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大新聞平臺都被李子柒已解決糾紛的好消息霸屏,網友們紛紛送上對李子柒的祝福和期待。
作為頭部視頻博主,來看看李子柒的近億粉絲基數:微博粉絲2639萬、抖音粉絲5103.7萬、快手粉絲976萬、B站粉絲765.4萬、小紅書粉絲319.8萬;而李子柒在海外視頻平臺YouTube上的粉絲量訂閱量高達1730萬,在停更的一年半時間,李子柒海外粉絲量竟然反漲了230萬,可以說李子柒算是真正的頂流。
但用“頂流”形容李子柒,或許略顯俗氣。
海外觀眾在她最后一期更新的視頻《柴米油鹽醬醋茶》下留言祝福她;今年她為數不多更新的兩條微博下方也都是觀眾在溫柔催更,希望她快點回來;她最核心的粉絲甚至會關注她助理的微博,看看她不露面的時候都在做什么。
圖注:海外觀眾在她最后一期更新的視頻下留言祝福
這樣巨大的號召力和影響力背后,是她的大格局。
從最初的美食視頻開始,到堅定地走上文化輸出、鄉村振興、非遺傳承的道路,李子柒始終別出心裁又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了獨一無二的短視頻創作之路。
以非遺傳承來說,她曾花了三個月在溫州瑞安東源村向老師傅學習活字印刷術,她也曾一針一線納出一雙千層底布鞋,她還學習并呈現出蜀繡、井鹽等多項非遺技藝的制作,每一次發布都引發關注和熱議。
陳年老酒,要以新瓶裝之,短視頻和背后的人與非遺傳承擦出火花,看似偶然,其實是一種必然。優質的非遺從未喪失其價值,只是缺乏跟上時代節拍的傳播方式,以及與時代適配的表達形式。像李子柒一樣的文化博主就像齒輪,嚴絲合縫地卡進古老的機器,只要像她這樣的齒輪足夠多,老機器就不會蒙塵。
然而,就像漢學家寇志明所說:“中國是一個很大、很復雜的國家,想找一條捷徑去了解中國是不可能的。”想要靠一個人的力量傳承文化、傳播文化、盤活鄉村,更是不可能的。
曾經有記者問李子柒,自制短視頻的博主越來越多,會不會擔心自己被取代?
她回答:“哪怕有人同樣拍攝鄉村風,或者傳統手藝,我覺得這些都是特別好的事。至少讓很多人知道,現在鄉村也這么好看了。如果只有我一個人的話,我覺得量真的太小了。”
當李子柒的樣本價值已然明晰,推廣樣本不僅重要,而且必須。
講好中國故事是一場合唱,我們需要更多李子柒,各顯其能,以自己的方式告訴世界:我躬身入局的是歷史長河,我所翹首的是一片熱土,我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國。如此美美與共,方能天下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