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什么時候復更呀,真的好想念你呀。”
“姐姐什么時候能再看到你的視頻啊,你真的是我的治愈良藥。”
千呼萬喚聲中,我們最近終于等來了李子柒的消息。近日,她終于圓滿解決了糾紛,簡直普天同慶。
很多人驚訝于李子柒強大的號召力和美譽度,認為這對一個短視頻網紅來說簡直不可思議,畢竟現在熱點瞬息萬變,憑什么李子柒能獨樹一幟、領異標新?其實答案很簡單,看看她視頻中俯拾即是、近在眼前的煙火生活就懂了。
柴米油鹽、酸甜苦辣、春種秋收。
看起來越是日常,拍起來越是費力。
比如李子柒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出圈作品,《蘭州牛肉拉面》。
視頻從她去院子里摘蒜苗蘿卜開始,用牛棒骨熬湯底、用各味辣椒做調味,再到揉面、拉面、下鍋,整個流程一氣呵成。
只為了這不足五分鐘的視頻,李子柒花了一個月多的時候跟著開牛肉面館子的甘肅師傅學習。每天揉面揉到手抽筋、拉面拉得胳膊都抬不起來。
這背后下的功夫,絕大多數的模仿者都做不到。
另一集,李子柒給奶奶扎千層底布鞋,是從面粉和粗布做起的。
面粉熬成漿糊,把五張粗布粘合在一起。晾曬一整夜后,在布上裁出鞋底鑲邊,再把六張鞋底縫到一塊兒。這種厚度,得借助鉗子才能完成穿針,每一針都很費力。
視頻里,李子柒從天黑扎到天亮,又扎到天黑。
小助理回憶那段拍攝經歷:“她那個針很不好扎的,一雙鞋子,要扎好久,幾千針以上,反正凌晨幾點還在扎,我睡了一覺起來,她還在扎。”
很多人說,看李子柒的視頻會覺得內心很平靜,焦慮感被治愈,時間也仿佛變慢了。
她的生活就像是回到了木心先生的《從前慢》,“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回到了《首夏山中行吟》中 “梅子青,梅子黃,菜肥麥熟養蠶忙。”
在《毫無意義的工作》一書中,社會學家大衛·格雷伯提到,現代人對時間的觀念是近百年被重新塑造出來的。
過去的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時間意味著日夜交替、四季變化,意味著春種、秋收、夏忙、冬閑,自有其規律。
但隨著商品經濟發展,尤其是工業革命之后,“速度”“效率”這些詞開始被制造出來。工廠主用效率定義工人價值,時間和金錢被高度捆綁。
尤其是在當下過度積極的內卷社會,人們更是把效率內化為生活標準進行自我剝削。
李子柒的獨特,在于她跳出了這個“時間的詛咒”。
她的視頻,要是按所謂的效率算法,時間成本實在是高得嚇人。
拍土豆水稻,從耕地種植開始;做螺獅粉,從竹林挖筍開始;制蠶絲被,從種桑養蠶開始。
當無數網紅博主追求快速變現的時候,李子柒是發自內心地熱愛自己所做的事、珍惜自己拍的作品,后來的流量和榮譽是自然而然、順理成章出現的。
看到這里,你是否也開始懂了,從來無需加冕,李子柒的獨特都藏在這煙火日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