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的刀郎到底有多火?用那英的一句話說:我們所有人的音樂專輯,加起來也不如刀郎賣的多
對于一位歌手來說,自己的作品備受聽眾喜愛,這本是一件好事,何況刀郎當年在國內是現象級的歌手,未來前途不可限量,可讓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刀郎在最火的時期,選擇了退出音樂圈,即便到如今都一直過著低調的生活
有人曾猜測,刀郎之所以退圈,是因為受到了威脅,畢竟當年音樂圈有很多同行都排斥他,以那英為首的明星,更是對刀郎的歌嗤之以鼻,那英甚至在節目上坦言:如果刀郎被邀請上春晚,自己直接把電視砸了
或許正是因為這種壓力,才讓刀郎選擇了遠離世俗,回老家生活,但事實真的如此么?
其實音樂歌手間的關系,跟娛樂圈明星之間矛盾沒有本質上的差別,都是為了名和利,刀郎當年之所以被音樂圈集體抵制,也不是因為歌曲的藝術性,而是因為他實在太出色,動了所有人的蛋糕,所以被抵制是必然的
2000年左右的內地華語樂壇,雖然尚未成形,但流派卻很多,以四大天王為代表的粵語歌、西北的山歌、內蒙古的草原歌,以及那英等人在北京的“學院派”,各自都有固定的地盤,平時大家互不干擾,直到刀郎出現后,這種平衡才被打破
用一句來概括,巔峰時期的刀郎,幾乎搶了所有人的飯碗
2001年,刀郎橫空出世,用《2002年的第一場雪》打開了音樂事業的巔峰,當時這首歌在全國各地被廣為流唱,發行一個月就賣出了近百萬張,后來刀郎又趁熱打鐵,創作了《情人》、《披著羊皮的狼》等作品,專輯更是張張賣爆
2004年,刀郎幾乎統治了整個華語樂壇,當時整個音樂圈的歌手,地位都十分尷尬,對刀郎是既羨慕又眼紅,畢竟大家都在出專輯,你把所有客戶給強了,同行們肯定不愿意,從那時起,抵制刀郎的聲音就絡繹不絕
在眾多呼吁的歌手中,那英是少數直接站出來,反對刀郎的歌手,她對刀郎的評價也很可客觀,認為刀郎的歌雖然火,但沒有藝術性,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刀郎當年沒有評上最佳歌手,被那英一票否定
其實一位歌手是不是受歡迎,主要看的不是同行,而是觀眾們的反響,真正好聽的歌,即便外人如何評論,還是會有人聽,這就是刀郎歌曲的魅力
相比較于刀郎,有過同樣經歷的郭德綱感觸更深,早年間郭德綱把自己比作唐僧,所以才有了那句經典的“吃一口唐僧肉長生不老,罵一句郭德綱大紅大紫”
年輕時的郭德綱,不論相聲功底還是水平,都遠超同行一大截,正是因為這樣,德云社發展處處受到抵制,甚至差點散伙,如果不是當年有一批懂相聲的觀眾,說不郭德綱早就放棄了
所以后來,每當說到自己的經歷時,郭德綱總會這么說:無論在任何行業里,都有著一批人,他自己不上進,還不讓別人超過他,只要有人比他受歡迎,一群人就會扯胳膊拽腿把他踹下去
現在想想,這句話也不是沒有道理
不知在座各位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