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CSDN”(ID:CSDNnews),作者:鄭麗 媛,授權轉載發布。
去年11月底 ChatGPT 橫空出世時,可能誰也沒想到,一場規模龐大的變革將由此開啟。
憑借其強大的語言理解和生成能力,ChatGPT 上線2個月突破1億月活,吸引了工業界和學術界的廣泛關注,以 ChatGPT 為代表的大模型技術更被認為開啟了 AI2.0時代:
? 比爾 · 蓋茨:ChatGPT 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不亞于互聯網或個人電腦的誕生;
?微軟 CEO 薩蒂亞 · 納德拉:對于知識型工作者來說,ChatGPT 是一場革命;
?OpenAI創始人 Sam Altman:多模態的 AI 大模型有望成為繼移動互聯網之后的技術平臺;
?……
與此同時,AI2.0時代的突然降臨也在業界引發了諸多探討:大模型技術究竟將觸發一場怎樣的技術變革?身處其中的開發者和企業要如何順利搭上這趟“車”?我們距離真正的 AGI(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通用人工智能)又還有多遠?帶著這些疑問,在2023中國智能應用發展論壇上,CSDN&《新程序員》執行總編唐小引專訪了北京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元宇宙技術研究所所長、中國軟件行業協會副理事長陳鐘。
AI 應用“百花齊放”前,注意“盲點”問題
陳鐘何許人也?1979年,剛16歲的他就跳級考入北京大學計算機系,師從國內著名軟件工程專家楊芙清院士,相繼獲得了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1989年博士畢業后留校工作至今,曾是是北大最年輕的教授和博導。
在北大度過的這四十多年,陳鐘曾承擔過國家科技攻關重大項目“青鳥工程”,參與創辦北大青鳥集團并擔任技術總監,在美國著名大學 UCLA 學習和工作,擔任北京大學軟件與微電子學院院長,獲得過電子部科技進步特等獎,被評為“影響中國軟件開發的20人”之一……
從最初懵懂進入計算機系至今,陳鐘見證了許多關鍵技術在國內的從無到有,也成為過不少軟件項目的第一批“沖鋒者”。親身經歷過種種技術迭代的陳鐘,對于如今由 ChatGPT 掀起的預訓練大模型熱潮,他推測:“可能一開始做預訓練大模型的人也沒多大信心,沒將目標定得很高,但它所涌現出來的結果超出人們的意料,因此在第三次人工智能浪潮中起到了震撼性作用。”
ChatGPT 將第三次人工智能浪潮推至新的巔峰,很多人都說,未來 AIGC 模型的通用化水平和工業化能力的持續提升,智能應用也會迎來百花齊放。對此,陳鐘雖持積極態度,認為 GPT 的出現是一個非常好的躍升,但指出也有一些“盲點”需要關注:
“智能應用,尤其像 GPT 的能力達到一定水平后,人們的重點應該放在‘應用’這兩個字上。怎么用?以什么規則去用?這些問題存在超出技術本身的部分,即社會規則和法律法規。”
舉個例子,有了 GPT 大模型之后,可能某些人類法官的水平上還不如它,但目前能讓機器做法官嗎?顯然不能——因為只要有一點系統性的偏差,機器就會放大這個偏差,從而引起一系列社會性問題。
“開源”將成為推動 AI 發展的關鍵
既有“盲點”出現,負責處理的自然是身處局中的開發者和企業。對此陳鐘指出,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詞是:開源。
追溯過往可以發現,成立于2015年的 OpenAI 最初是一家非營利機構,承諾向公眾開放專利和研究成果,即來源于人類,也服務于人類,免費無條件地造福全人類。這也是陳鐘十分贊同的方式:如果來源和供給都是非常理想的狀況,即非盈利且開放開源,這對于整個人類的提升,以及做商業化增值的服務來說,可能會是一個更良性的發展方式。
但到了2019年,OpenAI 變成了一家名為 OpenAI LP 的營利性公司,又接受了微軟注資的10億美元后,它成為了部分人口中的“ClosedAI”,從“造福全人類”淪為“為10億美元出賣靈魂”——微軟投資 OpenAI 有個前提,即微軟有權將 OpenAI 的部分技術商業化,如 GPT-3與 Codex,而 OpenAI 同意了。
至此,“非盈利”不再是 OpenAI 的標簽,其推出的 GPT 似乎也在逐漸淪為資本壟斷下的產物。
對于這個現象,陳鐘提出擔憂:“這可能會造成大模型領域發生無序的競爭,因為各個國家地區、大企業都會做大量重復且沒有必要的工作,這一過程中的算力及能耗都是一種資源浪費。”
為此,他強調企業要學會看到開源開放所帶來的正向影響力,相信其遠大的發展意義(參考微軟:2014年薩蒂亞 · 納德拉成為微軟 CEO 并宣布擁抱開源后,成功讓陷入困境的微軟重回了第一陣營),更有利于推動行業的發展:“如果大家能平權地使用一些基礎技術,釋放更多精力來進行創新,這將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逼近 AGI、融進元宇宙,未來 AI 將行至何處?
