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耀漢走了。享年83歲。
不知道多少人還記得他和曾志偉、馮淬帆 、岑建勛 、秦祥林主演的那些福星喜劇。
電影里,吳耀漢是“大生地”,馮淬帆飾演“犀牛皮”,洪金寶飾演“鷓鴣菜”,曾志偉演的“羅漢果”。
如今小吳耀漢六歲的馮淬帆發文說,“驚聞吳耀漢辭世,傷感至極!老哥是我在香港極少數有感情的朋友,想不到已無再聚之緣!理查老哥,愿你在天上永享喜樂!”
沒想到這些昔日的港片喜劇笑星,竟然也有白首相送的一天,“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再火的明星也總會老去,再好笑的喜劇明星也逃不過人間,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他們一樣都逃不過。
老一輩觀眾還記得吳耀漢演過的經典《五福星》系列,80后還記得青翼蝠王,但新一代觀眾可能只在《狄仁杰之通天帝國》《僵尸》《風再起時》中依稀看見過這個蒼老的身影。
更不會知道這位港片老戲骨演過上百部電影,還曾兩度提名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
相比之下,反倒是他年輕時賺到35億身家的新聞標題更吸引眼球,
還有媒體刻意制造對比,有意無意塑造一個晚年凄涼落魄、病體纏身、被眾人遺忘的過氣港星形象。
但光輝與落寞都不是真正的吳耀漢。到底是身家35億,還是住村屋?到底是喜劇笑匠,還是一個福星系列吃到老?
是時候說一說,這些所謂的爭議了。
爭議一:是喜劇王者,還是一個“福星系列”吃到老?
吳耀漢的星途起落背后,其實可以折射出一個港片喜劇時代。
1939年,吳耀漢出生在香港,父親吳海霖是九龍巴士及九龍殯儀館的創始人之一,家庭背景十分富裕。
但吳耀漢并非一些媒體描述中的標準富二代,因為吳耀漢的母親在他九歲時就因病過世。吳耀漢的父親娶了四房的老婆。吳耀漢不是長子,也不是最討人喜歡的孩子,早早被送出國去讀書,在他15歲的時候,父親就不再給他提供生活費,讓他自力更生。
好在在英國主修戲劇的吳耀漢自己發奮圖強,畢業后就在英國BBC電視臺找機會,到三十一歲時回國發展。
結果剛好遇到了港產喜劇的第一輪高潮。
吳耀漢還在英國打拼的時候,港片流行的是李小龍電影,不管是《精武門》,還是《龍爭虎斗》、《猛龍過江》,基本上延續了硬派功夫電影和家國情懷。
不過,其實此時的風格正在悄然切變。
1966年,香港本土人口出生占比首次過半,達53.8%。新一代港人富有朝氣、自信進取,市民文化日益濃烈。
1973年李小龍在港猝然離世。電影公司立即調整創作路線,轉向輕松娛樂的喜劇與動作片。
1974年,許氏兄弟加盟嘉禾,推出《鬼馬雙星》,大獲全勝,開創了市民喜劇新路線,榮獲當年票房桂冠。港片第一個喜劇之王出現了:許冠文。
而剛回國只能經營理發店的吳耀漢,通過顧客介紹,加入TVB搞報幕,卻意外獲得當時港片喜劇之王許冠文的賞識。
1976年,吳耀漢參演許冠文的《半斤八兩》,在片中飾演一名沙展,搭戲許冠英,由此正式進入影壇。
進入影壇不久,吳耀漢獲得邵氏兄弟邀請,但他看準了邵氏公司太摳,轉而投入正在崛起的嘉禾,三年為嘉禾拍了《龍咁威》《神偷妙探手多多》《慌失失》三部電影。
但他真正的機會,不在導演,而在演員。
從八十年代開始,港片進入百家爭鳴、星光璀璨的時代。各路佳作頻出。成龍、洪金寶等動作新星崛起。
一鳴驚人的新藝城,憑借黃百鳴、麥嘉、石天、徐克、施南生、曾志偉、泰迪羅賓組成的七人創作小組,推出了《最佳拍檔》、《開心鬼》系列等賣座喜劇,風頭一時無倆。
1983年,為對抗新藝城的喜劇,洪金寶為嘉禾開拍了一部《奇謀妙計五福星》,影片找到了嘉禾一哥成龍飾演國際刑警雞骨草引出故事,但真正的主角是他的五個好友鵜鶘菜洪金寶、羅漢果曾志偉、大生地吳耀漢、花旗參秦祥林、犀牛皮馮淬帆,再加上女警司霸王花胡慧中,途中五人對霸王花大獻殷勤,欲得美女垂青而各出奇招。
憑借強烈的香港本土喜劇元素,和超豪華的明星陣容,華麗的電影制作,影片一出就與最佳拍檔系列平分秋色。
由此,吳耀漢與洪金寶、馮淬帆、秦祥林、岑建勛的影壇“五福星”成形。
雖然戲份平攤,但由于吳耀漢的角色過于突出,竟憑一部喜劇提名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演藝事業迎來高峰。
1985年的續集《福星高照》和《夏日福星》分別以3000萬和2800萬港元占據票房前二,分別打敗了新藝城石天拍的《恭喜發財》和暑期檔的《打工皇帝》。
但1986年的最佳拍檔新片和《最佳福星》分別2700萬和2300萬港元排在了當年票房的3,4位置。港片影史上兩大王牌喜劇系列的票房之爭終告結束。
