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規模龐大、業務鏈條很長的互聯網企業里,中臺部門是觀察該企業核心業務的重要窗口。過去幾年,在線教育都是資本風口。而大部分人對于在線教育的認知依然停留在“小區門口的輔導班搬到了網上”的簡單層面。實質上,云計算、AI、大數據等前沿技術,正在這個行業得到空前的落地應用,并轉而推動傳統教育形態、效率、效果悄然轉變。
我們以作業幫教研中臺的故事切入,試圖以這個起于工具產品的頭部企業為切片,觀察在線教育行業的核心和本質。
——編者按
趙洪宇入職作業幫的第一個春節,7天假期,領導發了5套初中物理卷子。
轉年過去,2018年暑假,他帶領幾十個人,關了整整一個半月“小黑屋”,給直播課后臺錄入了一萬多道精品試題。
趙洪宇是作業幫2200多名產研人員之一,負責教研中臺產品。
這兩件事,或許是非典型的互聯網產品人工作狀態,但某種程度上,卻是一個典型的在線教育產品人的經歷。畢竟,趙洪宇在作業幫的近三年,正是這個行業在政策、資本以及技術推動下,急劇轉向數字化的關鍵時段。
在教研中臺這個樞紐上,趙洪宇見證并參與著。
科技改變教研
數學老師張華是2016年來到作業幫的。彼時,整個行業里,教研教學基本都不做細分,每個老師自己備課寫word講義,自己做講課用的PPT課件,單打獨斗,全憑各人的教學經驗。
作為最早一批從講臺走向屏幕的主講老師,面對比線下成百上千倍增加的學生,張華并不發怵,但備課做講義,卻真令人發怵。
以一節直播課為例,在確定知識點后,張華需要搭建架構,在浩瀚的題庫中尋找高質量的試題,經過篩選、錄入、排版等環節,制成Word講義。講義再經過重重審校,送到印刷廠付印,最后送達學生手中。
一個學季有好多課,講義通常在150-300頁左右。一旦要修改就是災難。刪掉一行,電腦得反應好半天,還經常出現公式丟失、格式變形。老師之間的共享、合作就更麻煩了——發送給別人,文檔版本不同、電腦系統不同,講義也面目全非。
上1小時課,大概需要8-10小時在美化排版這些苦力活上,張華調侃自己不像老師,倒像個“編輯”。
稍晚入職的趙洪宇,把張華他們當時的狀態稱為“純天然”。
在線直播課,雖然可以讓幾萬名身處天南海北的學生同上一堂課,但在教研這樣的幕后環節,依然跟線下的生產方式是一樣的。整天word來word去,老師們的精力都陷進了這個沼澤。縱觀整個行業,都還沒什么致力于提效的互聯網產品。
趙洪宇做的第一件事,是從最艱苦的題庫優化開始的,也就是開頭提到的暑假“小黑屋”。整整一個半月,幾十人的團隊夜以繼日,錄了好幾萬道例題,給它們打上精確的知識點標簽。
這為后來作業幫的“教研云”體系打下了最初的地基。隨后,“講義系統(教研講義生產系統)”、“五大測(學生各種測評的統稱)”、“易課堂(老師制作授課課件的系統)”逐步研發、升級、打通,任何一個系統都可準確無誤地調取庫里涵蓋五花八門公式、符號的題目。
好像一棵大樹長出樹干,再生出枝椏,最后有了葉和花——趙洪宇已經數不清,兩年多來,他和團隊到底攻克了多少個功能點。只知道,他get了好多冷門的知識,例如,只有印廠專業技工才懂的,數學講義頁尾的逗號必須是實心小黑點。
趙洪宇做過一張流程盤點圖。在2020年以前,在線教育一本講義的誕生,包括了32道工序,現在這個流程減到了12個。生產周期也從15周縮短到6-8周。
現在,作業幫每個學生拿到的講義,都是老師編完后一鍵直印的:業內獨一份的精美四色,隨手掃一掃二維碼,還可以觀看真人老師視頻講解難點、觀看理化試驗,或是做英語聽力口語練習。
技術改變的,并不只有肉眼可見的效率。
在作業幫,教研和教學漸漸分離。有老師專注于教研,他們在簡單易用的后臺里,共享集體的智慧,沉淀教研的成果。而對于主講老師來說,這個后臺的意義則是,以前要在腦子里調動的東西,現在可以在系統里調動了。
科技改變教學
互聯網產品,常常是為了需求而生,卻最終改變了人們的行為模式。以前吃飯不需要APP,買東西不需要APP,上課也不需要APP。沒有在線直播課之前,學生和老師,就在一個教室里面對面,不需要介質。
直播課是一個全新的產品,是產品,就需要吸引住用戶。
講義系統改造有模有樣了,趙洪宇去跟課。
一次,英語課上,他看到因為互動類型只有ABCD選擇題一種,老師被逼到用轉筆的方式抽人參與互動。另一次,小學數學課上,他差點睡著了……
跟完課以后,趙洪宇琢磨的一件事就是,怎么讓上課更有趣。他盯上了老師講課用的系統,“易課堂”。
作業幫高中數學教研老師楊璇記得,2019年那一年,產品團隊的人,幾乎把工位都搬到了學部。就在那陣子,老師們被“折磨”得夠嗆。新產品總是難免有磨合期,“易課堂”每幾天就有新版本上線,大大小小的改版前后有幾十次。楊璇負責匯總老師們的使用意見,每天都要提交幾條。
