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國家統計局發布的《70周年經濟社會發展系列成就報告》中就指出,中國已經步入了老齡化社會,“空巢老人”的社會之殤也在日益顯現。這背后所折射出的深思,就是年輕人和老年人之間代際溝通的缺失。
在抖音平臺上線的《百川綜藝季》里大量有關代際問題的闡述直戳人心,很多觀眾看完都感慨表示,已經很久沒有和爸媽好好坐下來聊一聊了。
《百川綜藝季》是抖音聯合多個頭部衛視頻道出品的一檔多元綜藝類型節目,6檔子節目《百川老朋友》《百川樂時空》《百川高校聲》等覆蓋音樂、喜劇、情感等多個細分垂類。
其中《百川樂時空》《百川老朋友》《百川高校聲》深度探討的“代際關系”讓娛樂醬感觸最為深刻。我們也從這三檔節目入手,一起探討它們是如何搭建起代際綜藝的新表達。
直面圈層文化的差異,創新還原兩代人的思想碰撞
“沒怎么聽說過”、“屬于他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唱歌的樣子不美觀”……《百川樂時空》幾乎每個歌手嘉賓在登場前,都躲不過來自代際隔閡的當頭一棒。節目摒棄了從前常見的互相吹捧式風格,而是架起鏡頭,對準歌手進行“審訊”,以便后期喬裝成素人為聽眾進行演唱的心理建設。
歌手們直面演唱的聽眾都是差了輩分的,甚至聽眾此前可能從未聽說過他們的名字,代際隔閡讓這些習慣了“舒適區”的歌手顯得既忐忑,又窘迫。
他們對音樂的喜好天差地別:8歲小女孩評價“國民天王”任賢齊的歌老到可以當古董;9歲小女孩當著“情歌王子”張信哲的面表示不喜歡他的歌,認為已經過時。
而老一輩群體對新生代音樂人的作品理解也停留在古早的思想觀念,比起新穎的曲風,他們更在意的是音樂人的演唱形態和情感注入:退伍空軍大姐指出王源應當效仿費玉清的唱法;一臉慈父笑容的大叔在聽完歐陽娜娜的歌曲后在線變臉,覺得她的歌曲沒有表達出中心思想。
從這些聽眾的反映中,我們看到了最真實的代際、思想文化差異。為了進一步還原真實感,節目在內容的設計上,也進行了“巧思”升級:不做舞臺競演音綜,而是把錄制空間濃縮成一個自帶KTV模式的休息室,讓聽眾和歌手進行面對面打分,回到音樂最本質的感染力。
《百川老朋友》和《百川高校聲》也沿襲了《百川樂時空》的實驗性,節目模式明顯區別于同一類別的綜藝?!栋俅ɡ吓笥选肪劢沟氖钱斚戮C藝市場幾乎缺位的“中老年社交”,借助鏡頭的呈現讓年輕群體更加了解中老年人豐富多彩的退休生活。
節目中,幾位阿姨叔叔人均“社交牛人綜合癥”,每個人都自帶鮮明的性格特點。
優雅如長居法國、只愛手沖咖啡的陳英女士;活潑如現場開自拍教學班的老年模特劉穎萍女士;炫酷如表面是儒雅大叔背地里穿皮衣開機車的李鳴大哥;前衛如醉心工作的快樂單身漢于志大等。三天兩夜的同居生活被網友調侃是老年版的“花兒與少年”,他們釋放的逗趣本質屢屢讓觀眾笑到打鳴。就像叔叔阿姨們說的,“我們的心,永遠停在十八?!?/p>
《百川高校聲》通過各大音樂學院畢業的歌手回到各自的母校,去挖掘新聲代音樂人。雖說學長學姐和學弟學妹是同根同源,但一定的年齡差距意外給節目制造了很多“綜藝名場面”。
比如李健回校嚴肅的樣子像極了暗中觀察的班主任、譚維維化身領唱員,帶領同學們在校園的草地上放聲歌唱刻在DNA里的《最炫民族風》;性格比較內斂周筆暢被迫置身“發布會現場”,遭遇學弟學妹們八卦味的“靈魂拷問”等。少年人的友情建立總在一瞬間,正是因為有了前期的短暫相處,才讓他們后期的舞臺配合更為默契。
犀利話題切中現實痛點,代際隔閡成社會普遍困擾
沒有刻意放大煽情賣點,也沒有刻意制造的矛盾沖突。制作方都是基于最真實的情緒需求,將代際隔閡的種種痛點通過三檔不同的節目,在屏幕里來了一次“集中展示”。
《百川樂時空》中,前飛兒樂隊的主唱詹雯婷在偽裝成素人演唱成名曲《我們的愛》以后,仍然在聽眾的腦海里“查無此人”。甚至當她自曝了姓名后,聽眾依舊沒什么反應,只當她是前來參賽的聽眾。
或許從前她對自己有過“歌紅人不紅”的清醒認知,但沒想到,在Z世代群體里,她已然淪為了“歌不紅,人更不紅”的境地。
最崩潰的還是曾經紅極一時的周蕙,她的代表作《約定》曾是無數80、90后的青春紀念曲。
