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會見美國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聯席主席比爾·蓋茨。習近平對蓋茨說,你是我今年在北京會見的第一位美國朋友。世界正在走出新冠疫情,人們應該多走動、多交流,增進了解。我常講,中美關系的基礎在民間,我們始終寄希望于美國人民,希望兩國人民友好下去。
蓋茨與中國有著深厚的淵源,他曾多次訪問中國,他把中國的成功看作是推動世界發展的機遇。這一次,在蓋茨再度訪問中國之際,《中國新聞周刊》對他進行了獨家專訪,他談到了對AI的看法,回顧了他輟學創業的經歷,以及他認為慈善事業面臨的挑戰。
比爾·蓋茨。圖/視覺中國
AI有助于結束“一刀切”的教育方式
中國新聞周刊:你能否談談未來5 ~10年內AI如何改變教育和學習的方式?
比爾·蓋茨:毫無疑問, AI將像個人電腦和互聯網那樣改變社會。然而,世界需要確保人工智能的益處惠及每個人,而不僅僅是在富裕國家的人們才能享受。政府和慈善機構(包括蓋茨基金會在內)將致力于確保AI減少不平等,而非助長不平等—— 這也是我自己在AI相關領域工作的首要任務。
AI 有望為全世界的學生創造更具吸引力、包容性和有效性的學習環境。想象一下,一款可以了解學生個人興趣和學習風格的軟件所帶來的優勢:它將通過定制的內容,保持學習的挑戰性和學生的參與度。AI 將實時測量理解程度、提供即時反饋,在學生失去興趣時發出通知,并幫學習者量身定制激勵計劃。
對學生的支持并不止于此。智能輔導系統將有助于確定個人獨特的學習需求,并通過大規模的應用來結束過去“一刀切”的教育方式。
AI也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幫助教師和學校管理者。通過評估學生們對一門學科的理解,該技術可以就職業規劃提供建議。它還可以讓教育工作者將更多時間投入到個性化教學、指導以及通過自動化管理任務來促進社交情感發展等。總之,這些進步對于改變教育的未來存在巨大的潛力。
當然,AI在做一些事情之前,還需要得到進一步的開發,比如:了解某個學生如何學得最好或者是什么激勵著他們。此外,我們還需要認識到,即使技術得到精進,學習仍將取決于師生之間的良好關系。
在應用 AI技術時,我們必須始終考慮到公平性。AI 需要在不同的數據集上接受訓練,這樣它們才不會產生偏見,并反映出它們所服務的不同文化和社區的需求。數字鴻溝也亟待解決,這樣低收入家庭的學生才不會落后。
中國新聞周刊:在衛生保健、氣候變化和消除貧困方面,我們如何使用AI技術來減少這些領域的不平等?有哪些可以應用AI的特殊場景嗎?
比爾·蓋茨:從提供和改善衛生保健、應對氣候變化影響,到增加小農戶農業產出等的方方面面,我們很容易想象到AI的強大用途。蓋茨基金會投資了數十種機器學習應用,以促進健康和發展,并解決影響低收入國家人民的問題。
展望未來,我看到人工智能在改善醫療健康方面的幾種方式。它將通過為醫護人員處理某些任務幫助他們更好利用時間。比如:分擔提交保險索賠材料、處理文書以及起草醫生就診記錄等工作。這樣,醫護人員能有更多時間護理患者,這對于醫療工作者匱乏、五歲以下兒童死亡率最高的那些低收入國家尤為重要。我預計在這一領域將會涌現出大量創新。
除了助力衛生保健外,AI還將大大加快醫學突破的速度。生物學中的數據量非常大,人類很難追蹤復雜生物系統的所有運轉方式。目前,已有軟件可以查看這些數據,包括推斷出生物系統運轉的途徑是什么,搜索病原體上的靶向,并相應地設計藥物。有些公司已經在研究以這種方式研發的抗癌藥物。
蓋茨基金會在AI領域的優先事項之一,是確保這些工具用于解決影響世界上最貧困人口的健康問題上,包括艾滋病、結核病和瘧疾。我們在用mRNA技術開發疫苗和治療方法、用基因測序識別和跟蹤疾病,以及用其他轉化性的工具推動進步的同時,也在確保公平是重中之重。
AI也可以幫助農民適應氣候變化的影響。該技術可以因地制宜地培育出更好的種子,根據土壤和天氣條件為農民建議最合適播種的種子,并幫助人們開發用于牲畜的藥物和疫苗。隨著極端天氣和氣候變化給低收入國家從事自給農業的農民帶來的壓力日益增加,AI技術的進步將變得愈加重要。
縱觀歷史,我們已看到技術進步如何對不同社區產生不同的影響。當人們身處資源匱乏的環境中,因為無法接觸到創新,他們往往會錯過及時、公平和同步享受技術帶來的福利。因此,開發和使用 AI 技術時,我們必須留心且謹慎。這意味著要考慮到那些技術推出時往往被忽視的人們的觀點,并且認識到AI所涉及的風險,以及負責任地解決這些風險的必要性。
中國新聞周刊:AI在未來10年到20年,會怎樣改變人們參與慈善的方式?
