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下午,以“AI領域上市公司創新涌現、技術難題與發展路徑”為主題的21世紀卓越董事會人工智能閉門會議于北京召開,會議由21世紀經濟報道、北京人工智能產業聯盟元宇宙專業委員會、中國文化產業協會文化元宇宙專業委員會主辦,中軟國際高級副總裁、云智能業務集團CEO孫佳韡受邀參加并發表主題演講。
隨著生成式AI的火熱將大模型推到臺前,產業界都在思考大模型帶來的創新和顛覆。會議期間,孫佳韡以“大模型在政企數字化轉型的創新探索”為主題,分享了大模型給軟件行業帶來的變革和創新機遇。
孫佳韡指出,“在這樣一個時代,所有的軟件都值得用大模型重做一遍。”他表示,軟件作為人機交互的翻譯者,從來沒有任何的一個編程語言,或者是機器對話能力能夠像大模型這么接近人溝通的方法,如果用大模型去疊加軟件,軟件在交互上、對機器算力的使用等方面都有非常巨大的提升。未來的軟件交互形態和內核都會發生根本改變,基于垂類數據、領域知識和模型融合的新型軟件(AI-Native)將成為主流。
軟件是人類行為邏輯的抽象,是對人類或組織的行為邏輯的數據抽象。這個數據抽象來自于我們過去的最佳實踐和經驗,通過軟件變成具體的操作,這些經驗在我們過去的軟件生產流程里面很難被沉淀。在大模型的世界里我們覺得終于有一個機會,通過軟件把人與人、人與機器之間的交互過程數據完整的沉淀下來,讓它自主學習進步,持續演進。
企業數字化以前都是煙囪式建設,數據沉淀的比例非常低,主要集中在業務型的結構化數據。通過傳統的方式做知識圖譜或者數據治理,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企業的生產關系和生產力。大模型出現之后,將有望從根本上為數字化賦予全新的價值。當我們把足夠多的數據喂給一個企業可用的大模型以后,這個大模型可以幫助你重構生產關系跟生產力,進而實現業務模式的靈活創新。
“我們對用大模型重構所有軟件的一個出發點和目的,是希望所有重構過的軟件,能夠幫助客戶帶來更深層次的價值。以前的很多限制和拘束,是因為我們對機器的使用效率太低。隨著大模型釋放算力的能力,以后我們可以提更多的深層次需求,更多的想法可以得到實現。”孫佳韡稱。
中軟國際聚焦軟件與信息服務領域,正圍繞大模型在政企的深入實踐,面向開發、應用和行業三個維度進行探索和發力。
開發范式的變化:現在基本上AI寫代碼在函數級的層面,確實帶來很大的幫助,也給程序員的技能帶來了很多挑戰,比喻語言的能力。我們把青燕平臺從低代碼升級成基于大模型的研發效能平臺,覆蓋從需求設計、到開發測試。用大模型自動生成代碼、自動測試,在使用上效率越來越高,慢慢突破到對象級、場景級,我們在這上面還會做更多探索。
應用模式的變化:傳統應用的生產方式是遵循需求→流程→開發的順序,現在的想法是首先部署一個開發模型引擎,通過提示的方式或將部分模型納入,讓用戶開始使用。在使用過程中,所有的數據都會匯聚到這個大模型中。大模型會觀察用戶的使用行為和方式,試圖理解用戶的真實需求。配合人工標注輔助,持續不斷地訓練,最終將AI應用訓練出來。訓練完成后,模型會在后臺持續運行,不斷吸收使用數據,真正實現AIOps,實現自動演進和迭代更新。當然,這需要數據能盡量在線上閉環,否則仍需人工干預。
行業價值的重構:中軟國際涉及的行業垂直領域比較廣泛,相對較強的還是政務領域,包括一網通管等應用,積累了大量的數據,這是大模型應用的前提。政府客戶也意識到從數據角度應該建立私有模型,同時提高整體治理能力和效率。“總體而言,仍需擁抱AI。過去部署政務云,現在要部署政務AI。”中軟國際即將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應用平臺JointPilot,主要面向地方政府垂直領域的應用大模型,通過沉淀行業領域知識,提升IT交付效率和數字化治理水平。
孫佳韡強調,隨著大模型時代的到來,軟件行業的創新才剛剛開始。大模型以后可能是國家和企業之間科技水平競爭的“核武器”,我們應該在這條路上走得更遠。
大模型從消費域、工具域,到政企域,將加速全社會創新和價值重構。中軟國際將全面擁抱大模型和生成式AI等前沿技術,深入政企需求,與伙伴攜手共赴“政企+GPT”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