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首席評論員 鈕文新
物極必反,多行不義必自斃,這是事物發展規律。而這兩條行為“大忌”,無論在政治、軍事還是經濟上,已經被美國做絕了。所以,事物的發展走向美國意愿的反向則是歷史必然。過去,美國針對中國出口商品“暴力加稅”,實際已經讓美國民眾嘗到了物價飛漲的惡果。那現在呢?
在美聯儲實施“暴力”加息之后,世界上空飄散著一個共識:美國要收割世界。美元利率大幅走高,必將引導全球美元攜帶著“在他國賺得的暴利”回流美國本土,但對他國而言,美元拖拽著本國財富流出,不只是財富流失,而且導致本幣貶值;更殘酷的是,為阻止本幣貶值,這些國家不得不跟隨美元加息,但卻導致金融市場價格暴跌,國內經濟疲弱。但問題是:這樣的境況不會“反噬”美國自己嗎?硅谷銀行事件(以下簡稱“硅銀事件”)或許就是報應。
必須指出,“硅銀事件”絕不簡單,如果過不去這道坎,美元危機勢必接踵而至。美國現在正在經歷怎樣的報應?美元要垮。真的嗎?很難相信。
真可能是美元危機?
從政治角度看,俄烏沖突過程中,美國引領北約國家凍結俄羅斯資產,其行徑幾乎就是打劫。俄羅斯所持有的美國債務?不還。但是,不管美國為此如何解釋,全世界心知肚明,而且可以肯定,所有人都被嚇著了,美國為了自己的短時私利,完全可以無視長遠利益,而根本無所謂“信用”。所以,“去美元化”風潮驟起。
從市場角度看,包括美國的盟友,各國央行快速加大黃金儲備,減持美國信用資產;美國國債市場長期維系短期利率高于長期利率的“倒掛”,以致美聯儲墜入“多難選擇”:首先,要大幅加息強化美元收益,從而減輕美元貶值壓力,修復世界對美元的信心;其次,大幅加息勢必導致美債價格下跌,勢必導致世界各國加入美債拋售,甚至導致美債承接不足,并迫使美聯儲重歸購債,對沖美元加息效果;再次,美國工薪和物價的循環上漲,通脹嚴重,美聯儲必須通過緊縮、經濟減速壓制物價;最后,美國財政赤字已高達31.4萬億美元,而且繼續提高債務上限越來越難,就算提高上限獲得美國國會批準,是否還能找到足夠的買家,恐怕也是問題。
諸如此類的一系列問題困擾著美國,就在這個時候,硅谷銀行“爆”了。它背后的資產除了信貸,更多的卻是美國國債和高等級抵押資產支持債券。而硅谷銀行之所以“爆”不是因為信貸不良,而是因為“最安全”資產——美國國債和最高級別的債券。為什么?因為美聯儲“激進”加息導致美國債券市場價格下跌,導致硅谷銀行所持債券發生巨額虧損,并引發存款人擠兌,一舉使之虧光了資本金,最終破產。
目前的情況是,已有研究報告顯示,美國有186家銀行與硅谷銀行存在類似的風險。消息稱,“美國中型銀行聯盟”已向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發出強烈呼吁:希望該機構能在未來兩年內,為美國所有中型銀行提供存款保險,阻止中小銀行存款流出,促進銀行業穩定并恢復信心。這是什么概念?這些中型銀行哪怕只有一半遭遇擠兌,這將有3000億美元獲得聯邦儲蓄保險的存款遭受風險,將是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難以承受的壓力。
