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成龍被「噴」上了熱搜。
網傳,他主演的新片《龍馬精神》在傳媒大學路演宣傳時,遭到一名學生質問。
言辭犀利,直呼要求退票。
事情一出,輿論登時炸鍋。
有人附和,電影不好就該罵。
也有人震怒,這么不給老大哥面子?
縱觀近幾年,成龍的確鮮有佳作。
但引發如此大爭議,似乎還是頭一遭。
不僅如此,在被罵退票的背后,還有更多值得深思的問題。
輿論發酵后,片方迅速發布聲明。
聲稱,中傳學生「喊退票」系謠言。
接受關于影片的批評,但不容許造謠中傷。
而隨著現場視頻流出,實情也公之于眾。
這名同學的確沒有「喊退票」,畢竟該場次是免費觀影。
但,他的發言似乎更加鋒利。
寧愿補票錢,也要說真話。
他的話尚未說完,就被現場的工作人員打斷,要求其放下話筒。
「我們學校有一個說真話的功能」
早在演員陣容公布之時,質疑聲便紛至沓來。
劉浩存、郭麒麟等演員的出演,為成龍大哥的電影注入新鮮血液。
但,流傳于網絡的黑料、尷尬演技,也一定程度勸退了不少觀眾。
自4月7日上映以來,票房將將過億,遠低于業界給出的預期。
就這一成績來看,本片也受到了觀眾「抵制」的影響。
網傳成龍本人也曾在見面會上出現口誤,將合作演員稱為「爛演員」。
當然,《龍馬精神》的唯一招牌,有且只有成龍一人。
電影也挑在他生日當天上映,像極了一件禮物。
觀眾喜愛成龍,感動于他的過往影片帶來的童年回憶,也欽佩這個打了一輩子的拼命三郎。
《龍馬精神》拋出的主題,也是向香港的「龍虎武師精神」致敬。
這不禁讓人想起,前年的一部紀錄片《龍虎武師》。
將香港動作片的幕后故事搬上銀幕,展現了功夫影人的搏命品質。
成龍,便是其中代表。
走進電影院,確能發現多處致敬。
從《A計劃》到《警察故事》再到《我是誰》,幾乎串聯起成龍四十多年的代表作。
上為《龍馬精神》下為《警察故事》
但,想要一睹成龍身手的觀眾,大概要失望了。
影片中的打斗戲,除了模仿再無新意。
論動作,毫無亮眼之處。
談故事,也誠意不足。
人物動機,完全立不住腳。
「父女和解」的戲碼,更是生硬。
所謂的龍虎武師精神主題,僅存在于幾句口號式的臺詞中。
在大段落的舒緩音樂下,煽到尷尬。
就算是批著情懷的外衣,也無法拯救影片的割裂。
影片的豆瓣評分一路跌到6.1,眼看及格線不保。
這次,成龍的確又撲了。
「也求你別再忽悠觀眾了」
電影質量不佳,自然不能全怪罪到成龍頭上。
當面差評的做法,也引來不少網友的憤怒。
還指責該名學生不懂得尊重前輩,沒禮貌、低情商。
觀眾到底有沒有權利「喊退票」?
先說說事件本身。
傳媒大學有一項傳統,哄臺。
大大小小的晚會上,但凡表演者發揮掉線,總少不了噓聲、紙飛機。
早年間還有更狠的,丟菜葉、扔臭鞋,甚至直接把表演者抬走。
越是大牌,越容易挨哄。
哄臺,并非是故意刁難表演者,而是源自對表演的較真。
這起到了很大的鞭笞作用,警醒每個演出者要敬畏舞臺。
「主打的就是挫折教育」
我們都知道,電影看過即消費過。
不存在真的退票一說。
當觀眾喊退票,實則是在表達失望與不滿。
而中國電影圈,一直有一種創作者優越感。
最具代表性的,莫過于「小鋼炮」馮小剛。
2013年,《私人訂制》遭到如潮差評。
馮導當即坐不住,下場開炮。
怒懟豆瓣影迷,稱之為大尾巴狼。
大罵普通觀眾,認為是禍害電影的垃圾。
「因為有很多垃圾觀眾,才有這么多垃圾電影。」
可如今呢?
先是《只有蕓知道》票房慘淡,再是《回響》無人問津。
電影與電視劇的雙重失利下,馮小剛被迫「認慫」。
為了宣傳《忠犬八公》,他不僅親自賣力跑路演,還在媒體前拉下臉皮。
頗有幾分委屈道,公眾人物只能罵不還口。
但,互聯網終有記憶。
「爛片之王」王晶,也從不認為自己拍爛片。
觀眾、媒體的批評,在他眼里不過是一種嫉妒。
能賺到錢,為什么不拍呢?
