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昔日只在熒屏亮相的電視劇明星放下身段,在鬧哄哄的直播間里吆喝賣貨,是怎樣一番場景?3月7日晚,TVB老戲骨陳豪和當家花旦陳敏之打頭陣,靠粵語帶貨,在淘寶直播首秀拿下了開門紅。截至次日零點,“TVB識貨”的直播銷售額突破2350萬元,最高同時在線人數超3萬,累計觀看人次超過485萬。
時光穿梭機
上海開埠以來,很多寧波人跑到上海經商,取得不小的成功。邵家就是從寧波到上海經營顏料生意的家庭,八個孩子中有四個兒子后來成了文藝青年,大哥仁杰、二哥仁櫪、三哥仁枚,第四、第五是姊妹早已出嫁,第六仁楞。1925年,仁杰放著好好的律師和銀行經理不當,偏偏開起了天一影片公司。由于做電影生意要出名,父親不同意,于是他們另起外號。大哥用陶淵明的田園詩篇為兄弟起名,自己醉翁、二哥邨人,三哥山客,老六叫逸夫。
天一公司走的是大眾娛樂路線,共投拍了超過 100部影片, 其中一半以上取材于中國古典小說和民間故事。故事內容觀眾比較熟悉,因此很受歡迎,特別是在南洋一帶。于是邵醉翁把發行的重點放到南洋。1931年,中國出現最早的三部有聲電影,天一拍攝的有聲影片《歌場春色》就是其中之一。1933年,看準粵語片在東南亞的號召力,天一與粵劇名伶薛覺先合作,在上海拍攝了首部有聲粵語電影《白金龍》。邵氏兄弟在內地、香港及東南亞建立跨國娛樂網,邵逸夫還曾遠赴好萊塢和歐洲考察。
胡蝶、吳素馨曾經是天一的臺柱子,二人離巢后,天一力捧陳玉梅為當家花旦。1933年電影皇后選舉活動,陳玉梅惜敗于已經跳槽明星公司的胡蝶。1934年再次評選時,據說天一公司收購了所有刊登選票的雜志,用作弊的辦法把陳玉梅捧上“電影皇后”之位。反正取得電影皇后桂冠不久,陳玉梅與老板邵醉翁舉辦了隆重的婚禮(成為二太太),其他電影公司再也不能將她挖走了。陳玉梅從此退出影壇,進入龐大的邵氏家族,成為天一公司的老板娘。所謂長兄如父,邵醉翁集邵老大、總經理、導演于一身;邵邨人任會計,掌握財務開支;老三和邵逸夫任發行。幾兄弟不僅在公司行政上相互協調,在影片拍攝上也會全員出動。
1950年,邵邨人收購了南洋影片公司,更名為邵氏父子公司(SS)。1957年邵逸夫從南洋來到香港,想重振電影制片業務,與二哥分道揚鑣。1958年邵逸夫赴港創辦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SB),與新加坡商人陸運濤創辦的國際電影懋業有限公司(簡稱“電懋”)展開了激烈競爭。
邵氏出品,必屬佳片
1956年,內地黃梅戲電影《天仙配》上映后引起轟動。黃梅戲這一地方劇種,因唱詞易懂、唱腔優美而一夜之間在全國范圍內流行起來。同年,該片在香港上映,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直接啟發了50年代末邵氏黃梅調電影的誕生。為什么叫黃梅調電影,而不叫黃梅戲電影?據說是為了淡化政治色彩,就要跟內地叫法不一樣。
李翰祥1956年加盟邵氏,當時邵逸夫還不是當家掌門人。李翰祥力主拍攝由林黛主演的古裝彩色黃梅調歌唱片《貂蟬》,影片于1958年上映,隨即打破國語片在香港的票房紀錄。李翰祥隨后拍出了《江山美人》,黃梅派電影漸成為邵氏影片中的一大支。相信大家都看過張國榮和王祖賢演的《倩女幽魂》,不過徐克和程小東翻拍的是李翰祥導演的1960年版《倩女幽魂》。
