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一本黑(ID:darkinsider),作者:老黑,授權轉載發布。
知乎要上市了。
這個消息給我的感覺真的特別分裂,就像是初戀嫁人,我從沒有想象過這事的可能性,但仔細一想,又會覺得:“別傻了。”
知乎怎么說都是國產APP象牙塔般的存在,每個用戶都年薪百萬,同時又是儒雅隨和的知識分子,上市對他們來說未免忒俗了一點。
而另外一方面,知乎從發展到現在,融資都拿了F輪。
在這些資本當中,有騰訊、今日頭條、還有快手,甚至當年知乎罵得最兇的魏則西事件背后的百度,也包括在內。
這么一想的話,這世界上再也沒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今天我就來聊一下我對知乎的看法吧。
01
去年年底,艾瑞出過一個調查,知乎高學歷人群的占比高達80%。
從這個數據來看,知乎里面的所謂精英人士比例確實高得嚇人。可以說知乎不是針對某個APP,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
我自認為自己是一個粗人,所以我在其他論壇基本上是屬于放養狀態,撒潑打滾,肆無忌憚。
但是我來到知乎后,立馬會收起平常的放蕩不羈,裝模作樣地跨起個批臉,甚至大氣也不敢喘一口。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我覺得跟知乎的社區文化有關。
知乎最早在2011年上線,是周源模仿國外問答軟件Quora創辦的一個問答社區。
前期周源為了維持它的高B格,拉了好一票科技、創投圈的大佬進來,比如說李開復、雷軍等等。
這個社區最早的時候就跟現在的clubhouse差不多,屬于邀請制,并不開放注冊。
那時候一碼難求,某寶一個邀請碼能賣到上百塊。
所以,剛開始流傳很廣的那句“年薪百萬、人在美國,剛下飛機”,或許并不是一句裝逼的話。
知乎后面有兩次用戶的大漲,一是2013年開放注冊,在9個月內,粉絲從40萬激增到400萬。
另外還有一次是2018年底注冊用戶數達到2.2億,相較上一年增長了一倍。
在發展當中,形形色色的人開始涌進來。這里面當然不排除有很多行業精英,但是更多的是那些偽裝得很好的裝逼犯。從那時候開始,一系列“知乎體”應運而生。
人一多,有一個很明顯的變化就是多了很多沒有十年腦血栓問不出來的問題。
除了提問以外,答案也注水明顯。
好比如說,對于一些比較深度的問題,正兒八經的回答沒幾個人看,反倒是啥也不懂的小伙子,抖波機靈,洋洋灑灑寫下數十個大字,就騙到了最高贊。
里面的內容質量隨著用戶的激增開始被稀釋。
知乎的每一次改版,都想要刻意討好用戶。就拿首頁舉例,首頁從前兩年開始變成了信息流,里面不僅有問答,還有各種搬運的視頻以及段子。
關于這一點,我真的有一萬點要吐槽。本來很多人把你定位為一個知識型社區,也就是說上知乎如果不是正兒八經查找資料,至少也應該是在假裝學習。
正因為抱著這種心態,以前我刷知乎的時候,負罪感會小很多。
而現在它首頁改為信息流之后,我看到的盡是些亂七八糟的內容:
“如何看待美妝博主李佳琪?”“一只呆萌的小耗子和兔子成了好朋友,這耗子有點可愛啊”“什么樣的女生一看就知道沒談過戀愛?”。。。
不過嘴上說著不要,身體還是比較誠實的。也怪我不爭氣,它改版之后,我的APP使用時長明顯增加,這一點從它的MAU也可以直接體現。
陳睿說,小而美的公司跟做大做強只能二選一。在B站好不容易當家做主的二次元,經過B站一次又一次破圈之后,重新被打回小眾標簽。
知乎要上市,顯而易見也會遇到同樣的問題。迎合大眾就很容易走向泛娛樂化。當然這并沒有對錯之分,只關乎取舍問題。
02
知乎成立到現在剛好10年。這個上市速度,放在一眾互聯網公司來看,并不算長。
最初很多人會拿知乎與豆瓣進行比較,這兩個社區在眾多APP中顯得非常佛系,甚至有點另類。
周源曾說過,做好社區,先不考慮錢的問題。
這是真情流露,又或者說僅僅只是一句客套話,這還真的不大好判斷。