比爾·蓋茨:慈善事業是AI可以改善的另一個關鍵領域。從本質上講,我們將可以更好地理解人們要解決的社會問題、有效地定位資源,并更準確地衡量影響。慈善組織將能夠有效地分配資源,并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影響。其次,AI驅動的軟件將使慈善組織能夠分析海量數據,從而使數據輸入更全面、分析更精準。
在蓋茨基金會,我們期待探索AI帶來的機遇,幫助人類克服迄今為止難以應對的挑戰。我們必須看到,僅憑市場的力量,不會自然而然生產出能夠幫助最貧困人口的AI產品和服務。政府和慈善機構有責任確保使用AI來減少不平等現象。正如世界需要最聰明的人專注于最大的問題一樣,我們也需要世界上最好的AI專注于最大的問題。
5月26日,2023中關村論壇全體會議在北京舉行。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聯席主席兼理事比爾·蓋茨通過視頻進行主題演講。攝影/本刊記者 蔣啟明
全球危機不能僅靠慈善組織應對
中國新聞周刊:蓋茨基金會2023年的預算達到83億美元,這是基金會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年度預算。根據計劃,你們的目標是在2026年將年度支出提升到90億美元。這樣的規劃目標是基于什么判斷?對于基金會如何花錢、花多少錢,你在決策時覺得最大的挑戰是什么?
比爾·蓋茨:基金會在增加年度支出,因為多重全球危機的疊加正在減緩,甚至逆轉健康、糧食安全和發展領域的進展。數百萬人的生命受到威脅。面對我們這個時代的重大危機,所有人都需要付出更多努力。過去20年里,全球在消除可預防疾病和減少貧困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而如今至關重要的是,如何不失去這一積極的發展勢頭。
危機帶來的影響,也波及到對我們所關注相關領域的資源投入。對全球經濟更加悲觀的預期正在給政府預算帶來嚴重壓力,尤其是在中低收入國家。他們面臨權衡與取舍,使得對社會服務,以及重要的健康和教育項目的預算投入處于危險之中。
這些不是慈善組織憑一己之力可以應對的挑戰,但至少通過增加基金會的支出,我們可以加快推進一些重要工作,從而填補短期缺口,并為之后的長期進展鋪墊道路。
中國新聞周刊:你能談談對基金會長遠未來的規劃嗎,你預計這項事業會持續多久?你是否計劃在幾十年后找一位繼任者把這項事業繼續下去?
比爾·蓋茨:蓋茨基金會的管理文件有相關規定,即基金會的資產將在梅琳達、沃倫·巴菲特或我本人去世后的 20 年內使用完畢。這是我們從創立之初就做出的設定。
梅琳達和我認為,正確的方式是將基金會的工作重點放在 21 世紀,并在應對當前挑戰上發揮我們能發揮的最積極影響。蓋茨基金會的一個主要目標是終結導致世界不公平的疾病和貧困,慈善對于這些努力至關重要。我們希望未來的慈善家能夠追隨,并為應對明天的挑戰貢獻他們的能量和資源。
做一個終身學習者
中國新聞周刊:當年,在完成大部分大學學業之后,你沒等到畢業就輟學了,這使你成為一些教育懷疑論者的榜樣,但是后來你在一篇文章里寫過“拿到學位更容易確保你在今后取得成功”。如果能夠時光倒流,你會重新選擇嗎,例如把學位拿到?
比爾·蓋茨:當我們離開學校創辦微軟時,保羅·艾倫(微軟創辦者之一)和我處于一個不尋常的境地。我們覺得那時候正是創辦軟件公司的最佳時機——如果我們當時不那么做,就會錯失良機——而且我們知道,如果事情不順利,我們總是可以再回到大學去的。
但那是特殊情況,總的來說我認為每個人都應該取得學位。證據表明,與沒有學位相比,獲得學位可以為成功之路提供更可靠的保障。它增加了你擁有充實的職業生涯、獲得更高薪水和過上更健康生活的機會。你還可以在離開學校時掌握多種技能,從而在職場中如魚得水,并為自己所在的社區作出貢獻。
在一生中不斷學習也很重要。即使你完成了正規學校教育,你仍可以將余生視為一場教育之旅。
中國新聞周刊:微軟是最早在中國做原始研發的高科技公司,你為什么要在1998年在北京成立微軟中國研究院?后來還成立了微軟亞洲研究院?
比爾·蓋茨:我們希望擴展知識范圍,并且創造新技術來完成以前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微軟是最早認識到中國和亞洲有潛力在推動技術進步方面作出重大貢獻的全球公司之一。1997年訪問中國時,中國大學生的才華和創造力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次訪問對微軟決定于 1998 年在北京建立研究實驗室起到了關鍵性作用。這個實驗室后來進一步擴大,吸納了來自亞太地區的頂尖研究人員,并被稱為“微軟亞洲研究院”。
通過該實驗室,微軟匯聚了來自亞洲各地最聰慧的人才,他們持續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合作實現新一代的突破與發現,推動技術知識和產品研發,從而造福整個世界。
發于2023.6.19總第1096期《中國新聞周刊》雜志
雜志標題:比爾·蓋茨:最好的AI專注最大的問題
記者:霍思伊 李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