不過在洪金寶的重用下,吳耀漢除了福星系列,還連續參演《快餐車》《富貴列車》等多部嘉禾巨制,票房號召力如日方中。
在為嘉禾效力的同時,吳耀漢還跟隨洪金寶加盟德寶,主演了《神勇雙響炮》《雙龍出海》《皇家師姐》》等多部經典喜劇,成為德寶電影的“臺柱”。
當年同樣追隨洪金寶的林正英拍僵尸片風生水起,吳耀漢順理成章加盟,與林正英合作的《幻靈先生》,同樣深入人心,
也令他在多年后,得以加盟最后的經典僵尸片《僵尸》。
可以說在吳耀漢事業的全盛時期,絕對不只是有“福星”系列這一張王牌,而是橫跨嘉禾、德寶這當年港片三大電影公司中的兩強,賀歲喜劇、動作喜劇、驚悚喜劇樣樣不落,他的喜劇表演笑料頗多且自成一體,而且全面、深入地觸摸到香港社會的市井文化、草根情結,映射著香港市民生活的苦與樂。
所以吳耀漢當年的成功,絕非運氣。
但吳耀漢和那波港片喜劇明星的命運,都將因為一個人的橫空出世,徹底改變。之前港產喜劇天空是群星璀璨,但那個人出現后,整整數年,港片喜劇只聽得到一個人的名字——
周星馳。
1990年《賭圣》破紀錄,1991年《整蠱專家》大賣,此后,《逃學威龍》、《鹿鼎記》等佳片云集。
幾乎一夜之間,香港影壇改朝換代,不僅是吳耀漢,許冠文、麥嘉、馮淬帆、洪金寶、曾志偉等舊日笑匠都失去大部分票房競爭力,開始退居二線或者轉型幕后。
96年嘉禾又將福星抄了一次冷飯,但《運財五福星》票房已不再有當年之勇。
反倒在1993年的《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中,吳耀漢飾演的青翼蝠王韋一笑,成為這屆觀眾最為熟知的經典角色。
90年代后期,香港電影盛極而衰,輝煌不再,吳耀漢也在96年舉家移居英國,提及港產喜劇,沒有人還記得什么《夏日福星》。
他們只記得那個壟斷了整個90年代香港喜劇的名字:周星馳。
福星風流,隨風而去。
但吳耀漢的確給觀眾帶來了很多歡樂,無論是成龍領銜的動作喜劇,還是林正英降妖伏魔的僵尸喜劇,他的插科打諢都像一幅百搭。
相對演啥是啥的內地影壇老戲骨,這樣的港片老臉,真的配叫老戲骨嗎?
在我看來,這是對吳耀漢最大的誤解。
對于一個演員來說,能有多種表演風格、系統表演能力固然是難能可貴的,但能塑造出一個家喻戶曉的喜劇形象,也是一種榮耀。
別忘了,吳耀漢學習戲劇的英國,同樣有個一個角色類型演一輩子的喜劇明星,憨豆先生。
吳耀漢,港片喜劇老戲骨,當之無愧。
爭議二:吳耀漢,真的只會演喜劇?
對于吳耀漢這樣的喜劇明星,觀眾也有一葉障目的可能。
往往只記得他的一個經典角色,卻忘了他演過的其他好戲。
其實早在1987年的《不是冤家不聚頭》中,吳耀漢就和蕭芳芳上演了一出“最美不過夕陽紅”的愛情小品,全程嚴肅演出,證明他在英國學的,可不止喜劇。
1989年,吳耀漢再次與馮寶寶主演黃昏戀題材——《飛躍黃昏》,張之亮執導的這部文藝片一舉拿下金像獎最佳影片,吳耀漢飾演的黃師傅可圈可點,也二度提名金像獎最佳男主角。
到了1990年,吳耀漢又在林青霞、張曼玉、秦漢主演的文藝片——《滾滾紅塵》中飾演百般呵護女主的老板,雖然戲份不多,但他完全演出了一種無奈卻感人的愛,最終為愛放棄用許多金條買下的船票時,令觀者動容。
在港片黃金時代,這些喜劇老戲骨其實就參演過多種不同類型影片,論正劇演技,吳耀漢在一票喜劇演員中絕對排得上號。
90年代,隨著電影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大批歐美電影涌入港片市場。
在投資成本更大,制作更加精良的好萊塢大片面前,港產片很快就顯出劣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敗下陣來。
像《飛躍黃昏》那樣的港產文藝佳作,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因為市場更加追求保險。
但吳耀漢依然不時參與港片演出,而且合作的還是黎明這類一線明星,他表示自己頻繁的接戲不是因為能賺更多的錢,而是他喜歡這種奮斗的感覺。
他說作為一個演員,你要做的是用百分之一百的功力去做,因為這是一個機會,做演員就是要把握機會,不能只是賺到錢就可以了。
這些年的港娛,不斷有昔日的大人物去世,嘉禾創始人鄒文懷走了,新藝城的大佬石天走了,和吳耀漢同時代的明星、大佬紛紛離去。
成龍不再制霸票房,周星馳一頭白發,昔日五福星們,再也不出現在大銀幕上。
一段段風流往事,凋零在時光縫隙里。
今時今日,隔山隔水,再看那些電影,紛紛的歲月已過去,仿佛時間的碎屑。
但碎殼之中,曾包裹著一個豐盈飽滿、百花齊放的港片時代。
我們曾嘗過它的味道,被它感動過。
哪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爭議三:晚年吳耀漢,到底是身家35億,還是落魄住村屋不管兒女?
