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 十里村(ID:shilipxl),作者:天涯住在十里村,授權轉載發布。
這幾年短視頻自媒體很火熱,其中一個看似低門檻又熱門的賽道就是三農領域。
尤其在頭條上誕生了歡子TV、型男、小六搞野、巧婦9妹、漁人阿峰等諸多百萬粉絲的三農創作者,一個個都通過直播帶貨等方式實現了收入的快速增長。
這也讓一些人蠢蠢欲動,萌生出回家拍攝三農視頻的想法。
畢竟回老家既可以享受四季的田園風光,又可以通過拍視頻獲得收入,多么美好啊!
但是,現實真的如此嗎?現在拍三農領域還有機會嗎?
01
為什么有這么多人
喜歡看三農短視頻
三農短視頻就是內容商品的一種,一定是觀眾有需求,才有這方面的內容消費市場,那么為什么有那么多用戶喜歡看呢?
1、寄托思鄉之情
其實許多人關注三農自媒體賬號和關注家鄉公眾號是一個道理,都是出于對家鄉思念之情。
許多觀眾經常會私信告訴三農創作者說,他的作品緩解了許多外出打工游子的異鄉思念之情,看他的視頻會覺得特別親切和溫暖。
這也是為什么三農創作者拍攝家中瑣事、村中風景習俗都會有人會看的原因。
因為這些是很多人從小的記憶,比如村長每次看到別人挖竹筍、采蕨菜、采茶也會多看幾分鐘。
2、滿足好奇之心
中國地大物博,不同省份的農村,有著不同的習俗風貌。
這也吸引著很多人探究的欲望,因為對于他們來說,可能一輩子都沒有機會去到那些地方。
比如福建沿海的漁民是怎么去捕魚的,貴州大山的少數民族是如何種高山水稻田的,四川的妹子是如何腌制咸菜臘肉的。
3、憧憬歸園之夢
當然還有一些人,可能在社會經歷風雨之后,產生了回到農村生活的想法。
所以許多三農創作者相當于幫他們圓了心中久違的夢想,更是他們一種心靈的寄托,這也是為什么三農創作者粉絲的粘性極高的原因之一。
02
三農短視頻領域
五個核心難題
我們剛才分享的三點,是三農自媒體受歡迎的基礎條件。
但是目前三農領域,卻并未像我們想象的那么美好,不同創作者在粉絲量、播放量、變現能力上千差萬別。
1、內容同質化
早在2014年-2017年左右,三農領域的創作者還是比較少的,所以他們拍攝的許多內容都有很多觀眾看。
但是現在供給量完全飽和,甚至可以理解為抄襲之風盛行。
一位百萬主播拍攝挖筍、做豆腐、抓魚的題材火了,第二天立馬就有幾十上百個同類型的內容。
另外,許多三農創作都是夫妻、兄弟、姐妹一起合作的,有時候一個素材,三四個賬號都會發布。
2、內容創作瓶頸期
如果第一年你拍農村大媽做豆腐大家覺得是新奇,但是第二年、第三年還在拍同樣的做豆腐視頻時,那大家不免有些審美疲勞了。
那大家可能會有疑問了,為什么那些趕海的、釣魚的視頻每次都有好多人看呢?