因為任何做內容的人都知道,這里面有一個飛輪效應。用戶黏性取決于社區內容,而內容的積累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
前期缺乏內容,周源就親自上陣,人肉碼下了各種問題的答案,從如何快速入睡,到為人父母等等。
等有一定用戶基數后,它開始進行一系列關于盈利的探索。
先是引進部分廣告,后面再推出鹽選會員、知乎大學等。
根據知乎的招股書,知乎2020年一年的營收13.52億,其中廣告占了8.43億。雖然依舊在虧損,但是比起前一年已經明顯好了很多。
既然要上市,那首先要維護的是股東的利益,它積極進行著會員、課堂等各種變現的嘗試一點也不奇怪。
但是尷尬的一點是,社區絕大多數價值,都是由用戶創造的。
招股書上面顯示知乎目前有4310個內容創作者,貢獻了3.53億條內容。你猜怎么著,有3.15億個屬于問答內容。
知乎的每一次改動,都會吸引很多新用戶,又或者是給公司創造實實在在的收益,但是在老用戶這邊,還是有很多人不買賬。
比如知乎沒有改版前是左右滑動切換答案,后來不知道基于什么考量知乎把它改為了上下滑動切換答案。
每一個社區都有自己的暴躁老哥,只不過跳腳的方式各不相同。
針對這個問題,很多人先是刻意在知乎開了新問題:“如何看待知乎新版本左右滑動改為上下滑動?”
然后又在這個問題底下溫文爾雅地開罵:“費盡心思就是想讓我們看完底部廣告,你可真是個小機靈鬼啊。”頗有一種自娛自樂的意思。
我也很討厭這個設計,所以哪怕直到今天,我手機里依舊留著知乎的舊版本。
后來推出的鹽選會員,同樣引起了老用戶的不滿。
批評主要有兩點,一是在內容設計上不合理。很多人看得正嗨,最后卻一不留神彈出來要會員才能觀看,這就有一種釣魚執法的感覺。
第二點就是雖然名字叫鹽選,但內容卻見不得高到哪里去。
不知道是不是《故事會》那幫人換了大本營,鹽選內容里面充滿了各種小故事以及耽美文。難怪有很多人吐槽:“知乎,分享你剛編的故事。”
后來,這種負面的聲音又轉移到了創作者身上。
早些年,知乎對于用戶私自打廣告行為管理非常嚴格。如果你打廣告,動不動就會給你封禁。
很多創作者發現,在知乎上面辛苦答題,收益卻沒有隔壁的一個零頭。
由于其他平臺收益高,加上那時候悟空問答重金挖人,導致知乎出現過好幾波大V出走事件。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現在知乎開始給用戶開放各種變現渠道,目前主要有這幾種方式:打賞、live、創作激勵以及知乎好物。
前面這幾個無論是打賞,又或者是創作激勵,只能說是聊勝于無。
剩下的就是知乎好物。
如果單憑邏輯來講,如果大V輸出專業性內容,再利用知乎這個平臺帶貨,最終是能產生良性循環的。
對于我來說,一些不常用的產品,我都會下意識的上知乎搜一下。
不過這個體驗對我個人而言并不好。其中有一個很重要原因是,普通用戶跟知乎大V之間毫無粘性,自然也就沒有信任一說。
另外,在我刻板的印象中,知乎用戶好歹算是知識分子,而不是商人。
他們在上面帶貨,一是讓人感覺別扭,二是由于有利益關聯,如何保證內容的客觀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一個無法恰飯的社區,算不上是一個良性的社區。
知乎所做的這一切,雖然不少地方依舊有瑕疵,但是總的來說大方向都是對的。
前面說了這么多,并不是想把知乎說得一無是處,最后我再圓一下吧。
正所謂愛之愈深責之愈切,我所做的這些批評,無非是站在一個普通用戶的角度,對知乎的一種發自內心的喜愛。
知乎雖然走向泛娛樂化,但依舊坐穩問答社區頭把交椅。
里面內容廣度以及深度都是其他APP無法企及的。
這便是高素質用戶的力量。
關于知乎上市這個問題,李開復也在知乎上做了解答。
他是這么說的:希望知乎能成為一個賺錢而偉大的公司。
祝福知乎,開啟下一段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