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0日,互聯網公益行業最大規模、最具影響力的盛會中國互聯網公益峰會在湖北省武漢市舉辦。在主峰會上,中國互聯網協會與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聯合發布的《互聯網公益慈善“中國樣本”:邁向高質量發展的中國公益慈善發展新模式》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作為中國式的公益慈善發展新道路,互聯網公益慈善“中國樣本”已歷經萌芽起步、蓬勃發展后進入逐漸成型階段,是經濟、技術、治理與文化四大支柱共同支持、相互促進的產物,呈現順應時代、開放創新、便捷高效、普惠共享、公正透明五大特征。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助理兼慈善研究中心主任黃浠鳴發布報告
互聯網公益慈善“中國樣本”逐漸成型
報告認為,互聯網公益慈善“中國樣本”是中國式的互聯網公益慈善發展的道路,是在黨和政府支持與指導下,基于互聯網發展所涌現的技術創新、移動互聯、數實融合等優勢,由互聯網平臺推動公益與用戶日常生活場景的深度結合、推動公益行業信任機制與透明化的數字轉型、推動扎根縣域和基層的共同富裕生態圈建設,在全球范圍內實現了公益參與門檻最低、公益交互方式最豐富、公益杠桿作用最顯著的全民公益發展新路徑。互聯網公益慈善“中國樣本”大致經歷了萌芽起步、蓬勃發展及逐漸成型三個階段。當前,在“慈善法”、共同富裕特別是黨的二十大精神指導下,中國互聯網公益的規模、效率、創新等已走在全球前列,互聯網捐贈用戶高速增長,中國人已經成為全球最大互聯網公益捐贈群體之一;捐贈金額持續攀升,占社會捐贈額的比重快速提升;創新創意活躍豐富,助力解決中國公益慈善發展痛點。這些積極進展共同促進互聯網公益慈善“中國樣本”逐漸成型。
互聯網公益慈善“中國樣本”具備“五大特征”
報告認為,與歐美國家相比,互聯網公益慈善“中國樣本”形成了鮮明的中國特色。
一是順應時代。中國互聯網公益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持續優化慈善資源分配,積極助力共同富裕。
二是開放創新。中國互聯網公益充分吸收海內外有益經驗與做法,創新性地與中國社會相結合,推動技術模式業態管理創新,同時通過發展技術公益等方式夯實公益數字化技術底座,開放共享數字公益技術,推動行業全鏈路數字化,構建數字公益新生態。
三是便捷高效。與歐美公益慈善主要依托線下以及信用卡等支付方式相比,中國互聯網公益發揮微信支付、支付寶等移動支付的顯著優勢,推動指尖公益成潮流。同時充分發揮平臺整合資源的優勢,匯聚慈善資源,高效響應各類突發事件,大幅提升公益慈善效能。
四是普惠共享。中國互聯網公益發展大幅降低行善門檻,提升慈善可及性,促進社會公益文化的普及,助力社會形成人人參與共建共享新格局。
五是公正透明。中國互聯網公益積極推廣應用數字技術,逐步打破信任“黑箱”,塑造慈善新生態,同時推動透明機制持續升級,探索公益治理新模式,不斷增進與夯實社會對公益慈善的信任基礎。
互聯網公益慈善“中國樣本”將持續進化
報告認為,互聯網公益慈善“中國樣本”的形成發展并非偶然的產物,而是經濟、技術、治理、文化四大支柱共同支撐、相互促進的時代產物。互聯網公益慈善“中國樣本”擁有巨大發展機遇,但也面臨透明度與社會信任度不夠、數字化程度有限、社會公益文化不足等諸多挑戰。未來,互聯網公益慈善“中國樣本”將進一步創新發展,呈現更加普惠、更大影響、更具創新、更高質量的趨勢。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進步,作為具有中國特色的互聯網公益發展道路,互聯網公益“中國樣本”也將持續進化、創新發展,更好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造福中國人民,也將為全球公益慈善事業貢獻更多中國智慧與力量。
報告發布后,峰會組委會啟動“中國樣本”的開放研究計劃,倡議3000多家會員單位及更多的公益慈善組織、公益人開放征集一線的公益創新案例與公益實踐思路,同時誠邀更多的高校、媒體、研究機構參與到對中國式公益的觀察、報道和研究中來,希望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讓中國互聯網公益慈善成為一個鮮活的、流動的、迭代的、創新的樣本,成為中國公益在全球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載體。
互聯網公益慈善“中國樣本”開放研究計劃正式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