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察家
大學校園開放與否、如何開放,應平衡其特殊性和公共性后做出科學決策。
據南方都市報報道,近日,一名男子帶孩子欲參觀深圳大學時被保安攔下,隨即拍視頻發到網上。此事也再次引發了輿論對于疫情后的大學校園該不該完全開放的熱議。
相比一般公共場所,大學校園仍有其特殊性。開放與否、開放到何種程度,都應該是在其特殊性和公共性之間折中、平衡之后做出科學決策。
大學的特殊性,首先在于它承擔了高學歷人才教學和科研職能,這讓大學校園有別于一般的公共場所、旅游景點。
長期以來,大學內部的各項活動、事務,也都以“不影響正常的教學科研工作”為前提。大學校園,尤其是教學和辦公區域,通常必須是安靜的。試想,一旦不加限制地完全放開,大量涌入的游客頻繁在教室、實驗室等區域走動,難免對正常的教學科研活動產生影響。
大學的特殊性,也在于它是眾多學生和老師的生活空間,眾人的食、住、行都有賴于各后勤部門的通力合作才能井井有條。
以飲食為例,大學生因有國家補貼而能享受相對低價的餐食,游客、校園周邊居民常到大學食堂來借卡消費,高峰時期食堂一座難求,這也使部分同學很難及時吃上飯。
大學的特殊性,還在于它聚集了一批涉世未深、剛開始獨立生活的青年學生,這也對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對此,很多高校已實行的預約制參訪,讓師生有權限實時邀請、審批親友入校,訪客可刷身份證進校,既便捷又能知道進校人員的身份,這也多了一份安全感。
有人可能會說“疫情前的大學校園就是完全開放的”,這并不準確。2013年前后很多學校就嘗試在保持校園主體對外開放的情況下,對教學樓、辦公樓、學生宿舍等區域實行門禁制度。將公共區域和特殊區域區分開,公眾和師生各取所需,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管理辦法。
當然,高校里有部分極具公共價值的人文空間,比如藝術館、博物館,這些地方尤其應該對外開放,既能讓社會共享部分優質教育資源,也能彰顯大學的品牌和氣度。
在維持校園安靜、安心、安全的前提下,鼓勵有條件的高校完全開放,條件不成熟的高校分時段、分區域開放,可能是疫情過后更貼近現實的情況。社會公眾也應該多一份理解和體諒,在校園開放問題上,切莫忽視了大學師生的感受。
□公羽(新聞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