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上海市委研究室發表了一篇調研報告,主要反映了外商投資的難處。獲批的外商項目,從工商、稅務到土地,要蓋一百多個章才能開工。
時任上海市長朱镕基看到這份報告,提筆批示:不改革,要完蛋。
外資投資難的問題,就這樣打開了缺口。
2001年,已經擔任國務院總理的他,又就外資問題,講了一段話:
“如果我們的投資環境不改善,不能讓你們在這里生活得很愉快,有用武之地,放開手腳去創造自己的事業,你們就不會回來。”
在吸引外資這件事上,上海是公認的模范生。
它是全球跨國公司亞太區總部的匯集地。2022年底,上海擁有831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超過500家外企研發中心,還集齊了全部世界500強企業。
這和上海的一些特質,是分不開的。
知弊就改,需要開放的態度;門類齊全,靠的是包容的思維;但如何讓別人過得好,自己也能過得好,這就需要共贏的智慧。
上海很早就意識到,要把外資引導到自己需要的產業上去。
1993年,汽車系統巨頭、美國德爾福進入上海,從市里到浦東開發區,幫著德爾福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連辦公室都是和當地企業借的。三年時間,德爾福的動力、底盤、轉向、車門系統,統統來到了上海。
跟在它后面的,是博世、采埃孚、麥格納國際等幾十家汽車零配件供應商。今天,全球汽車零部件TOP10,有9家的中國總部位于上海。
所以當特斯拉進入時,它的上海超級工廠毫不費力,就得到了一條比美國更好、更完整的配套產業鏈。
那些零配件公司,如今為幾乎所有中國新老車企供貨。如果說,今天中國汽車業正在彎道超車,那“新勢力”們的超車底氣,恐怕有一多半是產業鏈給的。
眼光上超前、做事上先惠人再惠己,所謂共贏的智慧,其實并不難懂。
作為當年外資的重要一極,經歷了這一切的美國,理應對“開放包容共贏”感受最深,作為信仰市場經濟的大國,對這些道理也應該是最懂的。
但有些時候,美國人看起來又沒那么懂。
比如最近,美國國會下屬的“美中經濟與安全審議委員會”,發布了一份分析師報告。
報告的主題很簡單:跨境電商平臺Shein、Temu及其他中國電商存在數據安全、采購違規、侵犯知識產權等問題。
報告的結論也很干脆:建議美國政府保持警惕。
讓人“保持警惕”的“問題”,肯定有跡可循,在這一點上,美國人是很敏銳的。(因有人看不懂,此句在嘲諷)
今年三月份的前三周,中國互聯網創造了一個好成績:
根據Sensor Tower數據,美國應用商店下載量排名前5的熱門App中,來自中國的APP占據了其中4席。分別是拼多多旗下的電商全球化業務Temu、字節跳動旗下的視頻編輯應用CapCut、短視頻應用TikTok,以及快時尚品牌Shein。
雖然中國APP“霸榜美國”,但也算不得什么驚天動地的事。往大說,這是市場競爭的一次勝利,再大一點,也無非中國互聯網的一個階段性成果。
說到底,一款APP,用的人多了,下載量就大,沒什么人用,下載量就小。畢竟,手機握在美國用戶的手里。
所以這些指責,總讓人想起《主角與配角》里,陳佩斯那句臺詞:你還管觀眾愛看誰嗎?
企業做的是生意,要的是市場,面對指責,中國企業不太會說反擊的話,但在它們身后,自有為它們發聲的力量。
4月20日下午,在國務院商務部的新聞發布會上,商務部發言人束玨婷表示:
美方近日發布的所謂分析師報告,在未經調查核實的情況下,多次使用“或許”、“可能”、“似乎”等不確定表達,并通過引述不具權威性和法律效力的美國企業單方面聲明,對中國電商平臺進行指責。美方做法既不專業,也不負責任。
與“事件”相呼應的,是美國的另外一個動向:據報道,美國總統拜登正在爭取未來幾周內簽署行政命令,限制該國企業對中國高科技等關鍵經濟領域的投資。
這一次,站出來發聲的是中國外交部。
在4月21日的外交部記者會上,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作了個不太客氣的回應:
“美方的真實目的是剝奪中國發展權利,維護一己霸權私利,是赤裸裸的經濟脅迫和科技霸凌,嚴重違反市場經濟和公平競爭原則,嚴重破壞國際經貿秩序,嚴重擾亂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損害的是整個世界的利益。”
這兩個回應,說的是兩件事,但聽起來,又像是在說同一件事。
在“利人”的層面上,中國的電商平臺、中國的互聯網企業,并不需要太多謙虛。
作為快時尚跨境電商,Shein做了一個嘗試:在幫助中國服裝產業出海的同時,讓消費者有更多更好的選擇。
與那些曾經試圖把每一分利潤都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傳統貿易商不同,Shein更認可的生意邏輯是大家都有利可圖。
于是我們看到,在工廠一端,Shein為了說服工廠合作,不僅賬期上爽快,更主動給工廠補貼資金,承擔成本高昂的樣衣打板。
