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港劇的余暉
前兩天看到香港演員吳耀漢去世的新聞,第一反應是:這人是誰,怎么都沒聽說過。
點開之后發現非常眼熟,再仔細一看,這不老演員嘛,小時候看過他的好多電影。
直到現在還記得《衰鬼撬墻角》里他吃生蠔殼那幕,生在地處內陸的北方,21世紀初還不知生蠔為何物,但他吃起來讓人覺得特別好吃,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特意找出這部片子又看了一遍,答案終于揭曉,原來吃的是生蠔殼!
看這部片子時,喚醒了塵封已久的關于港劇的回憶。
那時國內經濟還很落后,文化娛樂資源也少,互聯網也未興起。看電影需要買光盤用DVD播放,市面上賣的又大多是港劇。
可以說,作為90后的我,電影啟蒙是港劇。
印象比較深的《僵尸叔叔》《僵尸先生》之類的恐怖片,
到了《笑林小子》《開心鬼》《賭圣》系列時,就已經開始在電視甚至電腦上(早期那種方盒子電腦)看了,
更別提成龍、周星馳、李連杰、洪金寶、張國榮這些明星系列電影上映時,DVD時代早過去。
隨著國內影視業的發展,港劇也漸漸走到了它的余暉時刻。
現在回頭看,以前的港劇雖然畫面質感差,制作也比較粗糙,但依舊不影響它是經典中的經典。
這和演員們是脫不開關系的。
早期港劇中的演員不要求長相,適合角色是第一重要。表演也不是為了展示個人魅力耍帥扮靚什么的,塑造好角色是第一重要。
拍戲也不是為了捧主角,各個角色百花齊放才能出好劇。
因此,誕生出許多不是主角的經典角色,后來他們被稱為“黃金配角”。
如星爺電影里的吳孟達
還有童年最愛僵尸片系列
這些都是當時看著就很喜歡的角色。
默默吐槽一句,現在的喜劇還不如以前的恐怖片搞笑。
02流量演戲,觀眾遭殃
香港老演員們一個接一個離世,年輕的一代又不給力,正處青黃不接的時期。
再看國內,21世紀初正是第五導演發力的時候,跟港劇里那種光怪陸離、透著新奇感的電影不一樣,內地還沒被那股新浪潮的風吹透,對于那時的我來說,敘事較沉重,所以好多是長大后才看的。
這時有許多好電影好電視劇井噴式出現,以為只是國劇雄起的開始,沒想到是輝煌的巔峰。
現在已經很久不看新出的國產電視劇了,電影也是非常慎重的選擇性觀看,畢竟有時候打開后不是享受,而是折磨。
導演們拍戲不是為了給觀眾一場好的視聽享受,而是為了捧流量明星。
演員也不需要符合角色,甚至不需要有演技,只要那張臉有粉絲買賬就行。
演戲也不用按照劇本演,能凸顯出自己的盛世美顏就行,為劇情需要扮丑?那是絕對不可以的!
因此,就出現了許多怪象,不背劇本說數字代替;
人不用到現場,直接后期摳像合成;
跟瞪眼、歪嘴這類五官歪曲的演技相比,全程面癱都是那么賞心悅目。
本來就是拿錢干活的一類職業,結果稍微賣力敬職些,就恨不得滿世界宣傳,粉絲們能把ta們夸上天。
干一天掙208萬的工作,建議不能勝任,就下臺刻苦鉆研,讓能干的人上。
送給流量明星們《霸王別姬》里一句話:“吾輩既務斯業,便當專心用功,以后名揚四海,根據即在年輕”。
03國劇希望的曙光
當然,這也不全怪流量明星,是整個市場出現了問題,只不過他們在明面,更容易被怪罪。
凡事都有個周期,爛片積累到引起眾憤的時候,改變就要發生了。
從網絡上充斥著的對影視劇的吐槽中,我們已經不是給啥看啥的群體了,觀眾有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拍的好不僅去看,還上網當自來水幫著宣傳。拍的不好堪比詐騙,絕對不看,并且還要踩上兩腳。
不過這樣一來,又有一個問題出現了,觀眾愛看啥就拍啥,是不是有點媚俗?
從近兩年新劇來看,好片子雖然少,但是基本不會被埋沒。好演員們被同行襯托得更加珍貴,也能得到更多的機會。
再等等吧,國劇會好的。
就是可惜了現在的小孩們,要看這些片子長大。
那么,關于當下的國劇,你有什么想說或者想吐槽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