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閱文集團發布2020年財務報告。報告顯示,閱文2020年實現總收入85.3億元,其中下半年收入達到52.7億元,環比上半年增長61.5%;非國際通用會計準則下的凈利潤為9.17億元,其中下半年為8.95億元,環比上半年增長40倍。
閱文集團交出的這份年報,是過去一年調整與重建脈絡的直觀呈現,也是對市場質疑的集中回應。
從財報和閱文的一系列動作來看,作為市場上領先的網文平臺與IP源頭,閱文在短線營收回升的同時,正在進一步邁入長線價值區間,其主要體現在IP開發所具有的廣闊增量市場。
而這背后,實際上需要一家公司具備組織架構配合、產業鏈資源完整與打通、效率優化等多方能力。
可以看到,在組織架構層面,閱文集團新管理層在就位之后,過去一年對組織架構進行了一系列的理順和調整。包括在多個核心業務線上,引入新業務負責人,同時升級公司的用人標準。并推動上層決策機制的協同和融合,先后形成數個跨組織的決策委員會,這有助于閱文與生態內的合作伙伴產生更緊密的決策協同。
同時,閱文也建立以IP為核心的業務中臺,包含作家服務、IP篩選規劃、生態聯動三大職能板塊,覆蓋IP推廣、篩選、規劃、增值服務、開發聯動各個環節,對IP實行“先規劃、再開發”。IP中臺的建立,不僅使得閱文授權管理更加規范,更為未來工業化的IP開發體系打下了基礎。
對組織內部的人事調整,效果也會直接反應在業務層面。客觀而言,各項數據背后的持續良性增長,首先離不開去年閱文對作家生態的梳理和重構。
回顧閱文集團的一系列新政策與舉措,包括賦予作家更多的自主權,推出全新的可選新合同,改革編輯制度;升級作家的福利制度,發布青年作家扶持計劃;建立作家培養體系,成立閱文起點大學等,為創作者面臨的問題提供更為系統的解決方案。
其背后的思路則是順應網絡文學“新常態”的發展趨勢,即在網文主流化和網文作家職業化及衍生的多元商業模式和市場需求條件下,打造從作家培養、作品培育、到網文市場各個要素建構的作家生態閉環,在網文供給側提質增效,從而進一步鞏固閱文內容的護城河。
回過頭看,當時閱文合同事件實際上作家生態建設邁向2.0的一個契機,也是一種偶然中的必然。因為隨著網文行業發展,整個網文產業走向主流化、職業化,同時作者和讀者人群也在變化,新興的年輕作家越來越多,讀者人群需求愈加多元,這些網文生態的變化都對閱文提出了新的要求。
所以,舊有生態以及利益分配機制已經難以滿足“新常態”下的各方需求。正如今年3月,社科院在《2020年度中國網絡文學發展報告》中所指出的,網絡文學平臺和作者的關系在近二十年的發展歷程中鮮于“推陳出新”、逐步改良。而過往平臺和作者的關系流于陳舊,難以適應網絡文學創作的“新環境”及新發展,也埋下作者與平臺矛盾的隱患。這種不適應帶來的內在張力和矛盾,在閱文集團新管理層上任和疫情“黑天鵝”的變動和挑戰下觸發。
也由此,作者和平臺關系的迭代就成為了網文產業進一步發展的必然,使得以閱文集團為代表的網絡文學平臺加速轉變為“服務型”平臺,以積極的姿態建立和作者的新型關系,成為如今網絡文學行業的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