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 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作者: 一諾,授權轉載發布。
六層樓先生,在十層樓辦公。
對照著他發來的地址,我在門前徘徊良久,依然不敢確定。這是一家專注“女性健康科普”的新媒體公司,玻璃門內一片樸素的白色,沒有任何裝點修飾,也看不到標志性的草莓logo。
同事們對著電腦忙忙碌碌,六層樓的辦公室在最深處。
在微博上,他是擁有198萬粉絲的科普大V,自詡為“萬千少女的婦產科老棉褲”。每期視頻的結尾,他都會大聲說出:“我是六層樓,我愛這個世界!”然后微笑著露出十幾顆白牙。
2014年以來,六層樓活躍在豆瓣、知乎、微信公眾號、B站等多個平臺,用圖文、視頻、音頻等方式科普婦產科知識,透過病例和咨詢探討女性的現實處境。
2018年,六層樓正式從三甲醫院婦產科辭職,不再是白天問診、凌晨撰文的醫生,慢慢組建起30人的新媒體團隊,成為六知健康CEO。
除了運營“六層樓”IP外,他們的公眾號“第十一診室”也羽翼漸豐,十幾位醫生幫忙審稿,從婦產科延伸到皮膚科、兒科、普外科等領域,逐漸演變為服務女性用戶的泛健康、泛生活知識集散地。
他腳步輕快,洋溢著快樂。在公司的人臉識別門禁里,六層樓錄入的是一張搞怪的“鬼臉”,讓人看了忍俊不禁。
六層樓的辦公室平平無奇,墻面還殘留著上家公司裝點門面的金屬條。他的桌上放著厚厚的婦產科病例冊,半開半合的筆記本電腦背后貼著西蘭花貼紙,那是做尖銳濕疣科普時用到的道具。
落地窗外,北京東二環的車流劃過,六層樓和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聊起過去一年在新媒體領域的感悟和探索。
萬千少女的小問號
被問號包圍,是六層樓的工作常態。
18歲女生兩年內吃了十次緊急避孕藥,問他:“我還能生育嗎?”女孩發現伴侶出軌,擔心因此感染疾病,問他:“需要做哪些婦科檢查?”還有人看完六層樓建議長輩體檢的項目,卻勸不動父母去體檢,問他如何解決這個頂級難題。
從2014年六層樓在豆瓣做科普開始,各式各樣的問題就紛至沓來,這還不包括在不同情境下,女孩們對月經、懷孕、同房等問題的頻繁發問。他壓縮自己的休息時間,馬不停蹄地回復解答,覺得能多幫助一個,受婦科病困擾的姑娘就少一個。
常見的婦科問題數量有限,在七年多的時間里,重復是不可避免的。最開始,六層樓把自己比作推石頭的西西弗,不同的人站在遠處看著他,堅韌執著地重復。六層樓不厭倦重復,但他越來越覺得,重復中的變化才更加可貴。
他回想起小時候練書法,每天只練一個字,可能寫了30多張紙,都是在練“永和九年”的“永”字,甚至僅僅在不斷重復第一個筆畫。
“你在重復的過程當中,最后都寫到不認識那個字,但是可以看到這個字跟上一個字之間的差別,看到變化在哪里??破者@件事情,跟我小時候練毛筆字一模一樣。”
六層樓就像連續帶高三的任課老師,針對某個知識點,每年都能琢磨出新的切入點。同樣是月經問題,面對14歲的小女孩該如何講解,32歲的產后媽媽你又該怎樣回答,23歲的女生問母親的月經問題要怎么展開?
