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以來,已有包括工銀銀和利混合、聚利混合、國融融泰混合等在內的多只權益類基金主動宣布調低管理費年費率,有的從1.5%下調至至1%、也有的從1%左右下調至0.6%甚至0.3%,托管費年費率也同步降低。
此外,近期招銀理財發行的首只凈值低于1元不收管理費的類公募基金,一時間也成為行業焦點。
去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降低市場主體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意見》,鼓勵證券、基金、擔保等機構進一步降低服務收費,基金降費逐漸成為趨勢。但此前降低管理費率的基金以債券型基金和貨幣市場型基金為主,近期主動權益類基金頻頻調低費率,在行業和投資者內部引發熱議。
主動權益類基金扎堆下調管理費
5月30日,國融基金發布公告稱,旗下國融融泰靈活配置混合基金將下調管理費,由此前的1.2%/年下調至0.6%/年,修訂更新后的管理費率將從6月1日起生效。
對于下調管理費的原因,國融基金在公告中指出,主要是為了更好地滿足廣大投資者的投資理財需求,降低投資者的理財成本。
無獨有偶,近期多只主動權益類基金先后密集下調基金費率,引發廣泛關注。
5月24日,中信建投基金旗下兩只偏債混合型基金中信建投聚利混合、中信建投睿溢混合雙雙官宣下調基金費率,其中中信建投聚利基金管理費率由1.5%下調至0.3%、托管費率由0.2%降至0.1%,中信建投睿溢基金管理費則由1%下調至0.3%、托管費率由0.1%繼續降至0.05%。
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只基金此前都是由保本型基金轉型而來,基金轉型后也因產品在保本期結束前絕大部分固定收益資產到期等原因經歷了規模的斷崖式下跌。從業績上來看,這兩只基金2022年、2023年以來的回報在行業中都處于墊底水平,目前已經淪為迷你基金。
國融融泰的情況也與此相似,該基金今年年內凈值已經下跌了15.05%,成立以來虧損幅度達到28.46%,近年來的業績在行業內一直處于末流。最新規模僅剩不足400萬元,與基金成立時的7.67億規模不可同日而語。
除此之外,5月26日工銀瑞信旗下2只主動權益類基金也公告將調低基金費率。其中,工銀銀和利混合基金的管理費年費率由0.5%調低至0.4%;優享混合基金的管理費年費率由1.5%調整至1%,托管費年費率由0.25%調整至0.2%。
在公告中,工銀瑞信表示下調費率的原因在于“滿足投資者的理財需求,降低投資者的理財成本”。
產品虧損“零管理費”,基金費率卷起來了?
基金下調管理費率其實并不是什么新鮮事。
去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降低市場主體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意見》,鼓勵證券、基金、擔保等機構進一步降低服務收費,推動金融基礎設施合理降低交易、托管、登記、清算等費用。
在政策的鼓勵下,已經有不少基金早就開始了降費率模式,但此前多是以債券型基金和貨幣型基金為主。5月以來主動權益類基金頻頻采取動作,引發行業和市場關注。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以主動權益類基金為例,目前還是1.5%的管理費率為主流,其中普通股票型基金中管理費率1.5%的占這類產品總數的93.71%(份額分開計算,下同),混合型基金的占比也達到66%。
事實上,近期基金費率的話題屢屢被提起,關注度也是相當高。就在幾天前,招銀理財推出了一款權益類公募產品,當累計凈值低于1元時暫停收取固定管理費,也一度引爆市場。
具體而言,該產品和公募基金一樣,采取的是固定投資管理費,費率為1.5%/年,但如果日累計凈值低于1元(不含)時,從下一自然日起暫停收取固定投資管理費,直至凈值高于1元(含)后再恢復收取。
雖然這種操作并不等于不收取管理費,但也是明確規定將產品管理費與業績捆綁起來,打破了公募基金原有的旱澇保收模式,因此被視為行業的“攪局者”。有大型公募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坦言,這類產品的面世“肯定對基金公司造成了壓力”,但他也表示,管理費模式創新是大勢所趨,公募行業近年來也做了不少嘗試。
舉個例子,2019年首批6只浮動費率公募基金集中成立,如今市場存續收取浮動管理費的基金產品早已超過百只,未來不排除有更多這類產品出現。也有業內人士指出,預計未來將有更多基金公司調整費率,“作為機構投資者,只有將持有人與管理人的利益深度綁定、建立利益趨同機制,行業才可能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