但不可否認,港片的沒落,很大程度源于以次充好的市場亂象。
90年代初,大量的爛片、三級片透支了觀眾信心。
當電影人把創作當成撈金的工具,也親手鋪就了通往絞刑架之路。
不怕拍爛片,就怕不反思。
姜文打過一個比方。
拍電影就像請客吃飯,要想有口皆碑,就要準備好的食材,雇好的廚子。
畢竟,觀眾的審美與品味是在進步的。
等觀眾見過真正好的東西了,那些糊弄的自然就不靈了。
如今回顧成龍早期的電影,仍讓人津津樂道。
一幕幕功夫喜劇,總有意想不到的笑料。
如1978年的成名作《蛇形刁手》。
他不時扮鬼臉、油嘴滑舌,演活了一個功夫小子。
高難度的特技場面,也比比皆是。
如《奇謀妙計五福星》,輪滑穿梭、極限趴臥車底。
每一個動作都是精心設計過的,不重復不雞肋,帶給觀眾以愉悅的觀感或震撼。
拼的是腦筋,比的是創意。
更為人稱道的,是膽量。
親自上陣實拍,是成龍作為「龍虎武師」的金字招牌。
《A計劃》里,他從鐘樓頂的縱身一躍。
沒有NG,爬起身來接著抖包袱逗樂。
像極了他演藝生涯的縮影。
但近年來,成龍的電影變了。
實拍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浮夸的特效。
一個個本就無法實現的動作,令打斗的真實感前功盡棄。
當然,成龍已經69歲了。
我們無法以四十年前的動作來要求他。
但問題是,一些動作設計也變得敷衍。
過去的打戲,單拎出來也不乏趣味性。
現在的橋段,無限重復過去的套路,更像是為了打斗而打斗。
劇本質量,更是災難級別。
武戲不能令觀眾驚嘆,文戲無法令觀眾沉浸。
縱觀成龍近十年的作品,能達到及格線的屈指可數。
爛片比比皆是,最低居然爛到了3.6。
影片質量,不再是票房保障。
反而是片方的情懷牌,頻頻登上熱搜,多少有「賣慘營銷」之嫌。
消費情懷,恐怕只會自毀招牌。
當然,成龍有他的體面。
在這次事件中,他沒有回避觀眾的質疑。
虛心地接受了批評,也擺明了用心做電影的態度。
「我需要你們的聲音」
有人說,只要成龍還在拍電影,就是勝利。
他的堅持,代表著功夫片不死。
無法否認,成龍已然是重要的文化符號。
更是中國電影走出去,為數不多的亮眼名片。
但,這不是換取觀眾無限包容的理由。
魚叔反倒認為,那些換湯不換藥的作品,恰恰是轉型的阻礙。
唐季禮導演,是成龍的老搭檔,從《警察故事3》《紅番區》起便開始合作。
談及當年的拍攝,他從現實層面進行了分析。
當時的預算有限、特效落后,唯一能比得過人家的,就是拼命。
「最容易做的就是打咯」
搏命式實拍,是無奈之舉。
精神可嘉,卻也是吃了工業不成熟的虧。
紀錄片《龍虎武師》的意義,是對一個時代的致敬,也是一場反思。
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也該探索,如何更好地保護特技演員。
正如袁和平自己說的,拍電影不一定要拼命的。
把假的拍成真的,這才是技術。
隨著時代的發展,國產電影有資金了,也引進了新技術。
可曾經的創意和拼命,卻一點點丟失了。
反倒是其他地區的電影,在延續港片的精神。
湯姆·克魯斯,也是實拍狂魔。
已經60歲的他,還在不斷挑戰自己的極限。
扒飛機、攀迪拜塔、高空跳傘,一個比一個刺激。
去年更是在《壯志凌云2》開上了戰斗機。
呼嘯而過的視覺沖擊、重力壓迫下的臉部變形,帶來了特效無可比擬的實感。
該片也一舉成為了去年的年度票房冠軍。
當然,阿湯哥的不服老,也仰仗于好萊塢高度成熟的電影工業。
舉個例子,《壯志凌云2》在每架飛機內塞進6臺IMAX攝影機,全方位捕捉演員的表情。
但,即便是小成本制作,也讓我們看到了極致的創意。
過去一年,《瞬息全宇宙》在北美殺瘋。
從港圈走出的打女楊紫瓊,創歷史地斬獲小金人。
看似俗套的「母女和解」,卻得以用嗑瘋了一般的想象力呈現。
天馬行空,百無禁忌。
平行時空穿梭,又不失嚴絲合縫的科學支撐。
中國功夫,也因此別開生面。
誠然,技術的革新、題材的時新,都非成龍一人可以做到。
但國產動作片由巔峰跌入谷底,動作演員后繼無人,又該向誰追問。
如果說,早期成龍電影代表了香港草根文化的美好愿景,那么這種社會性在近年的華語動作中幾乎失位了。
電影是回憶的載體,更是看見當下的窗口。
固步自封,最終只能剩下個賣弄情懷。
而這,又何嘗不是整個行業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