在消費者一端,Shein選擇用更便宜的價格,依靠大數據分析,高頻上新更多的爆款;為了優化物流服務,Shein團隊在海外做了一番大規模實地調查,從哪個海關通關效率最高,在哪里設海外倉發貨速度最快。以保證“用普快的成本,達到特快的速度”。
這就是更好的服務,這就是“利人”。
作為跨境電商新巨頭,Temu有一個最讓消費者歡欣鼓舞的特點:性價比。
在Temu暢銷榜靠前商品里,日百用品、服裝鞋履是最大的兩個品類,在服裝鞋履上,即使和已經很便宜的友商Shein相比,它的抽樣單品還可以便宜30%;對標亞馬遜的家居百貨,Temu的價格更是優勢盡顯,部分標品配件價格甚至低于亞馬遜一倍以上。
出海首站選址就在美國的Temu,該國流量占比達到93.37%。對于這些美國用戶來說,用更少的開支,得到同樣的商品;甚至在平臺算法的推薦下,更快地找到更合適自己的商品。
這同樣是實實在在的實惠,這同樣是“利人”。
作為一款剪輯軟件,CapCut讓人們能夠使用各種模板、濾鏡、視覺效果和音樂輕松編輯視頻。重要的是,它完全免費。
讓全球2億用戶的生活更美好,讓展示創作的專業門檻更低,這還是“利人”。
同時,這些中國電商平臺、乃至于中國互聯網產業在海外的運營,都為所在國帶來了衍生產業、稅收與就業,以至于無數人因為想不到的原因,受惠于此。
這些帶給用戶的價值,統統是“利人”。
站在市場競爭的角度,明眼人都看得出來:
中國跨境電商成功的關鍵,在于抓住了美國電商性價比賽道的機遇;中國跨境物流成功的關鍵,在于做了“哪里落后打哪里”的解決者;中國娛樂和功能軟件成功的關鍵,在于優秀產品功能帶來的良好用戶體驗。
這些成功,靠的都是中國互聯網窮盡心思、絞盡腦汁的模式創造,靠的是“你無我有,你有我優”的產品創新,是眼光、決心和智慧的集合。
一家互聯網企業,不遠萬里來到外國,從0到1開始獲客引流,抓的是最大公約數的用戶,拿的是互聯網創新的紅利,實在讓人想不出,到底哪一條,是和“不正當競爭”有關呢?
在過去三十年里,中國的變化很多也很大,但無論怎么算,一定少不了制造業的飛躍。
借助西方制造業外遷的良機,中國實現了對眾多昔日工業國的超越。在品質控制、成本控制、設計水平、營銷觀念上,中國品牌的分工逐漸精細,積累日益雄厚。大量的“中國制造”,都具備以低成本、高效率生產高質量產品的能力。
所以,專攻戶外三防手機的AGM,可以憑著低溫電池的專利,把手機做到在零下60度使用4小時,而歐美品牌甚至連機都打不開;
英科醫療的一次性手套世人皆知,卻不知道它每年生產的100多萬臺輪椅,其實會銷往全球70個國家;
寧波慈溪的先鋒電器知者甚寥,但它卻是全球取暖器前三強,最大的風扇生產商。在慈溪的另一家企業方太,干脆把洗潛艇外殼的技術搬上了自己的洗碗機。
憑借“世界工廠”的身份,“中國制造”早已席卷全球。但在過去的時代,“中國制造”的出海方式,大多依靠海外經銷商、大賣場和大型零售商,仰仗的是“海量鋪貨、渠道覆蓋”的打法。
落后的跨境貿易、流通、物流能力,無法匹配先進的制造業產能。而在跨境電商時代,一切都被改變了。
站在Temu背后的拼多多,鏈接了超過1100萬家供應商網絡,自2015年以來培育孵化了1000多個工廠品牌,直接觸及供應鏈末端,以同品類最低的價格獲得品牌同質貨源,這正是Temu穩定優勢的由來,也是成千上萬家制造業企業的出口。
正是依托中國互聯網產業的創新成果,出海的中國制造業,得以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既壯大自身,也帶給了世界各國消費者便利、實惠。
在這個起點上,所有人只會關心兩件事:還有什么東西,是中國制造造不出來的?以及,中國互聯網究竟還能把中國制造送多快、送多遠?
這是中國互聯網產業的勝利,也是中國制造業出海的大勢所趨。
在自由貿易、市場經濟和全球一體化的大背景下,中國與世界的關系,被更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作為全世界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中美之間的任何針對性摩擦、割裂、孤立、封鎖、打壓,受損的并不只是一方。
合則兩利,分則兩害。這并不是一個難懂的道理。
流暢的供應鏈,全流通的市場,“你好我也好”的互惠,乃至于完善的競爭機制,是全球人民生活改善的前提。但這些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它從來都是企業創新和政府呵護共同作用的結果。
在企業創新上,中國互聯網產業交出了優秀的答卷,在后一點上,似乎并不需要美國的特別關照。
大河東流入海,絕不會倒流,但讓它少一點曲折的關鍵,還是要深刻理解李強總理在3月份說的那句話: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都從對方發展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