。
當跨越代際的閱歷成為連結點
演播《中國刑偵大案》的背后,馮基宇還有個心愿:有生之年,把各個條線上的警察故事通過采訪、案卷寫出來,然后用有聲的方式傳遞出去,也算是讓這個默默無聞的群體“出圈”,讓這個默默無聞的群體到新媒體上再活一遍。
馮基宇正在錄制節目
遙想節目錄制之初,接到馮基宇電話的老警察們高興壞了。原刑偵局副局長陳永山、預審專家李如意、法醫楊振來、原反扒大隊長劉金龍、看守死囚的看守所副所長劉健……他們的人生故事通過老馮找到了出口。在劉金龍暢聊的4個小時里,從師傅怎么帶他、怎么判斷賊的眼神,到他和老伴出國旅游,發現全世界的扒手都一樣,把五六塊錄制電池全聊沒電了。
在有聲書、兒童、情感生活、人文、個人成長、音樂、歷史、健康養生、外語、時尚生活,甚至二次元等內容領域,“馮基宇”們分享專業領域的知識與自己年輕時的難忘經歷,希望自己的余熱能傳向有需要的聽眾。
節目《北京老付聊職場》的主播付頎現在65歲,一生中種過地、當過兵、做過支行行長和金融公司高管,退休前是中國知名資產管理公司總經理級巡視員。“很愿意與正在職場上拼搏的年輕朋友們分享這些經驗和感悟,幫助大家掌握職場竅門。”退休后,他正在做這樣一檔節目,讓年輕人躲開職場暗礁、協調職場關系,走上成功之路。
喜馬拉雅主播:北京老付
盧耀興66歲,1977年恢復高考后考上師范學院的物理專業,此后30多年一直給學生教物理課。退休后的他依然牽掛教學:一面花時間給需要的學生補習,同時興致高昂地在喜馬拉雅開設賬號“物理老師盧耀興”將自己總結的“物理興趣教學法”傳遞給更多人,“通過音頻課堂,不用站在講臺上也能講解。而且同學們還可以想什么時候聽就什么時候聽,想聽多少遍就聽多少遍,太方便了!”
喜馬拉雅主播:物理老師盧耀興
《創業不要盲目跟風》、《火鍋店如何轉型》、《婚慶公司怎么玩》、《眾籌的核心是什么?》……生于1958年的退伍軍人李小華,在自己的音頻節目《老班長創業經》里侃侃而談他幾十年來的商海故事,希望年輕軍人在退伍后少碰點壁。
喜馬拉雅主播:老班長創業經
“老班長”把創業之中需要注意的雷點一一列舉,希望讓聽眾覺得接地氣且易懂。“很多人社會經驗為零,問出來的問題你會覺得小白甚至好笑。”他做了節目才發現,有很多年輕的退伍軍人所犯的錯誤都是他年輕時犯過的,心想著:開檔節目給戰友們普及點常識,太重要了。
喜馬拉雅上,還有許多老年人主播,不僅為個人生活經驗發聲,還希望自己所在的領域通過音頻的傳播讓更多人了解。
如今,許多在滬出生的孩子已經不會說當地方言了,上海本地的老人江建芳對此十分惋惜。她與文學和藝術相伴一生,曾是高中語文老師,時常教少年宮的孩子唱歌,這啟發她在喜馬拉雅開設賬號“風中的木棉樹”開始錄制《滬語童謠》節目。一遍滬語加一遍普通話,這樣的音頻模式方便孩子們學習方言,上海方言的魅力借此也得到超過50萬次的傳播,她在喜馬拉雅所有節目的總播放量已超過330萬。
喜馬拉雅主播:風中的木棉樹
景觀設計師張小霖發現,人們很少能分得清室內設計、建筑設計和景觀設計,而自己的專業又比較小眾,于是在喜馬拉雅上開了檔課叫做《現代藝術與設計史系列講座——20世紀西方藝術家與著名設計師作品賞析》,當作一個傳播自己專業的平臺。
“幾十年的主持設計工作都是實操性的,沒有時間對自己的學院派理想和理論體系進行一個沉淀,所以開了節目后,反而能系統性地梳理一下藝術史,滿足自己的教學夢。”從2017年講到現在,人們可以在張小霖節目專輯里的發現畫家蒙克、夏加爾、康定斯基、野獸派馬蒂斯,找到扎哈·哈迪德、貝聿銘,甚至還有中國當代藝術家蔡國強、劉小東、曾梵志…… 近150集內容已儼然是一套現代藝術的百科全書。
喜馬拉雅主播:張小霖999
無論是分享個人建議、梳理并轉述研究成果,還是把圖書演播為有聲的“精神食糧”,許多老年人主播都希望把自己的互聯網音頻節目當作跨越代際的連結點,持續為社會貢獻能量、讓自己與世界同頻。
5萬多種聲音,享受快樂與便利
在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18.1%的中國,這些剛退休在家的,或是長期遠離網絡與社會的眾多老人,如何過好自己的晚年生活?
做音頻節目或許是一種取悅自己、連結社會的方式。
“不敢說老有所成,至少是老有所樂!”王更新做有聲書,除了是想用自己的優勢充實生活,也基于一些現實原因:年輕時腿部骨折過,導致現在行走不便,也不像其他一些老人愛好打牌。而對于職場類主播付頎,為別人排憂解難的過程中也促使自己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
對老人而言,音頻節目中“說”的形式具有天然的便利。
在喜馬拉雅上有一檔7萬多收聽量的節目《奔七大媽五年自由行走四十八國》,其講述者文歆苒最初開設賬號“六十以后愛旅游”上傳音頻時并沒有意識到自己已成為一名主播:“音頻比較適合我們老年人做記錄,老年人視力不太好,文字記錄不方便,音頻只要張嘴說話就能記錄,很方便;‘說’的方式也能讓人很有激情,很容易和聽眾產生共鳴。”
喜馬拉雅主播:六十以后愛旅游
無論東南亞還是歐洲,無論教堂還是宮殿,退休后用十年游歷全球86國、458個城市的文歆苒,從2017年開始用音頻分享全球旅行經歷。也是因為音頻節目,她順便結交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這個時代的信息過于碎片化,無法給人塑造穩定的價值觀。音頻可以把系統化的故事、知識、經驗、觀點傳遞給聽眾,更適合體系化思維的塑造。”66歲的主播、教育學教授完顏珺(原名:王軍)說。他講述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學、工作與生活的故事,收錄在節目《我的非凡留學經歷》里,不少讀者聽完這些往事后感慨:被老師的非凡經歷感動著、鼓舞著。
喜馬拉雅主播:完顏珺
目前,喜馬拉雅中已有5萬多位60歲以上的主播,其中最年長的老人已經100歲,其中更有3680名老人在平臺上做直播。據統計,這些老年人主播有近六成分布在北京、上海、天津、深圳、成都、太原、武漢、沈陽、唐山、石家莊等一二線城市。
盡管我國老齡化進程在不斷加快,但不斷演進的互聯網技術具備著讓孤島相連的能力,老人群體也能知曉社會動態。在喜馬拉雅,無論性別與民族,只要是生活在網絡覆蓋的地方,老人就能體驗做音頻節目帶來的快樂,自己的聲音與故事就有啟發年輕人的機會。
對于用網不便的老人,喜馬拉雅通過文字界面“大字模式”、線下有聲圖書館等方式,為彌補數字鴻溝貢獻自己的智慧。喜馬拉雅在未來將繼續積極創造條件,讓更多老年人共享互聯網發展的紅利,幫助老人像年輕人一樣成為互聯網主播,向世界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