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像獎落下帷幕,劉青云、鄭秀文和分別斬獲帝后,鄭秀文因陪跑多年終于得獎而淚灑現場。
劉青云一如既往的普通市民即視感,雖然盛裝出席斬獲大獎,但依舊低調沉穩。
這場金像獎頒獎禮,因為劉德華的參加而備受關注 ,各路港星紛紛盛裝出席。莫文蔚以一身亮黃禮服從長階上拾階而下,飄然而至,昏黃的燈光,一如港片走過的流金歲月。
影后的這身露背禮服,雖然胸平無料,但因為夠瘦也夠高,被評為全場最佳之一。
梁詠琪這款拖地黑色禮服,優雅又莊重,個人感覺,她的這身禮服的效果要比鄭秀文好得多,她當然也被評為全場最佳,個人以為,沒有之一。
吳鎮宇這身西服,似乎有些不太合身,褲子看上去有些寬松拖沓,靚坤的氣場頓失。
除此之外,老牌的港星還有很多都參加了頒獎禮,也有很多年輕的面孔,但另人可惜的是,這些年輕的面孔中,沒有一張是觀眾熟悉的。
這種遺憾,使得香港金像獎,曾經與臺灣金馬獎并駕齊驅的華語電影含金量最高的獎項,在昏黃的燈光中,有一種日薄西山之感,這一屆的金像獎,更有了一種謝幕式的悲傷感,也似乎以一種冥冥中偶合的色調,為香港電影曾經的輝煌拉下的帷幕。
他們,曾經以明艷動人的年輕模樣開啟了香港影視的幕布,用一張張俊美的面孔,一個個絕美的身姿,一部部扣人心弦的作品, 一個又個性格迥異卻又生龍活虎的角色,將香港影視推向高峰。
TVB和亞視,從七十年代直至2000年之間,將香港變成了造星工廠,他們打造出了一個又一個巨星,從七十年代的狄龍、姜大衛、秦沛、爾東升、謝賢、曾江、方剛、鮑方、王偉、劉丹、朱咪咪、馮寶寶、羅蘭、黃元申、鄭佩佩、等人。
到八十年代令香港影視璀璨無比的一眾巨星級別的陣容:成龍、洪金寶、李連杰、周潤發、周星馳、梁家輝、梁朝偉、劉德華、張學友、黎明、郭富城、任達華、萬梓良、林正英、鐘楚紅、鄭裕玲、林青霞、王祖賢、張曼玉、丘淑貞、舒淇、張敏、梅艷芳等人,也正是這部分人,成為香港影視的中流砥柱,他們,成就了香港影視的輝煌,也見證了香港影視的輝煌。
但也正是這部分人,他們也要經歷香港影視從輝煌走向沒落的全過程。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但香港影視后繼無人已成定局,這場頒獎典禮,也許會是他們最后的狂歡。
每次看到香港影視后繼乏力時,我都會有一種“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疑問,靠這些老一輩的香港電影人撐著的香港電影,還有多長的路能走,古天樂、劉青云、張家輝這幾位演員過幾年演不動了,還有誰能讓觀眾再去關注香港電影?
跟不上時代,跟不上趨勢,使港片走向沒落。
有人說,是因為回歸后電影不自由了,所以港片沒落了,杜琪峰就曾經在國外的電影節上如是抱怨過。
但有一個道理大家都明白,每個游戲都是有規則的,而且在不同的階段,游戲的規則會發生一些變化,而我們,作為玩家,我們應該做的不是去改變規則,而是順應潮流,這是由社會發展趨勢決定的。
但港人以及香港電影人,天生面對大陸,就有一種得天獨厚的優越感,他們,不愿意順應潮流,他們,依舊在我行無素。
難不成你不聽話,還想有什么勇敢的舉動嗎?不過是一群嘴里喊著主義,腦子里全是生意的人。
我并不覺得香港演員比內地演員真實,我只是覺得他們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帶著殖民氣息的優越感。
不愿意屈從于當下的大趨勢,不愿意承認自己已經落伍,把自己禁錮在自我的世界里,圈地自嗨,正是當下很多港星的心態。
青黃不接,沒有能在與內地競爭的網絡里搶占先機脫穎而出的新人,老一輩的港星忙著趁著影響力還在及時去大陸撈金,而年輕一代的港星,他們也只能成為粵語地區觀眾心目里的明星,他們無法成為如八九十年代那撥巨星級的演員。
香港影視,如同一位倔強的老人,守著他最后的尊嚴和體面,即將離世。
他們同,成就了這個時代,也是他們,必將終結這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