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小米集團(以下簡稱小米)發布2023年一季度財報。
財報顯示本季度,小米總營收594.8億元,同比下降18.9%;經調整凈利潤32.3億元,同比增長13.1%。財報發布當日,小米股價繼23日下跌1.82%后再次下跌3.35%,截至24日收盤,小米股價為10.400港元/股,總市值2604億港元。和高峰值相比,市值蒸發6383億港元。
在小米盈利能力得到極大提升的情況下,依然未能提振萎靡的股價,資本市場為何不再看好小米?
01.手機撐不起未來?
財報顯示,2023 Q1小米的毛利率高達19.49%,創下歷史新高。同比2022年一季度的17.33%提升2.16個百分點。毛利率的較大提升直接帶來凈利率的提升,本季度小米的凈利率高達7.09%,同樣為近7個報告期新高。而2022年一季度的凈利率為-0.72,同比提升了8個百分點以上。
在毛利率和凈利率較大提升的情況下,小米的庫存水位連續3個季度下降,整體庫存金額為人民幣426億元,同比下降超24%,為近9個季度以來最低水平。
小米的主業智能手機業務未達預期,一季度小米智能手機業務收入為350億元,同比減少23.6%,財報給出解釋是由于智能手機出貨量及ASP下降所致。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為3040萬臺,同比減少21.1%。小米智能手機業務的跌幅低于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的跌幅。
智能手機業務一直是小米最重要的營收構成,2022年一季度智能手機業務營業收入達457億元,占總營收的62.4%,2023年一季度小米智能手機營收占總營收的比例下滑至58.8%,據Canalys數據顯示,小米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排名第三,達3040萬臺,市占率為11.3%,智能手機業務收入達人民幣349.8億元。
小米智能手機之所以出現營收下滑凈利潤卻增加的情況是因為小米在4000-5000元價位段中國大陸地區安卓智能手機銷量排名第一,高端機銷量增加帶動小米智能手機的凈利潤。智能手機業務的毛利率為11.2%,環比提升3.1個百分點。
報告還披露,小米智能生態不斷擴大,截至2023年3月31日,小米AIoT平臺已連接IoT設備(不包括智能手機、平板及筆記本電腦)數為6.18億,再創新高。全球MIUI月活用戶首次突破6億。
投資人劉波認為小米智能手機業務的萎縮未嘗不是好事,“小米手機現在基本撕下了以往低價的標簽,在總營收跌幅巨大的情況下,卻通過高端機來提升手機業務的利潤,這是雷軍希望看到的。”
02.關于大模型的矛盾
小米集團公告顯示,小米于4月正式組建了AI實驗室大模型團隊,目前AI領域相關人員超1200人。小米表示,將不斷挖掘AI相關的用戶場景,發揮自身技術優勢,并以開放的態度與合作伙伴開拓更多機會,這幾乎是官宣小米進軍大模型領域。
但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在電話財報會上指出,小米2017年開始投入AI,幾年前計劃造車的時候,工作人員就基本來自AI團隊。涉及業務有小愛、自動駕駛等。在談及大模型時,盧偉冰直言小米不會做OpenAI類的大模型,但會積極擁抱AI,將其深度與自身業務結合,提高智能化水平。
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小米此時官宣不做大模型,或是對自身實力的一種清晰認知,“目前官宣做大模型的企業都是在研發上舍得巨額投入的企業,比如百度的研發占比一直排在科技公司前列,而小米的研發占比一直都是4%左右,即使最近有較大提升,研發占比依然偏低。”
財報數據顯示,小米研發人員總數已經達到16,458人,占比超過50%。一季度小米研發費用達到41.13億元,占總營收594.8億元的6.9%,同比增長17.7%,2022年同期研發費用為34.95億元,研發占比為4.8%,2023年一季度的研發占比同比提升2.1個百分點。同時小米在財報中透露,小米預計2023全年總研發投入將超200億元,研發占比將創新高。
前面是幾乎官宣進軍大模型,現在總裁直接否認做大模型,這一前后“矛盾”也引來市場諸多猜測,“在大模型成為風口的當下,直接否認做大模型,也透露出小米在AI領域的不自信。”上述該人士認為還是小米的硬實力不夠,不然不會有科技公司舍得放棄大模型。
03.造車能否后來者居上?
