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即將正式開啟,今年網絡上關于“五一”出行的討論提前一個月便沸沸騰騰,除了對于今年首個小長假出游的期待,不少消費者對于交通住宿價格高、搶票難、訂單被退等吐槽也彌漫網絡。
這個假期有哪些小技能值得收藏?記者采訪到了旅游平臺方、法律專家和業者。相信提前規避風險、合理安排出行、善用法律和平臺規則維護個人權益,即使是熱鬧的節假日,旅游也可以盡量舒心。
一、預訂酒店不入住就不會扣費嗎?
節假日住宿更為緊俏,很多消費者會提前較久預訂酒店,但實際出行中如果行程有變,或者遇到突發情況,預訂的酒店是否能夠順利退費呢?這還要分情況來看,消費者在下單前尤其要注意預訂頁面展示的“取消政策”,通常來說,同一房型價格更為優惠的則“取消政策”也更嚴格,比如不可取消/更改訂單,而價格較高的“取消政策”也更寬松,可能到入住當天某一時刻前都可以取消。
還有消費者認為,雖然自己預訂的房間顯示確認后“不可取消”,但如果自己不去入住,那么酒店“沒有損失”,自己當然也不用付費。但事實上一旦客人以“不可取消”政策預訂房間,酒店就將為客人關閉這間客房的銷售,也就是說在一定時間內,酒店失去了這間被預訂客房的銷售機會,所以并不是客人認為的“不入住就沒有損失”。
雖然不少旅行平臺在消費者前序行程受到影響之下,尤其是航班變動導致的無法入住等,會幫助消費者和商家進行協調退款,但商家也可能按照預訂條款拒絕要求。因此,消費者需要盡量提前考慮旅行中的可能變動因素,選擇更符合實際需求的產品預訂。
二、不同平臺查看同個酒店的價格不同是殺熟嗎?
酒店和各旅游平臺是合作關系,由于不同平臺合作的資源不盡相同,且平臺營銷活動、用戶在各平臺的等級享有的優惠不同等因素,實際上價格并不具有直接可比性。
此外,在一些情況下,不同消費者在同一平臺查看的價格也不一定相同。這通常是由于平臺營銷活動和用戶不同等級享受的權益不同。用戶可以在預訂價格展示處詳細了解自身等級和各項優惠的情況、比對各平臺的優惠力度,選擇符合需求的產品。
三、提前預訂酒店,但酒店以各種理由拒絕入住怎么辦?
近日網絡中涌現了大量關于住宿漲價、已經確認的訂單卻被商家找理由退單的吐槽。遇到這種情況該如何處理?據旅游企業相關負責人介紹,在節假日價格持續上漲之下,用戶需重新按照更高的價格支付產品,更是損害消費者利益。為了降低出現該類事件的概率,建議大家通過正規渠道下單,盡量避免私下成交和不正規的代訂,以保障自己的權益。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教授、北京市法學會旅游法學研究會會長孟凡哲也表示,消費者要樹立自己是維權的第一責任人意識。遇到酒店民宿退單或到店無房的情形,可以保留好相應的證據,向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投訴。當然,對于消費者來說,更重要的要防患于未然,住宿預訂最好通過一些大的旅游平臺進行,因為平臺存在對酒店、民宿的制約機制,在商家違約時也能夠協助消費者進行維權,有時甚至犧牲自己的利益、保障消費者權益。如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初,很多旅游平臺能夠勇于承擔社會責任,對消費者的酒店、機票退訂損失預支墊付,給消費者吃下了定心丸。
四、朋友圈、視頻等內容平臺看到的酒店代訂,比旅游平臺更便宜,能相信嗎?
不少用戶會在刷社交平臺內容時看到一些酒店和門票的代訂服務,甚至有的價格要低于常規的旅游平臺,記者采訪了解到,這類平臺的用戶投訴也相較更多,據業內人士介紹,內容平臺本質是流量輸出窗口,綜合服務能力與純正交易平臺存在天然差異。而成熟的交易平臺在為消費者提供便捷直觀的交易路徑的同時,也有強大的供應鏈條做保障,支撐消費者享受高品質的售后保障服務。因此,一些代訂服務雖然低價,但也存在高昂的售后服務風險。建議消費者選擇有保障的平臺進行預訂。
采寫:南都記者 許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