1962年,李翰祥又拍攝了《梁山伯與祝英臺》,走上事業巔峰。與樂蒂搭檔、反串出演《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凌波,憑借中性氣質,在港臺收獲一大批粉絲。這部黃梅調影片在第二屆金馬獎上奪得了最佳劇情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女演員獎、最佳音樂獎、最佳剪輯獎。凌波是女性,扮演的是梁山伯,即不能算影帝,也沒法算影后,主辦方只得別出心裁給她頒了個“最佳演員特別獎”。
《梁》在臺灣放映時轟動無比,竟然有人看過一百多遍。一個九歲的小男孩,首次在影院看到這部電影,哭個稀里嘩啦,他便是日后的大導演李安。在拍攝《臥虎藏龍》之前,李安從沒有到過中國內地,在他頭腦中內地一直是《梁山伯與祝英臺》里的那種畫面:深院大宅、小橋流水、茂林孤寺、忠孝節義,而這正是《臥虎藏龍》的元素。
憑借《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大紅大紫,導演李翰祥1963年聯合臺灣聯邦影業和新加坡國泰影業(“電懋”的母公司)在臺灣創立國聯影業。麾下大將叛逃敵營,邵氏一時也措手不及。誰料1964年,陸運濤夫婦在“神崗空難”中死亡,電懋元氣大傷,殘喘了幾年后就轉手給了日后的嘉禾。而缺少了競爭對手的邵氏影業自此在香港大展拳腳,進入一個趨于壟斷的高速發展時期。脫離邵氏、懸于孤島的李翰祥和他一手創辦的“國聯”僅僅艱難維系了五六年。
50年代,港臺“新派武俠小說”的幾位重要人物梁羽生、金庸、古龍陸續推出重磅作品。60年代,香港社會因民生問題產生的積怨無處排解,在內地甚至全球政治動蕩的影響下,暴力事件頻發。此時,美國西部片、間諜動作片開始走俏,而黃梅調電影在李翰祥出走臺灣后日漸沒落。英雄主義的武俠暴力美學,在這個背景下應運而生。
香港電影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新式武俠片就是胡金銓1965年獨立執導拍攝,由岳華、鄭佩佩主演的《大醉俠》。《大醉俠》后,胡金銓離開邵氏,遠赴臺灣省加盟聯邦影業公司。1967年,胡金銓拍攝了《龍門客棧》,無論是服裝、場景、動作都非常考究,票房輕而易舉地打破了整個東南亞的紀錄。徐克翻拍的《新龍門客棧》有許多胡大師的影子。1970年,胡金銓又拍攝了《俠女》,獲得了戛納電影節最高技術獎,第一次使得中國武俠片揚名海外。
同樣在1967年,張徹指導的邵氏電影《獨臂刀》大放異彩,成為第一部票房過百萬元的影片。張徹出生于一個軍閥家庭,自己的軍階都曾達到上校,中國臺灣省的第一部國語片《阿里山風云》就是他執導的。張徹1957年來到香港,剛開始寫寫影評,編導一些影片,直到1962年才正式加盟邵氏。算起來,張徹才是暴力美學的始祖,后來集大成者的吳宇森就是學藝于他。
邵氏家大業大,一手撐起東南電影的半邊天,捧紅了一大票演員和導演,但對明星演員和導演的個人發展規劃不夠重視。所有明星,不管是導演還是演員都是拿績效薪水,不能接私活,更沒有各種廣告代言之類的額外收入,心里不平衡是正常的。所以,邵氏接連發生李翰祥、鄒文懷出走另起爐灶,錯失李小龍和許冠文等票房明星的事情,再加上林黛自殺、樂蒂約滿,邵氏電影帝國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
