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內娛藝人越來越謹言慎行。
畢竟,復雜的輿論環境中,一句話說錯后果都不可預估。
大導演也不例外。
這不,馮小剛又因為說錯話被罵了。
他接受采訪時說了句:
「公眾人物只能罵不還口,打不還手。」
此話一出,不少人表示氣笑了。
不是說這句話有什么大毛病。
而是覺得這話從他嘴里說出來太諷刺。
評論區紛紛說,「還口」的次數還少嗎?
他可是懟天懟地,炮轟「垃圾觀眾」的小鋼炮啊。
現如今,怎么又「慫」了呢?
這場罵戰,讓魚叔注意到一個值得玩味的現象——
以前,馮小剛戲里戲外都愛罵人。
但名導聲望不敗,照樣備受追捧。
如今,他收斂了鋒芒,低調許多,卻反而越來越不討喜。
這是怎么回事?
帶著這些疑問,讓我們再來聊聊馮小剛——
馮小剛愛罵人是出了名的。
掃射范圍廣,不分場合、對象。
也無所顧忌 ,不過濾臟字狠話。
他罵記者。
《天下無賊》發布會上,不滿某娛樂媒體曝光自家住址。
怒罵記者「無恥」「混蛋」「我××想抽你!」,場面一度失控。
罵觀眾。
2017年,上海電影節上,說到垃圾電影太多的問題。
他毫不客氣地說,「這一定和大批垃圾觀眾有關系。」
罵影評人。
「有一幫豆瓣影評人,都是一些大尾巴狼。」
「永遠跟你們丫的勢不兩立?!?/p>
罵演員。
甭管有沒有資歷,有沒有交情,都嘴下不留人。
再看戲里,也部部夾槍帶棒。
馮氏電影雖多是合家歡喜劇,但卻密布著嘲弄、譏誚的小刺。
片中人物,個個伶牙俐齒、玩世不恭,極盡辛辣嘲諷之能事。
充斥著對精英話語的逆反,對資本潮水的應激。
《一聲嘆息》里,大罵貴圈真亂。
《甲方乙方》里,借「好夢一日游」把形形色色的生活式樣戲耍了個遍。
《天下無賊》更是主打流氓主義的基調,以雌雄大盜為主角,挑戰主流價值觀。「三好學生」也成了罵人話。
《大腕》里,更不遺余力諷刺了種種社會亂象。
實力派演員的精湛演技,全浪費在沒用的地方。
《私人訂制》,更是拍成了「嘴替 」。
把各行各業里里外外黑了個遍。
「電影走的是客流量?!?/p>
「文盲都能坐那兒樂。」
馮小剛主演的《老炮兒》,還被戲稱為《跟馮小剛學北京粗口》《北京臟話百科全書》。
然而,反觀近幾年,人們發現,老炮兒居然不響了?
曾經張狂無度的他,居然成了一個謙和耐心的老人。
對年輕演員,多是鼓勵、夸贊。
談及當下新片和新人導演。
他的評價是「挺好挺好,都挺好」。
以前破口大罵的金馬獎、豆瓣。
現在也改口說都「客觀公正」。
對于受眾流失,也不罵觀眾了。
反而承認自己的失勢。
「觀眾永遠需要喜劇,但不是永遠需要馮小剛的喜劇?!?/p>
更為明顯的改變在作品上。
以前拍市民百態,總少不了貶損精英,和主流價值觀唱唱反調。
近幾年作品,卻反其道而行 。
2019年的《只有蕓知道》,一反嬉笑怒罵風格,取而代之的極純美無瑕的情感故事。
臺詞都像一首娓娓道來的散文詩。
拍電視劇,也進了擁擠的女性題材賽道。
最近出演的電影更是一派溫情。
《忠犬八公》里演一個富有愛心、和藹近人的老人。
可以說,這些都很不「馮小剛」。
馮小剛,怎么不「罵人」了?