“當時被罵慘了,差點沒活下來。”趙洪宇笑著說。老師們工作壓力大,天天備課到后半夜,還要擠時間學習新系統,接受新事物,“開始那一個月去推我都不太敢去學部,聽到易課堂三個字就心里一驚,因為我們要改變人家的習慣”。
但需要改變已是共識。
時任高中數學負責人張華是反過來催趙洪宇最緊的人之一。那陣子,他正和數學組的老師們一起,研發“快數學”186個大招體系,他需要時間,也需要更好的教學工具。
通過趙洪宇團隊持續的努力,現在,作業幫的“易課堂”后臺功能極大豐富,光是互動形式就有15大類。老師點一兩下鼠標,就可以讓大家搶學分紅包,做拖拽題,或是用一個栩栩如生的“圓規”,畫一個標準的圓。
更具有科技含量的是學科工具的引入。初高中有數學畫板,一個三維立體的圓柱體能夠徐徐展開;物理ilab虛擬實驗室里,學生可以在線“拋”力學小球;英語課上,AI技術給學生的口語精確打分。這些之前趙洪宇戲稱“全靠老師演技”之處,都能用“易課堂”的專業工具解決。
趙洪宇印象特別深刻的一個時間點是2019年暑期課程結束后,“沒有人罵我了”。
那時,“易課堂”已在作業幫全量推廣,一堂物理課演示ilab虛擬實驗后,學生都炸了,在評論區說:“還可以這么玩兒!作業幫越來越強大了!” 老師們反饋回來好多類似的課堂發言截圖。
趙洪宇當時就覺得,嘿,沒白干。
疫情大考
2020年大年初一,是在線教育從業者都不會忘卻的一天。
新冠疫情爆發,武漢封城。全國中小學延遲開學。作業幫也是在這一天,最先宣布為全國學生提供免費直播課。
張華記得,大年三十晚上,自己正在吃年夜飯,忽然接到公司通知,要準備上課。講課并沒什么問題,畢竟有多年的教學經驗在。但這次免費直播課要面對不同地區、不同學力的學生,講義肯定要重新準備。
僅僅5天,用新的系統,張華做出了一份完善的講義。2月3日,作業幫的第一堂高一數學課就是他上的。那一天,因為學生大量涌入,系統顯示在線人數的地方爆表了。張華有點忐忑,但最后,一切都平靜,順利。像往常一樣,他講完了一課。
2019年,政策、資本等多種因素的助力下,在線教育行業整體經歷了一次井噴式增長。而2020年疫情,將這個行業推向了巔峰。作業幫疫情期間免費直播課的學員人數就有3300萬。
趙洪宇他們做的系統,為這3300萬學員同時在線學習提供了可能。
進入2021年,效率的提升不再是重點。雖然目前來看,講義生產的時間只縮短了一半,但趙洪宇對未來十分樂觀。因為講義最難做的事情,就是第一步。當教研的內容庫建立起來后,內容會逐步沉淀,例如初高中講義的復用率十分高,到了下一學期,70~80%的內容都可以直接用,以后效率只會越來越高。
在趙洪宇他們的規劃中,今年最重要的一塊就是數據上的分析。
比如,同一個知識點,用不同的授課方式,對學生的專注度曲線有何影響?萬人課堂上,有一道練習題100%的人都做對了,那么這道題難度太低,該換掉了。
教學效果,在傳統線下的反饋曲線很長,可能要到考試時才能得到最終的反饋。但在在線直播課堂,技術和大數據,讓這一切有了改變的可能。有了幾萬幾十萬的學生,數據就有了不同于尋常的客觀意義。
兩種底色,教育與科技
似乎所有變化幾乎都發生在最近兩三年里。
趙洪宇來到作業幫之前,做過CRM、供應鏈、物流,但從沒有跟教研教學產品有關的工作經歷,“全是現學,在作業幫成長比較快”。
楊璇則記得,高中數學組為了編講義集體學代碼的那陣子,有別組老師路過數學組時,看到一排超大的電腦屏幕上滿滿的代碼,都說,哇塞,數學組好高級啊!
在這家以“成為受尊敬的教育科技公司”為愿景的企業里,教育和科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兩種底色。
趙洪宇團隊的產品小伙伴們,基本都跟過課。所謂跟課,是指配合一位主講老師的課程進度,做輔導老師的工作,督促上課、課后答疑等等,沒有點兒起碼的學科功底是不行的。
做產品,就是需要對用戶行為非常熟悉,才知道怎么去給他們提高效率。
這種以教育為根本的文化,趙洪宇進入公司之初就深有體會。在他入職第一年那個春節,作業幫聯合創始人、技術負責人陳恭明給產品團隊每人發了5套卷子,讓大家7天假期在家做。
“第一次感覺,上班居然還被留作業”,趙洪宇笑道。節后上班時,大家都在一個群里面曬成績,陳恭明的卷子做得很認真,成績也特別好。趙洪宇看了看自己的初中物理分數,沒吱聲。
如今,趙洪宇部門中,已經有一個產品經理考下了教師資格證。其他5個人,每年都在繼續參加教資考試,“哪怕你不行,也要知道業務背后的邏輯是啥”。
學習,是他們過去和未來都要做的事。
最近,趙洪宇他們做了一條小視頻。視頻的旁白里,這些習慣敲代碼的年輕人,用詩一樣的字眼形容他們為之付出心血的“教研云”——“科技讓知識擺脫載體的束縛,穿山跨海來到你我面前。內容擇優,數據驅動,形式創新,這,是今天的中國教育。我們不斷探索,不斷發問,愿在時光的進程中,給予中國教育,下一個更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