美國可否允許“風暴”蔓延?當然不能。但至少現在已有簽字銀行和第一共和銀行遭遇同樣風險,股價暴跌。據報道,美國政府正全力破解,為減少銀行風波對政府公共資源的擠兌,拜登政府的經濟團隊甚至找來沃倫·巴菲特尋求投資的可能性。而作為美國經濟的最高決策者之一、美國財長耶倫則多次搖擺不定:美國政府“會保證儲戶利益”的話音剛落,又改口說“不會全部擔保”,見到銀行股價大跌,又再度改口。
這是一次非常特殊的救助方式,如果美國對私人儲蓄提供“剛兌”保障,將是極大的保障力度。為什么這樣做?必須立即止住風潮,否則它帶給美國的經濟、政治沖擊或將遠超2008年金融危機。因為,這是美元的危機。
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背后是“次級貸款抵押債券”爆雷,是垃圾資產的大暴露,但這次卻是美國國債和高等級資產抵押債券,是真正的“美國政府信用危機”。至少,186家銀行面臨破產風險,這是美聯儲加息、美債價格下跌的后果,但如果我們進一步觀察:這是否說明美聯儲的控制力已經遠不及從前?是否意味著美元已經不能為所欲為?是否說明美國國債市場已經失去了足夠的承接力,而流動性不再充盈?其實,這都是美元的“死穴”。
金融市場怎樣的流動性算好?這實際是個相對概念,一般而言,買賣數量越大,價格影響越小,市場流動性越好。
但現在美國的國債市場還有這么好的流動性嗎?第一,世界24個主要經濟體都在減持美國國債,美聯儲縮表操作也需要減持美國國債,而擔心價格下跌的投資者也在減持行列當中,那誰來承接這樣的拋售?這個疑問勢必引發市場對美國國債流動性風險的擔憂;第二,近年來,美國失信于世界的行為越來越多,越來越過分,這勢必導致世界各國紛紛尋求以其他資產取代美國國債,這難道不是黃金價格一直堅挺的重要原因嗎?最新的消息是:黃金定價已經擺脫原有模型,而向著“自由”挺進。
如果世界質疑美國國債的風險正在上升,那美聯儲加息以及國債收益率的不斷上漲還僅僅是因為治理通脹問題嗎?恐怕這里還要看到“美國國債的風險溢價正在上升”。曾幾何時,美國國債被視為世界上最為安全的資產,不管其利率多低,全球避險資金都會對之青睞有加。但現在還是原來的狀態嗎?
突出的市場表現是:第一,歐元加息50個基點之后,美聯儲不顧“銀行危機”導致的市場不良情緒,上調美元利率25個基點,這是不是擔心“銀行危機”會導致原本因俄烏沖突而逃往美國的資金回流歐洲?第二,未來歐洲和美國是否會發生利率競爭的惡性循環?這種惡性競爭的情況出現,是否意味著美國國債將向投資者支付更高的“風險溢價”?而美債、歐債會不會同時淪為垃圾債?第三,美聯儲加息之后,美元指數反跌,這是不是意味著美聯儲加息并未引來更多資本流入美國?是不是意味著美聯儲對全球資本的控制力正在弱化?第四,黃金價格沖破每盎司2000美元,是否意味著美元已經失去對黃金價格掌控力?這樣的態勢是否泛化到其他以美元計價結算的商品?
如果上述疑問陸續發生,那失去美國國債支撐的“美元霸權”又該從何談起?
