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華控投資的國內唯一前道光學量檢測設備生產企業中科飛測成功登錄科創板,股票代碼688361。截至上午收盤漲幅186.44%,總市值近220億元。
中科飛測是國內唯一一家具有自主研發先進封裝檢測設備和光學三維尺度量測模塊及整體設備能力的企業,其檢測技術綜合實力全球領先。在當前日益復雜的國際形勢下,中科飛測的成功上市,有望全面推動中國半導體產業國產化率的提升,并加快進口替代進程。
市場由海外寡頭壟斷,國產化率亟需提升
作為保證電子產品品質、提升電子產品技術與工藝水準的重要組成部分,半導體與顯示檢測設備,一直是行業重點關注的領域之一,也是目前中國電子裝備制造業技術提升最快、創新最活躍的領域。
根據VSLI Research的統計,全球半導體量檢測設備市場規模高速增長。2016年至2020年,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2.6%,其中2020年達到76.5億元,同比增長20.1%。其中,檢測設備占比為62.6%,量測設備占比為33.5%。
而近五年,中國大陸半導體量檢測設備的市場也處于高速發展期。根據VSLI Research的統計,2016年至2020年中國大陸年均復合增長率為31.6%,其中2020年市場規模為21億美元,同比增長24.3%。足以見得,中國大陸地區的市場顯著高于全球市場增長。
但是將眼光放在行業角度來看,量檢測設備行業設備國產化率比較低,總體呈現被海外寡頭企業壟斷的市場格局。根據VSLI Research的統計,2020年僅科磊半導體一家在中國的合計市場份額占比就高達54.8%。
不過,近年來由于全球供應鏈的緊張和國際貿易摩擦,國內半導體行業越來越意識到半導體設備國產化的重要性,該領域的國產化率正加速提升。
目前,中國先進半導體封裝檢測設備每年進口規模達2000億元,應用手機等智能終端產品的泛半導體檢測市場規模,也達到了100億元。隨著這些產品的生產集中在了中國境內,其工藝更新與技術升級所帶來的新技術檢測設備研究與開發,也基本落在了中國科技界與產業界上。
行業發展疊加國產替代進程加速,發展迎來機遇
半導體產業是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產業,已成為當前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標志。
為鼓勵、推動產業發展,國家出臺了一系列財政、稅收政策。2017 年 1 月,發改委發布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產品和服務指導目錄》將半導體專用設備產業列入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產品目錄。2021 年 3 月,“十四五”規劃將集成電路設計工具、重點裝備等特色工藝突破作為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的重點任務。
前道量檢測設備領域也受益于國家對半導體產業的支持政策,迎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同時,下游需求也在持續增長。汽車電子、消費電子等終端應用領域的繁榮發展,推動了我國晶圓制造產線建設步伐加快。數據顯示,2017 年至 2020 年間,全球投產的晶圓廠約 62 座,其中 26 座設于中國大陸;至 2020 年末,全球晶圓產能達到每月 3,184萬片,其中,中國大陸晶圓產能占全球比例為 15.8%。
下游晶圓制造產線的快速建設,對前道量檢測設備需求持續增長。2016 年至 2020 年,中國大陸前道量檢測設備市場規模由 7.0 億美元增長至 21.0 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達到 31.61%,市場規模占全球量檢測設備市場的比例由 14.71%增長至 27.45%,已成為全球增速最快且占比最大的前道量檢測設備市場。
中科院走出的關鍵核心技術,成就突破壟斷的破局之路
中科飛測的核心技術能力,已走在國際前列。
通過自主研發,中科飛測已經掌握針對集成電路產生質量控制的世界領先的光學檢測技術、人工智能算法和自動化控制軟件,在多項關鍵核心技術上突破了國外壟斷,多系列設備在國內所有高端集成電路制造企業實現批量銷售,其中部分種類設備已達到28nm工藝性能。
同時,在微納三維形貌量測、厚度和形貌量測、表面缺陷檢測、智能視覺檢測、工業制造三坐標檢測等領域,中科飛測利用先進的光機技術為電子行業單機、在線多點外觀檢測與控制回饋等提供整體解決方案,成為了中國半導體晶圓企業和電子防護視窗玻璃蓋板企業的重要檢測設備與技術服務提供商。
在光學三位尺度量測模塊及整體設備,中科飛測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家在量測和缺陷檢測兩大領域均在國內TOP的芯片廠商取得批量訂單并安裝使用的半導體光學檢測設備供應商。
成就國際領先的技術,離不開中科飛測創始人陳魯的起點,中科院。
1992年,15歲的陳魯考進了中科院少年班攻讀物理學專業,在中科院學習五年后,年僅20歲的陳魯去往大洋彼岸的美國布朗大學進修,最終在2003年取得了光學物理博士。2010年3月,陳魯回到了助力他在學術界發展的搖籃,中科院,成為了中科院微電子所“百人計劃”的研究員,并且任中科院博士生導師。這期間,陳魯在中科院負責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微電子設備技術研究室(八室)的工作,主要研究的方向也是光學儀器設備領域。
陳魯帶領中科飛測從中科院實驗室走出,如今終于成功登陸科創板,然而對于中科飛測來說,IPO只是個起點,國產替代的道路依然充滿挑戰。
完成半導體產業國產替代關鍵一環,增速極快
作為全球最大集成電路生產和消費市場,中國大陸的集成電路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半導體設備是整個半導體產業的重要支撐,同樣,半導體產業的快速發展也在不斷推動著半導體設備市場規模的擴大。
作為國產替代邏輯的根本,半導體設備也逐漸被資本市場所關注。
但對于資本來說,半導體行業按照既定技術規律往前發展,因此必然面臨研發投入巨大、市場導入周期相對較長的問題。一味“砸錢”既不能實現彎道超車,也無法實現跳躍式發展,堅定地等待與陪伴是投資人的一門必修課。
作為中科飛測的股東之一,在硬科技產業鏈沉浸多年的華控基金,已經默默完成了半導體產業鏈的全面投資和布局,這份成績在整個硬科技投資行業內也尤為突出。
當前,面臨美國《芯片和科技法案》、中國芯片產業增長放緩以及半導體股暴跌等各種內憂外患,國內半導體產業進入拐點。但在華控看來,當全球芯片產業處于下行周期時,中國的中高端芯片則更有慢慢崛起的機會。
這份信心的背后來自對行業的多年研究。半導體原本就是一個周期性行業,當行業處于下行周期時,企業反而能夠積蓄能量,打磨產品,等待行業周期上行時大放異彩。芯片企業打磨一款產品通常也需要兩三年時間,產品研發的時間不會因為半導體周期而改變,而那些真正有能力熬過下行周期的優秀企業,未來才可以走得更遠。對于中科飛測的投資也正基于此。
在直接影響我國國際競爭力、需舉國之力長期攻關的卡脖子先進工藝領域內,華控基金潛心布局,以5到10年甚至更久的投資周期,深入助力種子企業發展壯大。尤其是在半導體產業鏈,華控以實現上下游技術創新和自主可控為己任,面向全產業鏈進行深入研究,聚焦在有一定市場空間規模的細分行業,重點投資國產有積累、有突破、有創新、高門檻的技術領軍企業。
當前形勢下,華控基金在基礎制造能力良好但需要應用技術與產品創新的領域,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優勢配置資源,篩選行業內的領軍企業,已經開始提前布局未來將有可能卡脖子的行業,比如量子信息技術、新型材料等領域。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半導體產業發展不會一蹴而就,需要各方的長時間堅持,不斷創新,才能有一個良好前景,這個擁有萬億級市場的行業,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