在電話財報會上盧偉冰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造車業務會按照原計劃進行,在時間進度上將符合或略超預期。今年小米汽車還將按計劃進行冬測和夏測。這是小米最新一次對造車業務的公開回應。
小米官宣造車后,市場一直對其造車能力存疑,而從2022年年報中披露的相關內容來看,整個2022年小米在造車上的投入僅為31億元,汽車業務研發團隊規模約為2300人。
2021年3月份雷軍在小米發布會上宣布造車至今已經兩年有余,在這兩年時間里,新能源汽車市場經歷了巨大的變化,比亞迪超越特斯拉、理想汽車盈利,威馬等新勢力瀕臨破產,再到今年年初特斯拉發起價格戰,不管是傳統車企還是造車新勢力都爭分奪秒地和時間賽跑,而只有小米在高調宣布造車之后,幾乎沒有動靜。一直表態不差錢的小米,在造車上一年才投入31億元,同樣讓市場疑惑。
同期,蔚來的研發費用為108.4億元,研發占比高達23.8%。理想、小鵬、比亞迪、特斯拉的研發費用分別為67.8億元、52.15億元、186.5億元和30.75億美元,研發占比分別為15.4%、19.4%、4.4%和3.8%,而這只是統計研發費用,不包括其他造車周邊業務的支出。即便如此,小米的31億元同樣為最低,僅有1.1%的占比,同樣遠遠落后其他新能源車企。
汽車媒體人張智勇對小米造車31億元的投入表示震驚,“目前新能源汽車領域比拼的還是燒錢,小米總計一年在造車上投入才31億元,這很難在已經幾乎成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分一杯羹,且不說比亞迪、特斯拉和蔚小理,就連華為都遠遠跑在他們前面,作為追趕者,我覺得這點投入很難有所作為。”
華為問界在2022年已經取得銷售7.5萬輛的好成績,成為成長最快的新能源汽車品牌,以華為的技術和現有的市場,小米想要彎道超車,難度可想而知。
目前小米賬上現金約為276億元,這些錢如果用來造手機或許足夠了,但對造車來說,這點錢遠遠不夠,以蔚來為例,自2017年至今已經虧損近600億元,雷軍所說的1080億元的現金儲備能否真正用在造車上尚未可知,如果以目前賬上的現金來看,用這點錢造車成功,無疑是癡人說夢。
“小米智能手機業務下滑明顯,2022年小米手機比2021年少賣了4000萬臺,手機業務的沒落,也意味著小米需要找到一個新的支點來支撐,而造車似乎是小米的最佳選擇。”一位汽車業內人士表示小米造車是新的支點,但短期內卻無力改變小米業務構成。
04.雷軍減持為造車?
2021年小米創始人雷軍減持小米股票3億股,引發了市場的熱議。雷軍的減持,不管什么原因都對小米股價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在消息公布后,小米股價一度下跌超過7%,創下了兩年的最低點。此后小米的股價就處于跌跌不休的狀態之中,至一季度財報發布時,股價距離高點時35.900港元已經跌去超過70%。
當時小米對雷軍的減持套現回應稱,此舉是出于個人理財規劃和公司治理需要,公司仍將繼續穩健經營,堅定推進高端智能制造和AIoT戰略。但對于股民而言,一位創始人的減持會讓他們對公司的未來產生懷疑,從而造成對公司的信心下滑。但鏈家房地產CEO夏寧則認為,雷軍減持是為了避免過分依賴股市收益,這是一個理智的決定。
巧合的是,2021年正式雷軍宣布造車那一年,雷軍套現75億元,是否為了造車已無法求證,但最新消息顯示,雷軍于今年3月22日再次減持小米264.5萬股,最新持股數目41.3億股,最新持股比例90.06%,而在2022年10月28日,雷軍也有減持2192萬股的先例,在宣布造車之后,雷軍減持的頻率明顯增多。
當時有市場猜測,雷軍減持套現是為造車,從官宣斥資100億元注冊小米汽車公司以來,小米造車就備受爭議,從小米官方之后“曬”出雷軍與小米汽車16位團隊骨干的合照中可以看出,除之前寶馬外觀設計師的李田原外,其他人都是小米內部骨干,并且都沒有汽車行業的工作經驗。這些骨干成員包括時任小米集團副總裁林世偉、小米高級副總裁張峰、小米高級副總裁盧偉冰(現任總裁)、小米聯合創始人洪峰、小米聯合創始人劉德和小米合伙人王翔等。清一色的小米元老,讓外界對小米造車的成功期待值降低不少。
這張照片發出后,當時在汽車工程師調查問卷中,不看好小米造車的比例為41%,看好小米造車的比例為40%,另外18%表示不關心。也就是說不看好小米造車的比看好小米的要多。時至今日,小米造車依然沒有公布樣車,外界很難得知小米造車的真正進度,至于雷軍所說2024年量產的說法,外界質疑聲遠大于支持聲。在財報電話會上盧偉冰所說的造車業務會按照原計劃進行,在時間進度上將符合或略超預期,并未引起多大關注,因為許家印曾經一直也這么強調,結果多年后都沒看到一輛恒大汽車。
從小米一季度的財報來看,小米智能手機營收和占比都出現一定的下滑,受全球手機出貨量下滑的影響,智能手機業務已經很難撐得起小米的未來,造車是小米尋找的第二條增長曲線,但舍不得“孩子”怎能套住狼?31億元的投入,如何贏得市場的信任?
【來源:BT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