“知識可以是新的,知識所使用的場景也可以是新的,在這兩種都是變量的情況下,能夠組合成無數種可能。”他不擔心知識點會被窮盡,在知識和場景之外,表達方式也在進一步拓寬。
2019年,六層樓對常見婦科問題進行梳理,出版的《女生呵護指南》很快就成為暢銷書。文字科普是他出發的原點,近幾年,他開始為不方便閱讀的女性錄制音頻內容,也開始涉足科普短視頻。
B站是六層樓最主要的視頻戰場,但從“產出視頻”到“把視頻做好”,他們花了一年半的時間摸索,終于在2020年3月迎來了關鍵性轉折:播放量從原來的平均幾千翻倍到了幾萬、幾十萬。
那是運營方式的改變,在這之前,六層樓只是短視頻里的客串角色,這次他決定自己來做。對于B站這個新平臺,六層樓并不熟悉,他每天都花費大量時間沉浸其中,學習B站用戶的交流方式、語言體系,體會B站的分享氛圍。
從一開始只看幾個視頻,到能看一兩個小時視頻,六層樓逐漸理解B站的交流方式,學會了“一鍵三連”、“扣一波1”等表達。之后,他推出全新的視頻專題《萬千少女的小問號》,標題、封面生動直白,個人IP更加明顯,內容也能在適當展開的同時節奏明快,從幾十秒延伸到三分鐘左右。
時隔半年,短視頻在B站的播放量翻了好幾倍
“如果你想去某個平臺發展,首先要成為那個平臺的資深用戶。慢慢變成資深用戶之后,我就知道內容要怎么做,播放量自然就上去了?!?/strong>六層樓把新作品同步到微博,也有不錯的效果。
這些視頻保持著和文字同樣的嚴謹性,六層樓會先用語音錄一遍,轉成文字校對后,再找專業的醫生看,最終確定沒有臨床錯誤才會進入錄制環節。他是個行動迅速的人,一個下午就能錄制兩三期節目。
在知識點的基礎上,他進一步加入問題背景和自己的觀點,讓健康知識變成有血有肉的現實問題。每個解答都有其特殊性,但背后的價值觀卻是普世的。
有人沮喪于伴侶的“處女情結”,他從身體結構講起,批駁陳舊觀點;有人因“安全期避孕”而恐懼,他科普了多種有效的避孕方法,提醒大家要為自己的身體健康負責。透過這些故事,他希望讓女孩們思考什么才是健康的兩性關系,怎樣才能保護好自己。
在這背后,是他對科普這件事的思索。
科普背后的人間冷暖
名氣越來越大,六層樓卻更加清醒。
過去他很容易陷入自我感動當中,自己的文章幫助了那么多人,光是想想就覺得激動?,F在六層樓漸漸明白,那些科普只不過是在某個時間點出現,恰巧幫助到有疑問的人而已,換一個情景,也許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你寄希望于科普改變人的生活,就需要再深入思考,到底做到什么程度才能做到大家的心坎上。什么叫真正幫到別人,什么叫假裝幫到別人?當你覺得是假裝幫到別人,你也要自我感動嗎?”
答案是否定的。六層樓不知道會幫到誰,只想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在他看來,健康不是一種狀態,而是無數選擇后的結果,在一系列不合理的選擇后,才會出現需要醫生介入的問題。
科普的意義之一,就是在關鍵節點前讓大家看到那個錯誤的選項,任何愛都不能以傷害自己為代價。正確的避孕方式,能夠讓女孩們免受意外懷孕之苦;身體出現異常及時就醫,可以在第一時間確定病因,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
沿著這個思路,六層樓又推出新的視頻專題《婦產科的人間冷暖》,把他在臨床遇到的病例融合成一個個小故事,在講解知識的同時,剖析人性的復雜,加深對疾病和健康的理解。
里面的每一個故事,聽者聞之都會感到苦澀和疼痛。一則視頻題為《凌晨兩點,急診送來位同房出血快休克的姑娘》,瀏覽量超過370萬。13000多條評論激烈地探討,驚訝、憤怒、惋惜、同情,不同的情緒交織在一起,感慨“人最可怕的是不把自己當人”。