后續最大的麻煩是歐洲
當地時間3月14日,美媒曝出消息:美國司法部和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已經開始調查硅谷銀行倒閉事件。據稱,證券備案文件顯示,硅谷銀行首席財務官丹尼爾·貝克和首席執行官格雷戈里·貝克爾都在該行破產前一周拋售了股票。貝克于2月27日出售了價值57.5萬美元的股票,約占他所持公司股份的1/3。同日,貝克爾行使了1.2451萬股的期權并出售這些股票,凈賺約230萬美元。
此外,硅谷銀行的母公司硅谷銀行金融集團、硅谷銀行上述高管正被股東提起集體訴訟。訴訟稱:硅谷銀行2020年至2022年的年度報告“低估了公司的風險,沒有披露美聯儲加息有可能對公司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害”。訴訟還稱,該公司“沒有披露,如果其投資受到利率上升的負面影響,極易導致擠兌的情況”。
與此同時,硅谷銀行的破產重組也在進行當中。3月20日,美國聯邦儲蓄保險公司發布聲明:將硅谷銀行競購窗口期延長48小時至美東時間3月24日晚8點前。從現在透出的總體情況看,美國政府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如果能夠很快確認“對所有儲戶實施剛兌”,那這場風暴至少可以“暫時平息”。
但是,如果說“硅銀事件”帶給美國金融系統的沖擊有限,歐洲銀行一旦出事恐怕就沒那么樂觀了。很不幸,歐洲金融市場的一根“軟肋”折了。當地時間3月15日,一家已連虧兩年的國際著名金融財團——瑞士信貸銀行(以下簡稱“瑞信”)的股價出現“斷崖式”下跌。為安撫市場情緒,瑞士央行和該國金融監管機構立即發表聯合聲明:必要時將向瑞信提供流動性支持。
瑞信是瑞士第二大銀行,是國際金融市場的重要參與者,業務遍及全球主要金融市場。截至2022年底,其資產約為5800億美元,是硅谷銀行的兩倍多。所以,瑞信事件勢必引發市場對歐洲金融危機的擔憂。而擔憂的關鍵點在于:歐洲銀行業的“底層資產”可不是“安全的政府債券”,而是信貸。尤其像德國這種以間接融資為主的國家,其銀行資產的主要部分是信貸,那這些資產的品質如何?
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歐元區各國經濟恢復遠不及美洲和亞洲,加上整個過程還受到“歐債危機”的沖擊,所以金融系統也倍顯疲倦和虛弱。更嚴重的是:俄烏沖突爆發,歐洲再歷能源危機,實體經濟雪上加霜,這時候歐洲各銀行的信貸質量會有理想的品質嗎?從瑞信連虧兩年,被收購價只有30億瑞士法郎,而瑞士政府不得不為瑞信這場收購提供1000億瑞士法郎擔保看,瑞信資產質量恐怕存在巨大風險。
或許正是出于這方面的擔心,歐洲上市銀行股價也踏上連續暴跌之路。這顯然為華爾街大佬做空歐洲銀行股提供了充分理由。摩根大通分析師認為,瑞士央行的“救助”不足以緩解投資者的擔憂,“維持現狀不再是一種選擇”。英國《金融時報》援引加拿大皇家銀行(RBC)分析師安可·瑞恩杰的話表示,瑞信的流動性狀況在瑞士央行和瑞士金融市場監管局的支持下有所改善,但形勢仍不確定。
瑞信股價暴跌起因大致有三:其一,繼2021年巨虧之后,2022年再曝73億瑞士法郎的虧損,也就是連虧兩年;第二,瑞信承認,包括2022年年報在內的近年財報存在“重大缺陷”,被審計機構——普華永道出具否認意見,同時被美國證券交易監管委員會(SEC)詢問,從而推遲了瑞信年報發布時間;第三,3月16日,《紐約時報》報道了瑞信最大股東——沙特國家銀行“不會向瑞信注入更多資金”的表態。
目前,在政府的全力撮合下,瑞信已被瑞士另一家國際金融巨頭——瑞士銀行實施整體收購,但這事兒會就此終結?