靠著胡金銓和張徹的武俠片,邵氏電影一飛沖天。邵逸夫的社會活動和社會身份逐漸多了起來,常常要參加各種商業活動,無暇顧及制片。于是邵逸夫把制片大權交給紅顏知己方逸華。秉著花小錢拍大片的理念,方逸華不斷壓縮成本,導致影片質量大幅下降。1970年,在邵氏已經做到首席執行官的鄒文懷離開,并且帶走了何冠昌、梁風、陳自強等一批干將,創立嘉禾電影公司。
主演《獨臂刀》走紅的王羽也跟去了嘉禾,后參演了嘉禾與日本合拍的《獨臂刀大戰盲俠》,這就爆發了邵氏與嘉禾的版權之爭,雙方對簿公堂。官司打了整整一年,以嘉禾敗訴而告終。不過,嘉禾卻鉆了個空子,繼續用王羽拍殘障武俠片,不過不再用獨臂刀的名號,改稱獨臂拳王。
1971年,李小龍返港,意圖把自己的功夫哲學以電影的形式傳向世界。他首先選擇邵氏,想以每部電影一萬美金的片酬簽約,被邵氏拒絕。鄒文懷聞風而動,到美國當面拜訪李小龍,答應給他每部7500美金的片酬,而且拍兩部電影。
1972年,李小龍赴泰國拍攝嘉禾投資的《唐山大兄》。三個月后影片上映,創下300萬港幣票房,成為香港本埠有史以來最高的票房紀錄,引發香港及整個東南亞地區的轟動效應。僅僅五個月后,李小龍拍出《精武門》。將他的功夫魅力和民族情緒結合,使得影片質量進一步提高,僅在香港本地賣450萬港幣,打破亞洲票房記錄,甚至打開了等國際市場。1973年7月20日,李小龍在丁佩家中離奇猝死,一代巨星隕落。
為對付嘉禾,邵逸夫將發展受挫的李翰祥重招門下。李翰祥的風月片,張徹的功夫片,楚原的武俠片,還有一眾當紅明星為其票房做保證。1972年,李翰祥拍的《大軍閥》捧出了一代笑匠許冠文。當許冠文拿著《鬼馬雙星》的劇本找到老板邵逸夫談合作,提出合資拍片平分利潤的方式,邵氏拒絕了。嘉禾接受了許冠文的所有條件,還讓他帶著兩個弟弟許冠英許冠杰,成立許氏電影公司,成為嘉禾的衛星公司。1974年,許冠文離開邵氏拍了《鬼馬雙星》,以625萬港元的票房打破香港票房紀錄。
七八十年代香港成為亞洲四小龍崛起,香港制造業諸如制衣工這類適合女性崗位增多,原本只能在家相夫教子的女子走進工廠。當女人們也有了消費能力后,走進電影院就成了她們最好的選擇(只需一張電影票錢,就能消磨一晚上的時間)。而這些做完一整天枯燥工作的女人們,看電影最大的目的就是放松,喜歡不用思考就能把自己逗樂的生活喜劇。融入喜劇元素的成龍接棒李小龍,成為下一個名震世界的動作巨星。
成龍武行出身,1976年加入羅維影業擔綱主演,可惜不紅。1978年,出演吳思遠的功夫喜劇《蛇形刁手》和《醉拳》一舉成名(羅維邵氏出身,轉投嘉禾;吳思遠也是邵氏出身)。邵氏這回加入成龍的爭奪戰,支票金額開到了500萬。因為成龍的師兄洪金寶已在嘉禾當導演,所以成龍1979年以480萬港元身價簽約了嘉禾。1980年,成龍第一部自導自演的電影《師弟出馬》取得1102萬港元的破紀錄票房,成為首部票房過千萬的香港電影。
1980年,得到九龍地產財團支持的新藝城電影創立。憑借麥嘉、石天、黃百鳴、徐克、施南生、曾志偉、泰迪羅賓組成的七人組,推出《最佳拍檔》系列喜劇電影,也成為可以抗衡邵氏、嘉禾的新巨頭。
1983年,李翰祥被選為遼寧省中央政協委員。那年,他與內地合拍的兩部電影《火燒圓明園》和《垂簾聽政》上映。合攝《火燒圓明園》時,劉曉慶已是家喻戶曉的明星,而梁家輝還是初出茅廬的新人。不過“大腕”劉曉慶拍電影并沒有片酬,只有50元的工資。內地演員在拍攝現場到了開飯時間,每人發一個塑料袋,里面裝兩個饅頭一團黑疙瘩咸菜,而港臺演職員有餐車,車上紅燒肉、回鍋肉、清蒸魚、白米飯應有盡有。香港演員憑飯票打飯,梁家輝每天發的飯票吃不完就從馬桶沖走。劉曉慶覺得不公平,于是趁人不察覺,撕了梁家輝的飯票去打飯。
