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二年級,學校舉辦校園歌手大賽,同寢室的幾個室友都慫恿我參賽。
我知道,他們想看我出丑。
當時我選了一首《黃土高坡》作為參賽曲目,沒成想竟然成功突圍,晉級決賽。
決賽那天,全校師生端坐在操場上,好像在看一場露天電影,最前排的是校領導和團委領導。
現在只記得那天有風,塵土飛揚,操場上空回蕩著“不管是西北風,還是東南風,都是我的歌,我的歌”!
我雖然只獲得了一個優秀獎,也算為班級爭了光;冠軍被隔壁班的一個小胖摘得,長得酷似劉歡,他的參賽曲目是《亞洲雄風》。
那時北京亞運會剛結束不久,他占盡天時、地利、人和。
2023年春晚最后一首歌《難忘今宵》,李谷一沒有出來,引發諸多猜想。
李谷一在微博中說,“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李谷一,我今年是在醫院治病,參加不了春晚了,陪不了大家過2023的新年!只是太遺憾!劇組一直在等我出醫院,但我的新冠病情恢復的慢,還在后遺癥反應中哦!”
說得誠懇,理解萬歲。
李老師確實是“老朋友”了,從春晚誕生起,身邊的人只有她一成不變陪伴著跨年,周遭早已物是人非,時過境遷。
就像朋友圈里每天一早的問候,雷打不動,“每日一湯”;如果突然停了,還真有點“胃疼”。
1992年,崔健在北京展覽館開演唱會,他在臺上披頭散發,劉海遮臉,門牙交錯,中指豎起;歌迷在臺下肆意搖擺,熒光舞動,跟著怒吼,一無所有。
當唱到《假行僧》時,崔健有一段即興告白:“我要從南走到北,我要從白走到黑?,F在我們又走回來了。我們是來自北京的假行僧”。 音樂響起,掌聲歡迎。
2017年萬達年會上,王健林翻唱《假行僧》,既搖且滾,有模有樣,美女獻花,粉絲尖叫;雖然只會用腳打拍子,但他忘我的狀態、現場的把控、恣肆的表演,絕對到位,十分入戲,值得張頌文同學臨摹。
國內大佬中,唯一可與王健林PK歌技與演技的是馬云。
2016年“云茜音樂節”上,馬云唱了Beyond樂隊的經典曲目《海闊天空》,粵語有點夾生,像是沒找到音準,好在大家也是聽個大概。
馬云自嘲說:“這些歌,我都是在洗手間里唱得比較好,出來之后就從來沒有唱好過?!?/p>
看來他的人生哲學在衛生間里: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
馬云最成功的一次演出,當屬2017年“雙11”前夕,與王菲合唱其自導自演的微電影 《功守道》主題曲《風清揚》,“最有錢的”和“最會唱的”組成“最最”組合,唱者醉了,聽者也醉了。
2019年,阿里巴巴20周年晚會上,馬云化身搖滾達人,汪峰附體,一展歌喉:一把吉他,一個豎麥;一頭臟辮,一副墨鏡,一身朋克打扮,滿身金屬味道,逼格滿滿,范兒十足,自彈自唱《怒放的生命》,萬人跟唱,嗨爆全場。
之后,又在《中國好聲音》的舞臺上,隔空表白,演唱低配版《我愛你中國》,周董第一個轉身,匍匐馬云麾下,汪峰、庾澄慶更是笑成一團,那英只有捂嘴,剛涂上的脂粉已經散落一地。
大佬的成功不可復制,因為我們不是放不開,就是放不下。
我曾迷戀過一段左小祖咒,他屬于音樂界的另類存在,《烏蘭巴托的夜》被他唱得支離破碎,肝腸寸斷,特別是唱到“穿過曠野的風/你慢些走/我用沉默告訴你/我醉了酒”,悲傷逆流成河,往事并不如煙。
左小祖咒是“跑調天王”,黎明跟他比是絕對的優等生,不信你聽聽《野合萬事興》《小莉》《這小小的葡萄我從來沒吃過》《我不能悲傷地坐在你身旁》等曲目,有音樂潔癖的人,捏著鼻子能聽一半算你“堅韌耐煩”;如果你能勉強聽完,我估計膽汁也吐得差不多了。
2012年,顧長衛導演電影《最愛》,就找到左小祖咒為電影譜曲,沒想到大受好評,擁躉還真不少。
另類有另類者的通行證。就像《老無所依》能獲奧斯卡最佳影片,“反好萊塢”也是一種好萊塢。
猶如俞伯牙與鐘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歌壇有幾個神仙組合,至今未曾打破:黃霑顧嘉輝、王菲林夕、周杰倫方文山、張宇十一郎等。
最近內地爆出一個“唐恬作詞錢雷作曲”組合,《人世間》 《如愿》 《孤勇者》等幾個爆款,都出自他倆之手。
泱泱中華,14億人口,竟然只有他倆“實獲我心”,也頗值得玩味。
有一年去麗江,晚上在街邊小店吃烤魚,不時有推著移動音響的流浪歌手光臨,拿個大大的活頁本,上面都是可點的曲目,10元一首。
一條烤魚,屢被打擾。
幾個朋友鼓勵我,與其買唱,不如賣唱——自斟自飲,自給自足。
我就選了一首汪峰《再見青春》,趁著酒勁,勉強唱完,但調子已從麗江跑到了西雙版納,拉垮到比左小祖咒還“不著調”。
隔壁桌還在起哄“再來一瓶”。他們把我當成了“可口可樂”。
有故事的歌曲,總能引起共情共鳴:《時間都去哪兒了》《漠河舞廳》《可可托海的牧羊人》等,莫不如是。
很多歌曲火極一時,很快都被時代列車遠遠拋下。遲志強、李春波、黃鶴翔、童安格、潘美辰、阿杜等等,他們當年唱的歌,都像今天的《早安隆回》一樣流行,但你問問“Z時代”們,有幾個人知道他們是誰?
今人不見古時月,明月曾經照古人。
口水就是口水,吐了誰還懷念?
從流行到經典,從理想到現實,距離“比遠方更遠”。
(主播 連曉東 制作 王宜謙)
(黃河評論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