由 GPT-4、ChatGPT 等掀起的 AI2.0變革,不僅使得現下生成式 AI 正在進入應用爆發期,也更令人期待 AGI 何時將真正到來。對于這個問題,陳鐘認為重點可能不在于結果,而在于逐漸逼近 AGI 的過程中,那些具有積極意義的研究。
具體來說,是否達到 AGI 水平需要關注兩個方面:一是其達到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從開始到擁有智能的過程。目前包括 ChatGPT 在內的眾多 AI,都是將人類的產出進行匯聚整合,更多是充當 AI 輔助的角色,而這并不是 AGI。因此,圍繞智能、創造力等人類獨有的東西,研究其誕生及發展的機理,對于實現真正的 AGI 或許會有推動作用,但目前人類在這方面所掌握的知識較少。
縱觀來看,現階段預訓練大模型的開發,大多旨在模擬人類大腦的神經元,包括擴大參數量以進行訓練和記憶的過程:“伴隨著模型規模變大,我們會發現這實際上也類似于大腦的進化程度,例如從猴腦到人腦,其中也涉及到了參數增長的問題。”
從這個角度來說,在探索人類大腦處理知識的過程中,AI 是越來越向頂峰逼近的一個路徑。陳鐘指出:“如果把大腦機理搞清楚了,了解智能是怎么產生的,那可能 AGI 會有一些突破。好在雖然原先關于 AGI 的探索挺緩慢的,但在 AI2.0的熱潮下各方正在加緊研究。”
未來 AI 將行至何處,目前可能誰也無法進行預判,但在萬物互融的大趨勢下,我們或許可以展望一番它與其他熱門技術的融合趨勢——例如,元宇宙。某種程度上來說,AI 技術賦予了機器理解現實世界的能力,而元宇宙則是機器理解之后對現實世界的再次創作。
談及 AI 在元宇宙領域的影響時,陳鐘首先強調,元宇宙會改變原先 Web2.0時代人們的生產生活模式,轉而變成基于區塊鏈的價值表達,具有 Web3.0的特征,因而:“未來,區塊鏈、Web3.0、元宇宙、以及現在的 AIGC 都將緊密結合。AI 生成的東西,只要將其控制并維護好,就可以變成一個數字資產,可進行各種組合去創造價值。”
坦然面對 ChatGPT 的影響
最后,針對近期由 ChatGPT 引發的各種爭議與擔憂,作為高校教授,陳鐘老師也分享了他的看法。
唐小引:教師本身是一位知識的傳遞者,但當 ChatGPT 集成各種海量數據后,學生能直接通過 ChatGPT 去獲取知識,這時老師的角色是否要轉變為知識的創造者?在人才培養方面,是否也會因此發生變化?
陳鐘:ChatGPT 對教育的沖擊必定是非常大的,你看 ChatGPT 出來以后,各種考試都超過人類了。但作為一位學計算機的教育工作者,我對這件事情還是充滿信心的——它只會改變教和學,但替代不了教育本身。
現在人們討論最多的,就是學生利用 ChatGPT 寫論文、拿學位,在我看來這其實可以坦然應對。你要是看不出論文是不是 ChatGPT 幫寫的,可以重新喂給 ChatGPT 問它,根據結果對學生進行評分。除了寫論文,學生也能通過 ChatGPT 得到一些啟發并對其進行加工。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ChatGPT 對學生而言就是一個好用的學習工具,對于教育工作者而言,也可以更聚焦于創新性思維,創造力培養,想象力培養,把硬知識性的東西交給 ChatGPT,極大提升教學效果,讓學生更具創新力。
所以提醒各位學生和老師,有了 ChatGPT 之后,你依然還是要提升自己,努力向更高的層次前進。
唐小引:ChatGPT 誕生到現在,許多開發者都產生了疑慮,擔心是否被顛覆,又是否要去擁抱時下火爆的 AI2.0。對此,您有什么見解和建議?
陳鐘:我認為對于開發者而言,預訓練語言大模型不是人人都能上、人人都可以做。它需要巨大的投入和資本,要有算力和數據的聚合,要聚集全人類的知識。可能在研發初期,大家對數據來源并不在意,但當你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時,現實傳統的經濟模式、法律體系都將約束著你的行為。
除了當下火熱的 AI2.0,還有 Web3.0、區塊鏈、元宇宙等技術,都有著豐富的想象力和創新空間。所以從開發者、企業家來講,你要有效把握未來至關重要的發展路徑和空間,尤其是對于想積極創業,不甘寂寞的開發者,這些方向都是非常值得他們去探索的。尤為關鍵的是,決定方向之后,要有堅定的信念并長期堅持。
受訪者 | 陳鐘
采訪者 | 唐小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