光是看看視頻的封面,就讓人揪心:《姑娘,你這可是第五次人流了!》《醫生,幫幫我能不切卵巢嗎?》《醫生,我能再上一個節育環嗎?》。在六層樓看來,這些標題只是描述事實,做到了他所理解的體面。在幾十個更奪眼球的標題中,他選擇保持克制,沒有故意煽動情緒,引發悲傷和焦慮,因為這在他看來是不體面的。
視頻上線后,六層樓也在觀察用戶們的反饋。有人在冷靜思考,有人在宣泄情緒,隨著病例背后復雜現實的展開,彈幕在七八分鐘內能改好幾回主意。“這些視頻就是要告訴大家,不要太早去下結論,很多事情不在其位很難理解對方的處境。不是所有事情都是非黑即白的?!?/p>
醫學知識不能解釋女性面臨的所有困境,六層樓策劃了對談節目《六個TA》,和不同領域、不同處境的創作者交流,解答自己的困惑。
這回,他變成了發問的人。李永樂老師告訴他,女生可以學好理科,是皮格馬利翁效應在影響學生的自我認知;自媒體博主Alex告訴他,維護女性權益和結婚生育不是對立的;河森堡則把目光拉得更久遠,從人類發展進程來思考女性當下的現實處境。
六層樓與河森堡對談
在六層樓的視頻節目里,知識和情感、價值觀經常一起出現,“夾帶私貨”成為揮之不去的負面評價。在他自己看來,“私貨”這個詞并不一定是糟糕的,他所表達的是自己的看法和觀點。
六層樓念書的時候,醫學教科書每一章都由行業泰斗編纂而成,被收錄的權威內容被業界廣泛認同,但肯定有部分人并不認可。作為內容創作者,他很難照顧到所有人的觀點,不被認同是件再正常不過的事。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大多數東西,幾乎都是某一個具體的人的私貨。大家對于科普博主的期待是什么?期待的是你作為科學知識的傳聲筒,把別人的話翻譯成通俗易懂的語言,但那些東西本來也是別人寫的?!?/p>
在互聯網輿論場里,他被拆解成幾個標簽,而非一個具體完整的人:婦產科醫生、女性健康科普?!澳憔褪沁@些詞。只要做了任何跟這些詞不那么匹配的事,就會陷入爭議當中。關鍵是匹配不匹配,全由網友來決定,他是如何理解這幾個標簽呢?也許跟你的理解并不一樣。”
六層樓和up主@vivi可愛多合作的短視頻
六層樓越來越覺得,現在的互聯網空間就像一個巨大的廣場,人們大聲喊叫宣泄,喊完就跑。大家很在意自我表達,但是不在乎交流,留下了太多口號式、標語式的互相喊話。
對改變別人的看法,六層樓不抱期待,他更傾向于向內思考:“我們跟別人不同的時候,總希望別人能照顧一下自己的感受。但作為成年人,我們不要成為需要被別人處處照顧的成年人?!?/p>
在現實世界里,他要面臨諸多挑戰。
從醫生到生意人
圍繞他的另一個爭論,是“第十一診室”公眾號、六層樓微博的商業氣息比以前重了。一些用戶很難接受做科普的創作者做電商、接廣告,六層樓自己并不執著于所謂的“純粹”。
對于生理意義上的人而言,營養攝入、新陳代謝是最基礎的邏輯,對三十人規模的新媒體公司來說也是如此。商業化的運作能讓科普創作“可持續”地運轉下去,生發出更新鮮的表達,讓更多人看到。
“我花了很多年才成為一個醫生,現在慢慢轉變成一個生意人。我父母是做小買賣的,在商業世界里,還有生意人、企業家和商業巨鱷等等,我可能到生意人這個環節了?!?/p>
每天上午十點到晚上六七點,六層樓基本都把自己關在小辦公室里,運營個人IP的微博和B站、整理書稿,平均一天要寫10000到15000字。現在的團隊以內容為核心,有專門的社群、廣告、電商、課程負責人。六層樓和團隊的交流很少,脫離他之后,各個部門都能互相協調運作。