不難理解,一方面,沒有罵人的底氣了。
曾經的他,隨便拍部電影就是票房冠軍。
所以恃才傲物,無所顧忌。
但現在,《手機2》上映不了。
《只有蕓知道》票房慘淡。
電影圈失意的他,轉戰電視圈。
結果《北轍南轅》被罵懸浮,豆瓣4.9分。
《回響》嘗試女性懸疑題材,卻毫無水花。
馮小剛的招牌在當下市場,似乎不靈了。
用他的話說,一代導演服務于一代觀眾。
另一方面,現在缺少一個理性、自由的公共話語空間。
公眾人物與普通人的關系變得相當緊張。
「馮小剛說公眾人物罵不還口打不還手」這一熱搜下的評論就很是典型。
大部分網友不關心上下文,直接抨擊。
針對的不是他所說的話,或說出這句話時的馮小剛。
而是一個黑料纏身、不應該「出來蹦跶」的馮小剛。
以及代表了「208萬」這一群體的馮小剛。
顯然,馮小剛「素質低」「人品差」的黑歷史已經人盡皆知。
甚至一度被罵「滾出影視圈」。
而且,由于近年女權觀念抬頭,他的戲里男凝畫面被批,戲外京圈直男形象也越來越遭人厭棄。
加之明星大規模塌房,天價薪酬被曝后,人們對特權階層的不滿與日俱增。
又有飯圈文化滲透下,極化思維主導,常見貼標簽、造神毀神現象。
馮小剛接受采訪時說自己「分不清迪麗熱巴和古力娜扎」,本來是感嘆新人越來越多,他有些跟不上趟了。
結果因為被斷章取義上了熱搜,也成了「避雷」電影的原因。
輿論風頭的「馮小剛」,實際上越來越扁平、越來越符號化。
人們常常忽略了,他也有良心電影人的一面 。
雖然已經摸透娛樂片套路,賺得盆滿缽滿。
但卻早早轉型,嘗試探索更具社會廣度、人性深度的作品,摸索新穎的敘事方式。
如他所說,像《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都不是娛樂至上的作品。
《我不是潘金蓮》大膽使用圓形畫幅,《芳華》敢于碰觸敏感題材。
即使票房口碑都極低的《只有蕓知道》,也是他出于感懷,改編了老友的真實經歷。
在一部分影迷眼里,反而異?!刚嬲\」。
他曾說自己拍戲是「拍一部資本喜歡的,然后讓資本拍一部自己想拍的」。
手頭沒有想拍的戲時,也需要拍點別的熱熱身。
他付出最大心血的《一九四二》票房敗給《泰囧》,虧了一大筆錢。
之后他靠自我復制拍了《私人訂制》,反倒賺回了錢。
接著三年磨一劍的《我不是潘金蓮》又票房慘敗。
這兩年的爛劇,也難說在哪一環節。
可惜,在當下的輿論場,瑕瑜互見成奢望。
這樣的環境也會迫使真實、鮮活的個體逐漸萎縮。
馮小剛接受采訪時說,時代不同了,家人、朋友都勸說自己少說為佳。
他自己也坦承,現在也會因為擔心不必要的風險,經常陷入自我審查之中。
馮小剛,罵不動了。
那么,話說回來。
馮小剛們到底可不可以罵人?
雖然如今很多人的態度是,「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公眾人物不能罵人,他們掙的就是這個錢,就應該承受相應的代價。
某爽在錄節目、直播過程中發飆,人人嗤之以鼻。
但也不難發現,有些公眾人物罵人,反倒好評如潮。
比如,那英罵人,罵成了「名人名言」。
金星罵人,被夸真性情。
劉德華曾怒罵偷拍者,罵工作人員。
他說,那是這輩子說臟話最多的一次。
但人們并不會嫌他罵人,反而都斥責偷拍者沒底線,工作人員失職。
說白了,公眾人物不是不可以罵人。
但「罵」是有邊界的。
得罵得有理有據,而不是亂發脾氣、無能狂怒。
回過頭看馮小剛罵人,其實未嘗不是話糙理不糙。
某期 《金星秀》上,馮小剛重述了「垃圾觀眾」事件始末。
堅稱自己只是說了「真話」,當時有人提及「垃圾導演拍了很多垃圾電影」的事,他說這鍋不能只甩給導演,觀眾也有責任。
票房是觀眾出力的,制片人看到票房才會迎上去。
如今再回看「垃圾觀眾」言論誕生的前提。
2016年,中國電影票房前十當中,好幾部四五分大爛片赫然在列。
《西游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澳門風云3》《盜墓筆記》,票房都突破了十億大關。
其中,《澳門風云》系列一部比一部爛,票房卻是一部比一部高。
鄭保瑞的《西游記》系列,同樣是鐵打的低評分、高票房。
似乎都印證了馮小剛所說的,垃圾電影之所以能拍出來,和觀眾貢獻票房有關。
隨著內娛影視創作流量化的現象加劇,網上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為「垃圾觀眾論」翻案的聲音。
而馮小剛的其他罵人發言,現在看來也不無緣由。
當年罵記者曝光家庭住址,也獲得了同樣受隱私困擾的很多明星的支持。
罵黃渤、孫紅雷,則是因為不滿他們參加綜藝。
近幾年,他們的表現也已經說明了一切。
「綜藝毀演員」的說法也多了起來。
歸根結底,我們想看的不是「罵人」,而是「活人」。
「馮小剛們」自然可以罵人。
但不是過過嘴癮,而是一種批判意識。
是敢于反對虛假懸浮,說真話。
是敢于反抗不合理現象,表達憤怒。
在這個本就充斥著浮名虛利的娛樂圈,較之佯裝的禮貌、虛偽的逢迎,更缺坦誠的怒火、刺耳的聲音。
可惜,現如今,連小鋼炮都不再開炮。
如果內娛藝人都像現在的馮小剛一樣不敢罵了。
難道不是一種悲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