香港的電視機達到很高的普及率,電視業發展到黃金時期。在電影業,邵氏有嘉禾、新藝城和其他無數大大小小的對手;而在電視業,邵氏無線可以一家獨大。于是1985年邵氏做出重大決定,宣布片場停產,賣出全部院線,主動放棄電影業(后續邵氏還是失言,零星出品過一些電影)。邵氏退出,新藝城內部分裂,嘉禾的電影霸權基本確立。
1988年,港產電影發行數量已經激增到一百多部。香港影人賺錢的“黃金時代”開始了。鼎盛時期,王家衛擺出一套全明星陣容,騙來臺資拍了一部《東邪西毒》,觀眾看不懂,票房撲街。好友劉振偉為彌補《東邪西毒》的商業損失,找原班人馬炮制出一部《東成西就》,果真大賣特賣。也因此,“拿獎找王家衛,賺錢找劉鎮偉”成為香港影壇一段調侃之言。
亞視ATV與無線TVB
亞洲電視臺簡稱亞視,是全球首家華人電視臺。1957年5月29日正式開業時叫麗的映聲,以收費有線廣播形式經營。公司多次易手,1982年9月24日改名為亞洲電視有限公司(Asia Television Limited,簡稱aTV,也叫本港臺。就跟我們稱呼湖南臺為芒果臺一樣)。
在麗的電視創建十年后,1967年11月19日,利孝和、祁德尊、邵逸夫等人創辦了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elevision Broadcasts Limited,簡稱TVB)。由于這家公司是香港首家獲得免費無線電視牌照的電視臺,也被稱為“香港無線電視臺”,簡稱“無線”。
1968年,無線為對抗亞視,推出了第一部言情劇《夢斷情天》。這部《夢斷情天》前后拍了將近200集,開啟了無線TVB的港劇時代。為支撐無線電視臺的電視劇業務,無線于1972年開辦的無線電視藝員訓練班。吳孟達家里有臺電視機,18歲的他和父親一起看《歡樂今宵》,覺得很有意思。吳孟達羨慕演員的光鮮生活,就偷偷記下了電視上的報名方式。
無線電視藝員訓練班被譽為“香港明星的黃埔軍校”,撐起了華語影視圈的半壁江山,培養了如1974年的學員周潤發、吳孟達、任達華、林嶺東,1975年的學員黃杏秀、杜琪峰,1977年的學員陳玉蓮、呂良偉,以及1980年的學員黃日華、苗僑偉,1981年的學員劉德華、梁家輝,1982年的學員梁朝偉、周星馳、吳鎮宇、歐陽震華,1983年的學員吳啟華、劉青云、陶大宇等……
1980年,一部《上海灘》萬人空巷,引發轟動效應。同年,劉松仁和汪明荃的《京華春夢》家喻戶曉,很多年輕人可能更熟悉它的大陸版本《金粉世家》。不過,八十年代最熱的TVB劇還是武俠劇。
1983年9月,無線舉辦了一檔綜藝節目。節目里,苗僑偉、黃日華、湯鎮業、梁朝偉、劉德華表演雜技。當時劉德華表演的項目是胸口碎大石。為增添環節的噱頭,TVB老總邵逸夫便稱五人為“五虎”,TVB的五虎時代開始。
五虎時代也沒維持多久,劉德華因不堪忍受TVB的長約轉入電影圈,湯鎮業因翁美玲的去世一蹶不振,苗僑偉在八十年代末轉戰商圈,梁朝偉也在拍攝《俠客行》后離開無線,黃日華一直是大明星……
除了訓練班,1973年TVB“香港小姐”1982年“新秀歌唱大賽”,也為TVB電視劇提供了明星矩陣。其實,亞視也有自己的藝員訓練班(比無線還早)和選美比賽(利智、翁虹、楊恭如都是選美冠軍)。1977年,亞視從歌唱比賽發掘了哥哥張國榮!