然而,當被屏幕上“你現在開演唱會,會有多少人來?”“你最近一條抖音,有多少個點贊?”之類的犀利問題沖擊視覺后,她終于在鏡頭前繃不住痛哭流涕,承認自己的不甘心。比從未登頂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從頂上墜落后的人生。
老牌歌手面臨的是“拷問”,新聲代音樂人遭遇的是“質疑”。印象比較深的是李健這一組。74年出生的李健和學弟學妹的年齡差距將近30歲,對音樂他有著很明顯的喜愛偏好。
當他聽完羅一夫的演唱后,思索片刻,給出了耐人尋味的高情商點評“這很清華”;但當他看完“呼麥天團”江噶組合的草原味表演,則是絲毫不掩飾內心的喜愛,直述“這要是放在他們的年代,絕對驚艷所有人的青春”。李健的反映,也真實體現了上一代人對Z世代音樂人的看法:理解,但不偏愛。Z時代音樂人的夢想之路,任重而道遠。
《百川老朋友》則是深度觸達觀眾內心,引發大眾對親子關系的深刻探討。我們常常說,子女對父母從來都是報喜不報憂。事實上,父母對子女亦是如此。在鞭笞原生家庭之殤為主流的代際綜藝現狀下,《百川老朋友》專注剖析父母的厚愛無聲。
當看到節目中的李叔連跟很久未見的女兒打電話,都要用“你好”作為溝通的引子時,娛樂醬不禁鼻頭一酸。從什么時候開始,父母已經對我們如此小心翼翼和客客氣氣了呢?或許每個人的潛意識里都會害怕被拋棄,父母衰老的本質就是一天比一天變得無力,無力于逐漸喪失對生活的掌控能力,無力于父母的孩子最大的理解和疼愛,目送他們的背影成長。
當他們不再是家庭的主角時,孤獨感便會漸漸襲來。看節目時多么希望李叔的女兒能驚喜地出現在他身邊,但也知道,這位女兒的身后,一定有著更大的戰場。
誠然,原生家庭的傷痛很難徹底釋懷,也許父母在年輕時不懂得教育方法,觀念守舊還頑固不化,可誰又是完美的呢?父母和子女,都是互相摸索著在這張身份牌中慢慢成長。就像倪萍在節目里說的,“原諒也是一種相處方式?!?/p>
搭建溝通橋梁喚醒情感共振,把綜藝內容的評判權留給觀眾
讓人欣慰的是,這些節目在輻射代際溝通的缺失現狀之余,也在用節目的力量溫柔傾聽并引導兩代人之間的良性溝通。
《百川樂時空》《百川高校聲》是用音樂搭建的情感橋梁。其中一個最讓人印象深刻的畫面,就是黃綺珊與懷揣嘻哈夢想的“蜻蜓音樂人”結下的友情。起初他只是被黃媽的歌聲震驚,在認出黃媽后激動到雙手抱頭。
圈層有代際隔閡,音樂沒有。在黃媽的歌聲里,少年更加堅定了夢想,當黃媽得知少年是靠音樂建立成長的自信后,她主動留下了少年的聯系方式,決心要為他的夢想之路添磚加瓦。音樂是成長途中汲取的力量,更是建立情感喚起共鳴的紐帶。
《百川老朋友》是通過主動表達滲透出來的幸福維度。中國式家庭表達愛的方式,從來都是含蓄而又隱忍的。比如姜叔叔和兒子的通話,像極了當下社會父子電話的模版:說出口的是寥寥幾字的客套對白,沒說出口的是無盡的思念與關懷。
正如倪萍和易立競所言,電話里的溝通無能,事實上是雙方都在為愛遷就,父母怕打擾子女,子女也怕一不留神就會傷害父母。
想要打破這種“小心翼翼”的愛,那么就要勇敢地大聲表達。節目的最后一天,姜叔收到了兒子藏匿在內心深處的情感表白,姜叔淚眼婆娑地讀懂了兒子每一行尾音里的“愛你,爸爸”,終在兒子意外現身時破了防。
這一刻突然讀懂了節目的用心之處,它并沒有迎合某一方的情感視角制造流量話題,而是面對不同年齡的觀眾,構造了多個視角解構情感的密碼,實現對“親子”概念的多元呈現與擴展。
《百川綜藝季》在“代際綜藝”創新航路上的探索,不僅新在節目的形式和樣態,更新在讓我們看到了Z世代新青年的新態度,以及“前浪群體”正在乘著新時代的風,邁向新的人生。
總體來說,《百川綜藝季》打出了一張成績還不錯的“代際綜藝”牌,多元化的綜藝方向為行業提供了更多的創制思路,也靠諸如《百川老朋友》《百川樂時空》等口碑作品進一步夯實了代際綜藝的質感。誠然,《百川綜藝季》不為“爆款”為首要目的的制作理念顯然是冒險的,用現在流行的話來說,流量才是出圈的密碼,但別忘了,質量才是抵達觀眾內心的基石。
或許這樣的論調稍顯理想主義,可這個市場,正是因為存在著這樣的理想,才變得更加浪漫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