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經接受自己是個普通人,我的孩子也可能只是個普通人。” 聽到奔四的同事這樣說,不到三十歲的我心中一凜,難道這就是成熟透了的標志?
三十歲的迷茫,世人尚可原諒,就算沒有事業沒有愛情,大家也只當你還有潛力去搏一搏,那是一個還存在可能性的年紀。但四十歲,就很復雜了。多數人,有一份做了多年的工作,一場結了多年的婚姻,但很少有人說自己擁有的是事業和愛情。此時很難有人再暢談理想,被旁人揶揄時,他們頂多也只是擺擺手,笑說那都是年輕時不懂事。
《愛情神話》劇照
在中年人的世界里,似乎率先承認自己普通,就相當于給自己穿上了一件鎧甲,你都已經自嘲了,別人就無法嘲笑你也沒法傷害你了。然而,他們真的打心底里接受自己是個普通人了嗎?也許不然,因為在很多電影和劇集里,四十歲的人面對這個問題時還在掙扎,就像篝火熄滅后還沒有全然灰敗,仍噼里啪啦躥著一點橙紅色的火星,至于此后是重新燃起信念還是歸于沉寂,全憑各人際遇。
但確定的是,全世界四十歲的人都在遭遇中年危機。
丹麥電影《酒精計劃》就講了一群四十歲中年教師依靠喝酒重新找回自我的故事。片中,主角們得知一個偽科學理論——人類生來血液中就欠缺0.05%的酒精濃度(大約是1-2杯葡萄酒的量),在工作日適量飲酒可以提高效率,改善形象,讓生活重煥光彩。
《酒精計劃》劇照
所以他們開始了一場酒精實驗。先是嚴格按照0.05%的比例讓自己微醺,結果他們不僅在課堂上神采奕奕,回家后生活也不再一地雞毛,總之整個世界在他們眼中都更柔和了。接著,這群中年男人們決定繼續加碼,灌下伏特加,讓血液里的酒精含量飆到0.1%以上。這時,作為歷史老師的馬丁簡直在課上口若懸河,一掃此前上課時的頹唐,每個細胞都在激昂的演說里回了春,四十來歲的他仿佛又成了那個十幾年前唾手可得博士學位的年輕人,而不是幾天前才被家長集體約談的無能老師。馬丁的朋友們也不約而同地感到酒精潤滑了他們干澀的中年生活。
于是,他們繼續犯險,企圖讓身體里的酒精濃度來到臨界點。苦艾酒一杯杯下肚,啤酒、威士忌、葡萄酒……不同顏色的液體混合著澆滅了他們最后一絲理智,一夜狂歡,卻在尿床中驚醒,露宿街頭后睜開迷朦的雙眼,他們一個個尷尬地發現,原來中年的自己連放縱都立馬就有代價,那是濡濕一片的床單,也是額頭蜿蜒縫了幾針的傷疤,還是躺在街上被鄰居指指點點。酒精計劃宣告結束,四個人在短暫的迷醉后,又不得不重新直面生活的慘淡。
酒精是一個隱喻,相當于中年危機的一針興奮劑,給他們乏味的工作、無性的婚姻注入一時的激情,但影片只是絕望地告訴我們,像酒精或任何短暫的外界刺激,始終無法成為中年人最終的救贖。人們總是需要一點酒神精神,但打破日常禁忌的迷狂之后,又該如何在清醒后走出軟趴趴的生活泥淖呢?
《酒精計劃》很恰當地揭示了中年男性在面對生活困境時尋求外在刺激的做法,充斥著荷爾蒙,直接喚醒身體的機能與想象,可短暫地扮演超人以后,最終卻是更提醒他們自己的衰老。這更是部哲學電影,借酒精討論存在主義,叩問我們該如何對抗生命的虛無。
《重啟人生》劇照
如果提起這幾年令人印象深刻的四十歲女性的影視形象,我會選《俗女養成記》里的陳嘉玲。她在四十歲關頭丟了工作分了手,沒房沒車沒小孩,外界看來不折不扣的loser,在臺北奮斗二十年后,她打包回到家鄉臺南。陳嘉玲看似一事無成又走投無路,在回到臺南的日子里,她曾經決心要離開的故鄉,那間三代同堂的中藥鋪,這個家仍以最大的寬容擁她入懷。在劇情里,我們逐漸看到小嘉玲是如何成長起來的,她一路跌跌撞撞,卻貨真價實地活了半輩子。
《俗女養成記》劇照
在面對四十歲的一無所有時,陳嘉玲告訴我們,一個人至少可以接受自己是個“俗女”,并且在此后的每一天坦然面對自己的感受,真誠地活下去。而這一切的勇氣,正來自于曾經自己愛過也活過,于是能夠以普通人的身份去感受生活。
這讓我想起一本哲學書《重來也不會好過現在》,它的英文書名直譯過來其實是“中年危機生存指南”。作者基蘭·塞蒂亞是MIT的哲學教授,他像很多人一樣正在跟中年危機搏斗,具體表現為——當下,自己似乎做了看似有價值的事情,但無非養家糊口、交糧納稅之類必須應付的瑣事,人生似乎缺少更宏大的目標;面對不斷松弛的軀體與平淡如水的生活,總在回憶中羨慕自己的青春時代,那時既有用不完的精力,又有無限的可能性;而身邊親友的相繼離世,不斷在提醒你死亡的迫近,想到自己也會有意識消亡的那一天,忍不住害怕起來。
《再見,羅西》劇照
這樣的困境有解決辦法嗎?塞蒂亞畢竟是個哲學教授,在進行了各種思想實驗,推演了各種生命歷程后,他給出的解藥是——“我要學著如何活在當下……正如它能夠用來填補日常生活的空虛,它也能用來對抗烏托邦計劃里的無謂帶來的焦慮。它是能量、聚焦、完滿的源泉,讓我們能為值得奮斗之事而奮斗,讓我們認識到并珍視我們當下正在奮斗這一事實。”
這段話寫在《重來也不會好過現在》的尾聲之中,塞蒂亞寄希望于“活在當下”從而走出中年危機,實際上我認為過于像個口號,而他在此前的章節里所陳述的觀點,我覺得更有說服力。說到底,中年危機無非就是你不滿現在的生活,總是想象自己曾經選了另一條路,是不是如今會過得更好。但是,塞蒂亞說,正是現在生活的殊異性抵過了對重新選擇的異想天開,那些細節才是當下生活的意義。
《破產姐妹》劇照
我對于這句話的理解就是,只要認真活過,就能直面所有往后的日子。因為正是我們獨一無二的過去構成了獨特的生命體驗,我們所經歷的細節織就了人生的質地,而這是空洞的想象無法創造的。那么無論任何年紀,不管是不是中年危機,既然已經愛過、活過,怎么還會害怕老去呢?既然每個人的生命經歷都是獨特的,那普通人也就無所謂普通了。
不過,在人類的恐懼面前,或許再多的哲學答案都不會徹底拯救一個人。畢竟,四十歲左右的人,正處于青春與衰老的中間,他們更像《酒精計劃》中最后定格的那幕一樣——馬丁在醉酒后縱身一躍,停在了半空中。導演溫特伯格說:“馬丁有一部分想飛,又有一部分想淹死。”
創作不易,覺得好的朋友,幫忙點下贊哦,感謝您的舉手之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