這里有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結果的不確定性。
用戶無法預知作者這次視頻里會捕到幾條魚、幾只螃蟹,但是對于那些做菜、做豆腐等內容來說,觀眾可以預測到內容,也就很難有點擊或全部看完的欲望了。
所以如何把一件同樣的事情拍出不一樣的內容,或者深度挖掘其他獨特的看點,是對三農內容創作者的考驗。
3、依賴于平臺扶持
三農短視頻在這幾年之所以獲得快速的發展,有一個極其重要的契機甚至叫平臺的政治覺悟。
那就是全國上下一致為了脫貧攻堅的目標而努力,而三農創作者很多就是貧困戶、沒有其他特殊技能的普通村民,他們的特產背后也是一個個普通的家庭。
所以,平臺一直在大力扶持三農頻道,給了許多三農創作者曝光的機會。
當然,三農領域的契機一直還在,因為農業是我們的核心基礎,振興農村也是國家的戰略之一。
但是,三農創作者能不能獲得好的發展,還有個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愿不愿意和官方合作。
比如頭條的三農鼻祖歡子TV就因未與平臺達成獨家合作的協議,導致100多萬粉絲的賬號播放量不過萬,新注冊的賬號運營一年多粉絲不到5萬,而同期的創作者早已是三四百萬粉絲的達人了。
所以,想要在頭條等平臺上或者持續曝光的機會,還得依賴于平臺的支持,這對普通的新作者來說有點難。
4、變現方式單一
直播帶貨還沒有那么火的時候,三農創作者最核心的收入就是平臺的流量廣告分成。
現在可以開直播賣貨了,讓一部分創作者的收入獲得了增長。
但這里有兩個核心的問題:
1、許多三農作者在特產上的資源并沒有那么豐富,比如產品貨源、包裝設計。
2、無法保證快遞發貨可控性,因為量沒有多少,農村郵寄快遞的成本一點都不低。
尤其在中西部的許多鄉村,交通還是很不方便的。
我看過一個養雞的創作者,順豐冷鏈寄一只雞的成本需要40多塊錢,優勢瞬間就沒有了。
5、見效收益慢
正是因為我上述說的諸多因素,導致新入局的三農創作者短期內很難有爆發式的增長,至少這種案例是極少的,不會像之前一樣,每個縣、每個市、每個省都有一些知名的三農代表。
現在你如果拍一些同類型視頻,用戶不僅不喜歡看,還會說你模仿。
如果你只有三四萬粉絲就開始直播帶貨,粉絲又會說你初心不對。
更重要的一點是,如果你沒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記憶點,漲粉是很困難的,至少三四萬粉絲可能要半年的時間,這對于許多人來說是熬不住的。
我相信,也會有人問了,那為什么之前那些拍三農的創作者成功呢?
我的回答是:他們沒有什么可失去的。
比如歡子是一個初中未畢業,原本月薪只有3000元的保安。巧婦9妹一個原本就在田地耕種的農村婦女。
還有很多早期其他的創作者,他們既趕上了平臺的爆發和扶持,也是因為他們有退路,不怕失去什么。
那你呢?你能放棄原本的收入,堅持在農村里待上一年半載嗎?
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疑問。
03
三農領域還能做嗎?
既然困難如此之多,現在再去做三農短視頻難道真的一點機會都沒有了嘛?
1、用戶的需求永遠不會改變
村長剛才說了,用戶有濃濃的鄉愁、有探索大千世界的好奇,有歸于田園的憧憬,這些需求在短期內里面是不會改變的。
任何時候,一定是需求決定了供給,同樣的道理,現在做公眾號、開淘寶店、開直播賣貨,都有機會。
2、對內容創作上的能力更高了
三農短視頻的創造,在于客觀的記錄真實生活,不造作、不編撰。
但目前對于記錄內容的本身來說,則有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通過內容滿足用戶持續的好奇心?
如何讓同樣內容的表達更加有意義?
如何讓觀眾對于創作者持續關注?
因為家長里短的農村流水賬,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粉絲需求。
這也是為什么許多三農創作者,要推出千家萬戶、千縣萬村等走訪的計劃。
三農短視頻拍到最后,不在于技巧,而在內容的策劃能力。
3、專業的團隊不適合做三農領域
如果你是專業的MCN機構,或者專業的傳媒影音公司,想借此孵化幾個三農創作達人。
那我勸你早點放棄這樣的想法,因為三農真的不適合規?;?/p>
其一每個縣鄉不需要那么多的偽三農創作者。
其二三農創作者更適合土生土長、接地氣的村民,而不是專業團隊。
其三專業機構對于三農的內容挖掘能力太差,無法契合真實用戶的內容需求。比如一個農村常用的石磨、竹掃把、簸箕,在專業機構看來就毫無內容可講。
最重要的一點是,現在變現周期這么長,投資回報完全不成正比。
4、三農短視頻有天花板
抓住實業轉型的機會
如果你打算靠拍本村、本鄉的三農短視頻為生,那希望你要很清楚的知道,它的天花板是有限的。
因為我說了,無論是從粉絲的增長還是商業的變現,預見性都很短。
首先平臺的廣告收益現在會越來越少,其次靠賣土特產季節性等因素比較明顯,受眾也比較窄。
所以要利用短視頻的客戶、收益為跳板,抓住實業的轉型機會,建立自己的品牌、穩定的出貨渠道。
比如在本地做了一個工廠、承包了一片果園、做了一個農產品品牌、甚至是農產品上行的供應鏈。
這樣才能保證,突然有一天粉絲厭煩了、平臺發展緩慢了,你依然能靠你的品牌、供應鏈,在其他的渠道還能有持續的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