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來看了一眼熱搜,發現了詞條“路溫評價王一博”,于是就去搜索了一番,原來是在點評王一博的演技。
王一博走紅的機制才是癥結
不得不說,言辭之犀利,確實是鋒芒畢露了。例如“像膨化食品放到了宴會主食黃金”、“電影感的反義詞——王一博”等等,不僅粉絲聽了會覺著刺耳,想必大多數人也認為攻擊性太強了。
雖然個人寫過不少有關王一博的文章,但幾乎沒有提及過王一博的演技,因為實在是沒有必要。夸其堪比影帝,一聽就是假話;批其不會演戲,顯而易見又過于武斷了,只能說演技與王一博相當的藝人,在娛樂圈一抓一大把。
不過關鍵不在于此,關鍵在于王一博走紅的機制,違背了事物發展的正常邏輯。當然了,這不是王一博一個人的問題,也不是一眾流量藝人的問題,而是娛樂產業泡沫化的副作用。曾幾何時,藝人想要上位,那么得先有受到廣泛認可的代表作,也就是所謂的用實力說話。近些年的情形完全顛倒了,出現了大批人紅作品不紅的藝人,不能說他們沒有作品,但作品的影響力極其有限,僅僅局限于個別小圈子,譬如如今張牙舞爪的飯圈。
故而,現有的機制才是癥結所在,一旦癥結消除了,一切自然回歸正途。否則的話,即使沒有王一博,還有張一博、李一博……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
就事論事不等于在人身攻擊的邊緣蹦迪
言歸正傳,說回路溫對王一博演技的點評,貌似觸及了人身攻擊的范疇,但又沒有那么嚴重,有一種在越界邊緣瘋狂蹦迪的感覺。在個人看來,既然從事了藝人這份職業,那么就要接受大眾的評論,這是由職業特性所決定的。不論是專業人士,還是普通人,皆可以對藝人以及其作品表達觀點,路溫也是如此。
但有一個大前提,就事論事足矣,人身攻擊不可取。激烈的言辭的確可以博得更多的關注,但卻喪失了可信度,在旁觀者看來與粉絲互撕無異,使得自身也逐漸飯圈化了。何為飯圈化,例如某人批評了某藝人,粉絲大抵不會跟批評者據理力爭,而是直接扣帽子,稱對方是“拿錢來黑”、“某某豢養的營銷號”之類的。如此操作,實際上等于將是非對錯擱置一邊,根據自己的需求把對方定義為壞人,既然是壞人了,那么說的話一定是謊言。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選擇性忽略客觀現實,這就是典型的自欺欺人,這才有了演技唯粉絲可見的說法。
同樣的道理,路溫稱王一博是電影感的反義詞,也是在選擇性忽略客觀現實。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等于完全否定了王一博作為一名演員的可能性,此類表達無疑是一種偏見。演技是可以通過磨煉得到提升,這一點對任何人皆適用,王一博也不例外。在個人看來,講得嚴謹一些,王一博眼下在表演方面,屬于業務能力與地位不相符,流量的加持使得其被嚴重高估了。
結語
最后想說,不知從何時起,放狠話成了網絡上的流行文化,原本也無可厚非,意在強化所闡述的觀點。但放狠話不等于沒有底線,各種不堪入目的污言穢語更不是在宣誓自己不好惹,在別人的眼里與潑婦罵街無異。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