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想在乏善可陳的生活中尋找一絲快意,但貌似大多數人的快意是源于對某事物的短暫好奇,好奇心又在日復一日中消殆,回歸于無趣。在這樣的循環中不乏迷途者抱怨:為何生活索然無味?
易信用戶晴川給出了她的回答。她用6年的時間,在易信做了一件事,是一件在她看來平淡普通又快樂的事情。于是,她從無人問津到擁有百萬粉絲,并把這樣的快意過成了生活。
顏值不輸明星 卻偏要靠才華
晴川的家鄉是北方的一座海濱城市錦州。從她的房間向外視野遼闊,這個出生于90年代的女孩子,幾個書柜和用來取書的梯子占據了屋內最多的空間。晴川的職業是新聞編輯,也是易信的優秀創作者,興趣愛好是詩畫文墨。
刻板印象中,大多文學作者外表的平淡與當代女性追求的時尚是兩條平行線,所以第一次翻閱晴川易信朋友圈的人,都會驚訝。晴川的文學作品令人聯想“穿越”到現代的女詞人,而生活中的晴川卻是涵蓋甜美、大長腿、網絡紅人這樣標簽的少女。
“少女”的詩,在時間的積累下擁有了全網600w的粉絲,晴川說不出如何運作粉絲,但說到寫詩,就打開了她的話匣子。
寶書臺上風光 不見燈窗無眠
90年代初我國網絡并不發達,晴川的父母和多數家長一樣拿出了《唐詩三百首》,正是這個算不上特殊的啟蒙,讓晴川對詩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后面,就一發不可收拾了。花、橋、人群或是節日,她視線內的種種,都成為筆下的一首詩。
“少女”的詩會額外多一分柔情似水,晴川的詩也多是感懷和往事,她更喜歡用筆墨去描寫人們心里的互動,用溫潤的詞句貼近生活。筆者曾問晴川:你有計算過自己寫了多少首詩詞嗎?她說自己沒有計算過,可能也算不完,但是最想分享的一首詩是《鷓鴣天》——
陣陣東風透雨寒,吹翻二月鷓鴣天。
桃紅半老春漸去,落筆愁侵墨怎寬。
書十載,夢寒園。寒園十載總闌珊。
寶書臺上風光處,誰見燈窗夜不眠。
這首詩是她看到國內國風盛行,甚有攀比吹捧之風時,回憶起年少苦讀詩書,從晨學至深夜的場景。
晴川認為文學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要去吸收外界的諸多事物,多聽多看多學,而這個積累的過程十分的枯燥無味,也會走不少彎路,毅力與堅持是指引晴川近20年創作最亮的明燈。
晴川說,遇到難懂的問題就反其道而行之,去推翻自己,直面自己的錯誤,當沒有新的證據時,那距離正確就不遠了。
正是因為對文學的這般嚴謹,提到國風時,晴川說,雖然喜歡國風的人越來越多,但是都在外圍徘徊,自己也只是略懂皮毛。
日月山河所在 廟堂市井所傳
2018年6月共青團中央在京召開的“國風新時代中國正少年”的會議,國風再一次進入了大眾的視野,漪漣而生的服飾、綜藝等文創產物受到熱捧,但少有人去問去追溯,這樣的“國風”真的是國風嗎?
“國風就是日月山河之所在,廟堂市井之所傳。華夏歷史悠悠五千年每一個時代都有標志性的流行之風,先人口述書呈的河山妖嬈與風土人情。”這是晴川眼中的國風。她在琢磨國風時,因為并沒有親身經歷過,必不可少的就是廣泛查閱當地的縣志之類的文獻,而現在的“國風”似乎都少了這一步。
在自媒體時代,有歌頌贊美,有攀比與追捧,又有多少人博了眼球拼接了歷史?雖然喜歡國風的人越來越多,但是過去的好東西已經被現在的人們掂量得太輕,索取得太隨意了。
對于未來的國風,希望不要失去了“國”的深厚,同時也保留現在的多元。
晴川是優秀創作者的縮影。在網易易信,還有千千萬萬的晴川通過日復一日的輸出優質內容,記錄自己的生活、分享自己的經驗。他們走出舒適圈,不斷調整把自己擅長的事情做到極致。在這里,他們不僅找到了歸屬感,更看到了無限多的可能性。同時這些優秀創作者也通過自己的才華獲得了官方給出的回饋,如今“創作和變現”的發展鏈條日趨完善,許多創作者的生活也正在因“創作”而悄悄改變。挖掘有潛力的創作個體、扶持有能力的創作達人,將會是網易易信未來的重要發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