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林俊杰的新歌《愿與愁》在4月14日零點正式上線,這首歌曲將是4月21日新專輯《重拾_快樂》的主打單曲。
那么這首歌到底怎么樣呢?榕樹君在歌曲上線后第一時間聽了這首歌曲。
總得來說這首歌無論詞曲均是林式情歌巔峰之作。接下來我來重點說一說這首歌歌詞部分。
一直覺得小寒的詞和林俊杰的曲適配度是很高的,因為她的遣詞造句突顯了恰如其分的文學性,沒有用力過猛,而是找到了一種微妙的平衡。
歌詞里會有原型的敘事、意象的堆疊、詞語的排列、常見事件的重新闡述。
或許有些聽眾會覺得讀起來有些拗口,
但這恰好是依靠陌生化和前景化等方式創造出來的如詩一般的審美空間,
會更有曲折逶迤的審美過程,這不是那些平鋪直述的口水化的、俗氣的表達可以相提并論的。
在原型敘事上這首歌最典型的部分就是一開頭的第六天。
熟悉Bible的朋友應該知道造物主在第一個七天的輪回里制造了什么:
第一天是日與夜,第二天到第五天是天空、海洋、植物、星星、月亮、四季、動物等,第六天正是創造了人這種生物,第七天造物主疲憊了,于是有了一日休息。
所以“歲月在默數三四五六 第六天以后人們開始存在宇宙 黑夜和白晝呼吸第一口氣的咽喉 最怕命運小偷壞和美好我用血肉去感受”
這段寫的就是這樣一個過程。
第六天以后男人與女人開始存在,開始呼吸,用血肉之軀去感受這個世界與宇宙的無窮。
看似簡單的表述,其實指涉的是人類文學藝術里最古老的原本,
寥寥幾行字便成為了詩的開頭、歌的開頭、人類生命的開頭。
其次,從意象與意象群上來說,
這首歌里有一些宏觀的意象。
例如黑夜、白晝、宿命、風雪、煙雨。
也有一些微觀的意象,比如傷口、戀人、沙漏等。
雖然這些都比較常見,但組合在一起仍然創造出了一種充滿張力的意境。
一方面是廣闊宇宙,
另一方面是渺小人類,于是便有了一種“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之感。時間和空間的交織,無規則地被愛與恨、笑與淚、收獲與失去、晴朗與陰霾點綴。
宏大之中有個體,具象之外有抽象,循環往復,無休無止。
再看看歌曲里的排列與遞進。歌曲開始的部分里有:“多久、持久、永久”與“不朽”
“揮手、牽手、放手、揮手”
個人非常喜歡這兩組依靠簡單卻有力的短詞排列而成的歌詞,既是一種概括,也是一種追問。
我們有多少次發出過這樣的呼號,但都被空氣稀釋掉了,變得無聲無息了。
絕對的永久對于有限的人生來講注定是一個偽命題,但唯有愛能永垂不朽。
而且,如果換成別的詞,或許和曲子的適配程度就會低很多,凸顯不出那種密集的、步步緊逼的情緒。
無法描摹出那種暴雨下了一整天,思緒如同即將滿溢超載的水缸的感覺。
整首歌從揮手開始,到揮手結束。同樣的動作承載了不同的情感,但也包含了人生的循環往復。
從一開始的驚喜,到最后的不舍。如果人生如戲,那么有開場就一定會有終場的時刻。
同樣的,
后面的部分里有:“多久、永久”與“不朽”
“不走、不分手、不放手、不揮手”這里再唱一次,但卻又改變了一些詞匯,
這樣做的好處是將情感升華了,引向了“愛過就不朽”的終極回答。
最后我們再來看看那句頗具哲學思考的歌詞
“渺小微弱像塵埃漂流 等待花季煙雨稠再化降水駐守 只為重逢的時候”
這句詞講的其實就是我們從塵土中來,到塵土中去的過程。
我們出生,我們死去,我們在火中變為灰燼。我們在泥土里變成塵埃的一部分。
我們的單個肉身實體被分解為無數的顆粒分子,如塵埃般彌散于天地蒼穹之間。
只為等待下一次繁花盛放的時節,
就像此時此刻的這個春季一般煙雨朦朧,塵土會與雨滴凝結為一種新的實體。
那無數的顆粒里,屬于你的一顆和我的一顆再次相聚,雖然我們在上一次生命里早已永久地告別。
以這種形式再見,又怎么會算遺憾呢?
那么各位親愛的朋友們,你們喜歡林俊杰的新歌嗎?
歡迎留言討論,我們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