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妮和劉俊謙到底是不是娛樂圈的文盲?
4月17日,第41屆金像獎頒獎典禮,《神探大戰》的編劇韋家輝﹑麥天樞和陳偉斌獲得了最佳編劇獎。
演員王丹妮是頒獎嘉賓,念到麥天樞的名字時頓時語塞,不知道“樞”字該怎么念,于是問搭檔劉俊謙“這字怎么讀”。
尷尬的是,劉俊謙也不知道這個字的發音,最后索性跳過。頒獎典禮結束后,王丹妮上了熱搜,網友嘲笑娛樂圈的文盲又增了一位。
事后王丹妮在社交平臺道歉稱:“昨晚在頒獎典禮上表現未如理想,對大會和得獎者都感到非常抱歉。
對于有這樣的情況我實在責無旁貸,愿意并會汲取此次教訓。以后所有工作都定必努力做得更好和更負責任,希望日后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也請大家繼續多多給予提點。”
那么問題來了,“樞”算不算生僻字?不會念是不是文盲?
如果真的是生僻字,比如犇猋骉麤竁淼掱這種,大部分人都不會,讀不出的演員就不算文盲。
但是王丹妮和劉俊謙讀不出的這個“樞(shu)”字,是漢語通用規范一級字,屬于常用字,不認識屬實不應該。
要說一個字不認識就判定他們是文盲,倒也罪不至死,只能說他們在讀寫能力上有滯后。
可作為頒獎嘉賓,應該要在頒獎之前熟悉候選人名單吧,這是基本的態度問題。
“絕望的文盲”在娛樂圈已經流行一段時間了。明星不認字,采訪一問三不知也是常有的事。
北大博士后翟天臨不知道知網是什么,劉詩詩在《步步驚情》的10分鐘片花里,將“沮喪”念成了“且喪”。
在某檔綜藝節目中,需要嘉賓寫福字,結果楊超越將“福”寫成了“褔”,連旁邊的曾寶儀都忍不住笑了出來。
朱一龍出席戛納品牌活動,與洪晃聊到角色時,將“紈绔子弟”說成了“夸夸子弟”。
王一博就更不用說了,電影《無名》路演采訪,“不清楚、不知道、沒意義”,一問三不知。
文盲這個話題已經被炒了很長時間,就連某些官媒都拿這個詞來說事,甚至有所指。
當然,被叫文盲,明星的粉絲多少會有些不滿,認為自己的偶像會唱歌、會跳舞、會演戲就可以。
但不可否認,藝術造詣不等于文化水平,兩者不相干。就拿郭麒麟來說,學歷不高,可從來沒人說他沒文化。
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文盲這個詞語不斷被賦予新的意義。
新出的電子產品和計算機,如果不會使用,也會被稱作“功能性文盲”。
我們都不是最聰明的,但回歸到娛樂圈,到底公眾人物需要具備什么樣的素質呢?
首先,遵紀守法,德行配位是首要的
享受了明星的光環和紅利,自然要對得起所在的位置。流量再高,粉絲再多,也不能凌駕于法律和道德之上,這是基本。
其次,業務水平要提高
不熟悉劇本,臺詞只會念“123456”,對角色沒有基本的了解,就屬于不敬業。
沒有共情能力,沒有理解能力,拍戲都用替身,就談不上演繹。
最后,要具備學習能力和創造力
學習的范圍很廣,除了基本的業務水平提升外,基本功、技巧、方法也要不斷提升。
利用空余時間多學習,積累文化素養,充實精神世界,如果能在作品上有創造性就更好。對角色人物多一些揣摩,在表演上也會更加豐富。
有些明星年紀很小就進入了演藝圈,文化儲備不夠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態度一定要誠懇。
不跟自己的錯誤較真,勇于承認不足,努力學習成長,不管是唱歌跳舞還是演戲,都盡全力詮釋好自己的作品。
更重要的是,粉絲不能過分捧殺,與偶像一同進步,才是追星真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