這件事,的確成了一個謎 。
吳耀漢的形象,也在不同自媒體筆下,變換不同的形象:時而是身家35億的低調巨富,一時又是百病纏身卻只能住村屋的孤寂老人。
到底怎么回事?
錢,肯定是賺到過的。
吳漢耀走紅得早,80年代簽約德寶的片酬早早達到100萬,每拍完一部戲就會買豪宅、買豪車。
最壕的時候,一個人有兩輛勞斯萊斯。
加上家傳的不少物業和股份,也難怪有媒體估算他的身家高達35億。
可是吳耀漢晚年入住村屋卻令人對媒體所謂的35億身家估算產生懷疑。
吳耀漢晚年最大的不幸還是子女不爭氣和重病纏身。
吳耀漢與第二任妻子Susan育有四名子女,小兒子吳嘉龍是圈內藝人,演過《湄公河探案》《無雙》,可惜顏值雖高星運平平。
最鬧心的是兩個女兒,基本處于無業狀態,2021年3月還在自住的村屋中因為涉毒而被捕,小女兒被抓時,還情緒失控,大叫著“別碰我”。
年邁的吳耀漢只能對媒體表示自己無能為力,對兒女事已經無力再操心。
這些年他露面總是步履蹣跚,需要人攙扶才能行走,據說去世前腎功能只剩下一成,每日要洗四次腎。
“衰老”在傳統觀念里是很可怕的事情,感覺就是被邊緣化、被拋棄,對于這些曾經風云一時的老戲骨,自媒體最客氣的評價是一聲嘆息,更常見的是言語中帶著奚落,仿佛慘就是吳耀漢們老年的主題詞。
但其實放眼香港演藝圈,這些“老人”無論多大,一點都沒認老的一天,從60到80都還有20年,他們都用足了。
吳耀漢去世前,也都是堅持工作到最后,《僵尸》他不是仍然有演出嗎?
所以吳耀漢未必真的是“晚景凄涼”。就算今不如昔,也過得非常體面有尊嚴。
至于為什么不接濟兒女,首先吳耀漢晚年的財政狀況本來就是個謎,如果他依然有無數房產積蓄,怎么會住村屋?
我的感覺是吳耀漢晚年經歷過大的財產縮水,所以中年時有錢供女兒去英國讀書,到老卻要一家人住村屋。
如果自保都有問題,當然無法資助兒女,而且就算是有錢也不幫又怎樣呢?
他的子女有手有腳,長大了就該自食其力,吳耀漢自己15歲就開始靠自己了呀。
雖然看上去他的晚年令人唏噓,但到老他還在堅持演戲,今年2月份他主演的電影《風再起時》才上映,他是真的活到老演到老。
一個走路都艱難、聽不見、需要洗腎再到片場的老戲骨,還在敬業演出,那些頂流鮮肉們,每天在忙什么呢?
從中似乎也可以看出港片輝煌背后的秘密。
縱然狂飆崛起的光輝歲月,也就難逃日漸隕落的命運。
但光輝燦爛時,他們到底創作出了那么多精彩橋段,給觀眾那么多難忘回憶。輝煌背后,是香港電影人的認真摸索和埋頭苦干。
他們身上最珍貴的,恰恰是一份認真的打工精神,打一份工,出一份力,活到老干到老,只要出境,交出的就是夠水準的演出。
港片老了,古天樂救不了香港電影,劉德華救不了香港電影,黃子華更救不了香港電影。
但回過頭來看,香港電影能成為一種潮流,能讓無數觀眾沉迷。
最核心的原因在于,藏著港片璀璨背后,吳耀漢們踏實的底蘊。七八十歲的人,渾身上下沒幾塊地方是好的,但要演戲,就全力以赴。
“強”不在一時。在于不息。
今天我們送走這張港片老臉,也一并送走那個燦爛的港片喜劇時代。
港片福星隨風去,世間再無吳耀漢。
但當我們回頭對吳耀漢說再見,卻發現港片只要還保留著那股生生不息的精神,無論境遇如何,總能靠自己精彩地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