在邵逸夫的率領下,TVB綜藝和選秀影響力空前;劇集制作方面,有時裝劇、古裝劇、武俠劇、職業劇、刑偵劇……那時的TVB就像一個全才,各種領域各種題材,樣樣拿得出手,部部都是經典,每一部都能捧紅幾個小生花旦。無論是《壹號皇庭》《陀槍師姐》《妙手仁心》等系列職場劇,古裝喜劇《醉打金枝》,年代懸疑劇《洗冤錄》,時裝劇《美味天王》,家族商戰劇《天地男兒》《天地豪情》《創世紀》都在兩岸三地取得極大的成功。
從1997年開始,TVB每年舉辦“臺慶頒獎典禮”;1999年,TVB又斥巨資遷入將軍澳影視城,一切如火如荼開展。同年,TVB集中人力物力,耗資1.5億港元拍了一部《創世紀》。這部港劇里史無前例的鴻篇巨制,群星閃耀,蕩氣回腸,劃下了時代句點。很多人以為,一個全新的世紀,即將到來。
然而,千禧年之后的故事并沒有如愿展開。亞視逐漸沒落,TVB在香港早早地一家獨大。在沒有外界收視壓力的環境下,TVB高層卻內斗不休,劇集質量不但沒跟上時代,反而嚴重下降。2001年的《尋秦記》,TVB成了穿越劇的鼻祖,據說黃易當時對自己的作品拍成電視劇,唯一的要求就是要找古天樂扮演項少龍。
2004年的《金枝欲孽》,TVB成功讓宮斗戲復蘇,也讓在圈內闖蕩多年的林保怡和黎姿捧得最佳男女主角獎杯。《金枝欲孽》是新千年之后TVB位數不多的經典之一,它的內涵和境界不是宮斗,而是人性的掙扎。這一點是如今很多宮斗戲學不來的。
不過隨著時間流逝,TVB的電視劇不再是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曾經“造星夢工廠”的神話不再。過度壓榨員工薪水等原因,讓一批著名監制和編劇被迫辭職,曾經紅極一時的溫兆倫、羅嘉良、呂頌賢、江華、關詠荷等等,也從新千年開始紛紛離開TVB。2010年之后,TVB的“花旦荒”、“小生荒”越發嚴重。佘詩曼和蔡少芬后來在內地風生水起,徐子珊和陳法拉也選擇了離開。歡喜哥許紹雄是出了名的綠葉王,當等到《使徒行者》翻身做主角時已經66歲,距離他參加第一屆 “無線藝員訓練班”已過去43年。
老去的TVB很難出精品,反觀大陸制作水準不斷上升,動輒幾千萬的投資也是港劇辦不到的;內地熱播劇,如《瑯琊榜》《甄嬛傳》《歡樂頌》,從制作到演繹,都遠遠把TVB甩在了身后。這也就不難理解,《延禧攻略》能返銷成為2018年TVB的收視冠軍。
難說再見,無線路在何方?
2016年4月1日零時,香港亞視打出“有緣再見”,節目自此停播,宣判香港首家電視臺的死亡。亞視和張國榮一樣,選擇了4月1日。曾經陪伴香港人成長的亞視,破產了,結束了它59年的歷史。
亞視死了,但香港人無動于衷。就像它的老對手TVB一樣,時代拋棄它時,連聲招呼也不打。亞視和TVB在過去十幾年間的轉變,正是香港影視文化產業的縮影。不僅是TVB,整個香港影視文化產業都在衰落、沉淪。
從2018年到2022年上半年已連續虧損4年多的TVB,亟需一場鼓舞士氣的勝利。TVB此番堅定了北上淘金的步伐。一邊是與內地電視臺合辦綜藝,用“情懷牌”喚起觀眾對香港流行文化的記憶,另一邊是布局短視頻和直播帶貨,希望在龐大的新蛋糕上分一杯羹。今年年內,TVB將與淘寶合作超48場電商直播。淘寶也給足了排面,在直播首頁置頂宣傳位推薦,希望能將人氣轉化為購買力。
本港臺已經沒有了,TVB還有希望崛起嗎?時間會給出答案!
附:
2014年1月7日,邵逸夫逝世,享壽107歲。
2017年11月22日,邵逸夫的遺孀方逸華逝世,享年8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