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起幾張小桌子,擺上幾把凳子,就成了一個移動的商鋪。中國新城市里不起眼的自由從業者金妮,和所有人一樣,用勞動換取未來。不同的是,金妮的平臺,狹小且流動,她有什么樣的人生?
凌晨5點多,賣燒豆漿油條的金妮睜開惺忪的眼睛,拍醒了身邊還在熟睡中的丈夫。夫妻倆躡手躡腳穿衣起床,生怕吵醒還在睡夢中的女兒。
把準備工作做好后,已經是7點多了,恰好是送孩子上學的時間。好不容易才叫醒貪睡的女兒,丈夫急匆匆地幫著料理,金妮一個人在門口繼續準備出攤的工具。
金妮出攤的地點在女兒上的小學附近,既方便做生意,也方便接送女兒。從位于城中村的出租房到女兒上小學的地方,步行需要20多分鐘。早上7點30分,準時將女兒送進學校后,夫妻倆把三輪車騎到老地方:炸油條,熱豆漿,支桌子,撐太陽傘……金妮一家正式出攤了。
金妮說,他們夫妻每天凌晨四五點鐘起床,已經習慣成自然了。之所以每天要起那么早,是因為需要早起磨豆漿,因為豆漿每天都要保證新鮮,不能隔夜。攤子的工具看著簡單,但其實“五臟俱全”。金妮說,她這些桌椅板凳和爐子廚具花了1000多元。
每個月1000多元的房租,孩子上學的各種花銷,再加上一家人的日常吃喝拉撒,家里的老人,金妮家每個月花費不小。下午5點半,是女兒放學的時間,金妮急匆匆地趕過去,把女兒接到攤邊。生意好的時候,金妮和丈夫忙著招呼客人,顧不上照顧女兒,但小姑娘乖巧懂事,會自己看書做作業。
夜幕降臨,中國新城市的街邊夜市開始熙熙攘攘。一邊是濃煙滾滾的烤羊肉串攤,一邊是專業貼膜的手機配件攤,再往前,是琳瑯滿目的水果攤,還有賣各種鞋墊襪子首飾的小攤,除了早餐,金妮也做宵夜生意,金妮的夜宵攤點,就夾在它們中間。為了占這么一個好位置,她每天早早地把送女兒進學校后,就要急匆匆地趕來支攤,只為在夜間更加顯眼。
“擺地攤,要放得下身段,吃得了苦”,金妮說得好她是城市里的小人物,是普通的勞動者,也是中國新城市中經驗豐富的“生活夢想家”。有的人擺地攤是為了溫飽,有的人是為了改善生活,有的人是為了體驗……其實,擺地攤更多折射出來的,是一種精神,“吃苦耐勞,靠雙手賺錢”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