“我離大家很近的時候,同事們的動作會變形。把我當成一個普通成年人就好,不用把我當成什么老板,在我面前如何表現不重要。我不關心這個事,更在意的是結果?!?/p>
在探索中,六層樓嘗試過網絡醫療付費咨詢,漸漸發現了這種模式的局限性。患者發來的信息有限,他和醫生們所能做的,只是從情感上緩解患者的焦慮,引導他們及時就醫。一旦回答沒有把握好分寸感,還容易造成患者和醫生間的誤解,后果不可控。
“對于我個人來講,這種付費模式有點沒必要。我可以把咨詢匯總在一起,發個免費的科普,告訴大家這些事情你都不用慌張,接下來去醫院檢查就好,最終還是遵照管床醫生和急診醫生的臨床建議去處理?!?/p>
六知健康的部分公眾號矩陣
他曾經想復制“第十一診室”的經驗,用公眾號矩陣的形式打造一座“互聯網醫院”。但由于人手不足、差異化不夠鮮明,也沒有找到合適的商業模式,主打泌尿外科的“第九診室”早已不再更新。
兒科是六層樓團隊的另一個抓手。從商業角度來講,醫生的個人IP特色更鮮明,比診室IP容易打造。他們也在幫部分醫生代運營個人公眾號,協助進行醫學知識科普。
擱置“互聯網醫院”的思路后,六層樓團隊慢慢由原來的內容驅動,轉變為用戶驅動,考慮最核心的女性用戶群體需要哪方面的內容。在原有的婦產科知識科普外,他們引入了皮膚科內容、心理知識科普、兩性健康選題,泛健康、泛生活成為新的方向。
在探索業務方向的過程中,六層樓對自己也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當中,對自己的認知總會左右波動。我們有時候是極度自大的,覺得要拯救天下蒼生,又會一度悲觀,覺得大家不需要我的內容,要完蛋了。但在兩級之間波動,我慢慢找到了自己準確的位置。”
剛開始做科普的時候,六層樓有種舍我其誰的盲目感,總覺得自己說得是對的,要抓緊一切機會去科普,帶領大家變得更健康?,F在想想,他很討厭那個時候的自己。
在網絡上科普的時間久了,他開始有意識地提醒自己要放低姿態,但很多謙虛和嚴謹的表述常常有些刻意為之的做作感,更像是明明不認可,卻因為害怕而不得不放低姿態。
到目前這個階段,他逐漸發現自己原本就應該在這個相對較低的位置,而不是故作姿態,因為無論是專業能力,還是生活閱歷,都不足以承擔這么多關注和信任。
他選擇拒絕不該承擔的夸贊,承擔能力范圍內應該承擔的風險。
他害怕自己的答案會引起誤解,害怕答案被咨詢者以外的人沿用造成傷害。對于每個人所面臨的復雜處境,六層樓能做的其實很有限,大多數時候也只是輔助,更不能真的插手到別人的處境中。在他的回答中,越來越多地提到:僅供參考,不求共識。
過去,有人問他痛經怎么辦,他會直接建議服用布洛芬。當他想到有1萬甚至100萬人會看到這個答案,他沒有膽量再那樣回答,答案變成了“你可以試試布洛芬、短效避孕藥、熱水袋,可以參考之前的科普文章,如果還不確定,可以去醫院和醫生溝通一下”。
“當一個人能夠絕對坦誠地面對自己,他將變得無堅不摧。我告訴大家我是普通的,我是殘缺的、不完美的,有各種缺點,有各種問題。我可以坦然地去面對自己,這個過程對我個人是很重要的提升。”
六層樓調侃保健品廣告,科普保健品防坑指南
每次打開賬號,負能量的評論依然會襲來,但六層樓已經看淡了。“負能量再多,是你停下來的理由嗎?只要我的內容還有可能多幫助一個人,就不足以讓我停下,除非大家不再需要這些內容?!?/p>
如果未來學校能把這些健康知識作為教學內容,女孩子們都能有效地保護自己,新聞里不再將“女大學生”默認為弱勢群體,六層樓才真的不被需要了。
“我反正非常一根筋,覺得大家還有需要就會繼續做。當然我自己也會反復校對,如果有一天不太需要我這樣的科普了,我可能會扶持別的,讓別人去嘗試新的形式?!?/p>
愛世界的普通人
