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對于發展趨勢的判斷,一直是引領行業方向的重要標桿。近日,細心的聽友發現,喜馬拉雅更換了新開屏“聽書、聽課、聽播客,就上喜馬拉雅”,從新開屏背后能解讀出什么?這背后又有作為音頻內容行業領軍者喜馬拉雅怎樣的戰略考量呢?
上喜馬拉雅“聽書、聽課”已經成為大眾認知,但最近幾年,以喜馬拉雅為代表的音頻平臺通過對觀點表達類原創內容的扶持,使得以播客為代表的原創內容受到年輕人的歡迎和喜歡,播客也逐漸成為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喜馬拉雅上也因此聚集著大量優質的播客創作者和播客節目。新開屏寓意著喜馬拉雅將在穩固基本盤的前提下,將播客作為內容生態重要拓展方向。
除了新開屏,喜馬拉雅2月14日還在浙江縉云舉辦了2023創作者大會,大會主題“播客,我們玩個大的”更直接聚焦播客,并提出播客不是小眾的創作和消費,播客應該是大眾的、全民的。蒞臨大會現場的上百名播客主和平臺一起探討如何讓播客從小眾走向大眾。喜馬拉雅對播客理解的擴延有利于擴大播客的受眾群體。喜馬拉雅也在大會上宣布將通過升級產品、工具、服務及流量扶持等舉措助力播客主成功。
早春的南方寒意料峭,喜馬拉雅在創作者大會上把聲量聚焦播客,無疑為創作者及行業注入了一股暖意,也預示著播客將成為內容創作新藍海,增強了播客主們對行業未來的信心。
“我對播客有非常大的期待,我覺得現在才剛剛開始,未來一切皆有可能。”參加完喜馬拉雅2023創作者大會后,歷史播客主張志浩說。
喜馬拉雅能夠在這個時候大聲喊出“播客”,一方面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聽播客分不開,不論是在社交平臺上或者現實生活中,人們開始和朋友討論、推薦正在聽單播客,“播客”仿佛成了年輕人之間的識別暗號,播客帶來的生活新知和情感陪伴正在讓年輕人上癮。另一方面也和喜馬拉雅平臺上本身就聚集著大量的播客創作者和優質的播客內容分不開,喜馬拉雅上的播客節目覆蓋生活、職場、財經、人文歷史、科技、情感、娛樂、運動、健康、旅行、二次元等眾多內容品類,播客主則來自不同的專業領域。
播客主張志浩在喜馬拉雅專注人文歷史領域的創作,學文物研究專業出身的他,下過古墓、搞過科研,也做過歷史老師,上課引經據典,妙趣橫生。他在喜馬拉雅的播客節目《歷史剝殼》發揮專業所長,用聲音和聽友一起“剝開硬殼讀歷史,剝開歷史見人心”,節目播放量超過1600萬。“播客是我愿意遞給別人的一張名片。”他說。
因為從喜馬拉雅創作者大會上收獲信心,張志浩計劃將自己的播客做的更加專業,同時提高節目聽感,他相信隨著喜馬拉雅大力推動,會有更多的人了解并喜歡上播客。
“天音Tainn”也是喜馬拉雅上一位“Z世代”播客主,名校社科人文專業畢業的她從小生長在娛樂文化興盛時代。2021年初,天音成為喜馬拉雅播客創作者,目前有兩檔播客節目《別再問我什么是飯圈》《元音不發音》。在喜馬拉雅,借助播客,她通過對娛樂文化現象的觀察講述她所見的時代故事,分享自己的觀點。她說:“聽半小時播客成就感遠勝過刷50個短視頻。”
聲音是一種神奇的媒介,天然具有建立親密關系的能力,它可以激發聽眾的想象力,并形成情感寄托。當速食式短視頻快餐疲憊人們的視覺后,喜馬拉雅的播客主通過聲音陪伴人們的生活,感染和浸潤人心,讓人們的碎片時間更有價值,收獲精神富足。這也是播客日漸受到年輕人追捧的原因,它已成為年輕人對抗孤獨、撫慰心靈、收獲新知的聲音陪伴利器,更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播客也以更加開放、自由的形式為聽眾帶來更多維度、更多元的收聽感受,這種更具個性、充滿真情實感的交流途徑吸引著聽眾的“耳朵”,播客正在成為大眾娛樂的新方式。
在喜馬拉雅,越來越多的創作者開始通過播客來表達自我,分享知識、觀點和生活。作為國內深受用戶喜愛的音頻平臺,喜馬拉雅通過扶持原創內容,讓優質播客主被聽見,助力播客主成功,將優化平臺內容成本,在滿足用戶多元內容需求的同時,也使得喜馬拉雅商業生態更加健康。
有業內專業人士指出:“有價值的內容輸出,是播客內容保持生命力的關鍵,喜馬拉雅作為音頻行業領頭羊企業,扶持原創內容及播客主,對行業來說是件好事,讓更多人了解播客的同時,也能解釋放聲音內容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