在訪談節目《六個TA》里,六層樓特別喜歡問對談者一個問題:如果用三個詞來形容你現在的狀態,會選擇哪些詞?當他自己來作答時,才發現這個問題有多生硬。
自在、專注、變化,是六層樓給出的答案,現在的他能夠專注在自己做的事情上不受紛擾,也允許自己產生各種各樣的變化。這一切的基礎是健康,從工作模式、收入結構,到團隊每個人的身心,健康都是底色。
之前有個階段,六層樓覺得每分每秒都是值錢的。在做付費問答的時候,他的每個回答都值66塊錢,總想拿錢來計算自己的時間 。離開臨床后,他基本不再參與付費咨詢,主攻最擅長的科普內容。現在賺的錢沒有更多,但模式變得良性健康了。
休息時間,他很少把工作帶回家,周末經常陪六夫人出門逛街,回到家里一起擼貓、看電視劇和綜藝。
他會閱讀一些探討女性處境的書籍,比如《第二性》和《82年生的金智英》,也會收聽“隨機波動”的播客節目,理解女性視角怎樣看待問題。每逢別人向他咨詢女性生理上的知識,他都要思考問題產生的原因是什么,用哪種解答方式更為恰當。
“因為你每天要跟很多女性打交道,我作為男性的話,在社會當中本來就享有性別紅利,這些事情如果我意識不到,很難把內容做好。”
在搖晃的地鐵上,他喜歡翻看圍棋棋譜,覺得妙趣橫生。六層樓意識到,做科普就像下圍棋一樣,面對不同的受眾有很多種走法,也會衍生出無數可能性,需要大量計算才能預知部分后果。他可能照顧不到所有情形,但是能把大家的需求在某一個節點盡可能匯總,探索那個最優解。
負能量對六層樓的干擾越來越小,他覺得好心情來之不易,要努力讓自己保持開心。穿搭是短時間內能讓他開心的事。每天微博的最后一條,六層樓都會分享當天的穿搭,他買來時尚舊雜志翻看研究,偶爾還會去vintage店淘衣服。
在科普之外,六層樓常常記錄生活中細小的溫暖:離家大老遠就能看到家里亮著燈,一進門,毛茸茸的貓咪跳到他腿上;每個窗口都有一層白色細條紋的紗窗簾,陽光照進來的時候,讓家里的一切都好像打上了柔光燈。
在一切從簡的辦公室里,六層樓最喜歡那扇落地大窗,每當在網絡世界感到疲憊,他都會坐在窗前,俯瞰生生不息的周遭世界。交警在二環上指揮交通,行人推著自行車從路邊走過,花草樹木隨著春夏秋冬變換,這才是我們生活的現實世界。
六層樓總說自己“愛這個世界”,卻并未說出到底愛這個世界的什么。“我從來沒想過這句話后面的賓語。我跟周遭世界的關系,是帶著愛的方式去建立的?!?/strong>
現實生活中的六層樓,和網絡世界里的沒什么區別:溫暖,活潑,還有點自來熟。當陽光透過落地窗晃到你的眼鏡上,他會馬上提議要把窗簾放下。
嘴上說著要自私地享受快樂,六層樓其實還在想如何影響更多的人。全網范圍內,他的關注者大概有500萬人,但是和全國的適齡女性數量相比,可能連千分之一、萬分之一都不到。
他對自己科普的成效不設預期,只知道還能做下去,也許能夠讓人們更愿意接受科普,通過這種形式來獲得知識。
回到2014年初的原點,那是個元旦假期,他恰好看到有人在豆瓣上討論「宮頸糜爛」,發現還有很多人不知道“宮頸糜爛”不是病。于是,他創建了自己的豆瓣,用他職業生涯第一次出門診的那幢六層小樓給自己取名叫“六層樓”,再之后又用他第一次出門診的那個診室創立了“第十一診室”……當發現姑娘們對婦科病的困惑,他像個網癮少年一樣,趕著時間一個一個解答。
七年間,屏幕那一端的女孩們,也許已經成家立業,有了自己的伴侶,慢慢從六層樓的科普中畢業。他依然在這里,在重復中嘗試更生動有趣的方式,將女性健康知識傳遞給需要的人。
那才是六層樓的星辰大海。因為,他真的愛這個世界。
(本文為專欄“知識人說”第二篇稿,歐陽晴怡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