嚴防死守
瑞信拖拽著法國興業銀行(16.950, 0.06, 0.36%)、法國巴黎銀行、德國商業銀行等歐洲金融巨頭的股價紛紛下跌,這當然不是歐洲各國金融當局愿意看到的事情。3月16日,歐洲央行召開貨幣政策會議,毫不猶豫地將歐元區三大關鍵利率同時上調50個基點。為什么?絕非歐洲經濟已過熱到必須壓制的程度,也不是通脹高企所迫,因為歐洲物價高企主要源自俄烏沖突和能源危機,這不屬于加息可以壓制的范疇。那此舉是為什么?防止歐洲資金大規模外流,防止匯率大幅貶值,全力穩住金融系統。
據報道,瑞信“爆雷”之后,歐洲各國金融管理當局、銀行自身以及銀行業的投資者都加大了警覺。英格蘭銀行和瑞信開始保持“常態化”的聯系,以便時時監測局勢的發展;德國聯邦金融監管局也表示,德國目前還沒有跡象表明客戶正從銀行大量取款,尚未發現“銀行擠兌”的證據。
法國財長勒梅爾3月19日也不無憂心地表示,目前階段,尚無跡象表明瑞信事件已經得到徹底解決。勒梅爾指的僅僅是“狹義”的瑞信事件嗎?或許,最該擔心的是蔓延,尤其是“體虛多病”的歐洲銀行體系。當然,還要看華爾街會不會繼續煽風點火。
硅谷銀行爆雷始末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石青川
硅谷銀行誕生于1983年,當時美國科技創新企業在獲得貸款和金融支持方面正面臨困難,一些銀行家看到了其中的機會,便共同創立了硅谷銀行。硅谷銀行專注于提供創新性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如風險投資、資金管理、支付和結算、國際銀行等,因此獲得了大量來自硅谷地區的創業公司和風險投資公司客戶。
硅谷銀行商業模式是把“雙刃劍”
硅谷銀行面向創新型企業的商業模式主要為,向早期創業企業發放貸款并收取較高的利息,通過協議獲取企業部分認股權或期權,再由母公司硅谷銀行金融集團持有股權或期權,在企業上市或被購并時行使期權獲利,而對于前景看好的創業企業,硅銀集團也會讓旗下硅銀創投以風投方式介入,以獲得資本增值。所以其手中握有大量高成長創新型公司的股權或期權,這也幫助其在“創業圈”有穩固且高質量的資源。
硅谷銀行深深嵌入創新圈層的結構,使得初創企業一旦加入硅谷銀行的“生態系統”就可參與大量活動,結識其他投資者和創始人,這讓許多企業“搶著”與硅谷銀行合作。這也幫助其成為美國第十六大銀行。
同一圈層的人在面臨選擇時往往更容易陷入羊群效應,所以硅谷銀行的破產也與此模式有間接關系,擠兌風險猶如一頭“灰犀牛”。
始于無限量QE的崩塌
2020年3月,美聯儲開啟無限量QE,把基準利率降到0左右,在流動性泛濫的背景下,美國科技公司大量回購和融資,與高科技相關的VC投資也變得非常熱門。美國的PE/VC市場快速擴張。
這種情況下,硅谷銀行的核心儲戶——科技公司與科技公司的投資機構們手頭開始充斥大量現金,硅谷銀行也因此獲得大量存款。其存款規模從2019年的617.6億美元躍升至2021年底的1892億美元。
手握大量現金的硅谷銀行選擇了相對穩定的投資產品,主要購買了投資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和美國國債。硅谷銀行的財報顯示,2020年中至2021年末,硅谷銀行增持了120億美元的美國國債和約800億美元的MBS,其中包含不少中長期國債。從投資角度考慮,這么配置沒有問題,但對于一家以貸款為主營業務的商業銀行而言,這樣的選擇在面臨快速加息時會遭遇極大的風險。由于頻繁加息會使債券市場資金流入存款,造成債券下跌,同時市場投資意愿也將降低。而硅谷銀行客戶多來自科技行業,投資意愿降低將減少科技創業公司的現金流,此時的硅谷銀行就會面臨支付利息上漲而投資收益下降的窘境。到這一步這些還只是賬面虧損,一旦這些科技創業公司開始大量兌取之前的存款,手中握著中長期國債與MBS的硅谷銀行為了滿足兌付需求,只能被迫在虧損時將手中的國債與MBS出售,賬面虧損也就變成了實際虧損。
眼見他宴賓客,眼見樓塌了
2022年3月,美聯儲啟動了力度空前的加息周期,為硅谷銀行的擴張故事畫上了休止符。隨著加息周期的到來,存款的成本變高,低成本攬儲成為過去式;同時,債券價值走低,硅谷銀行持有的大量證券資產開始縮水。而加息也使得這些科技新貴們開始需求流動資金。
年報顯示,2022年硅谷銀行全年存款總額下降了160億美元,大約占存款總額的10%,特別是活期無息存款由1260億美元驟降至810億美元。硅谷銀行不得不賣出還在虧損的證券資產。
經過一年虧本的資產變賣,2023年2月底,國際評級機構穆迪公司致電硅谷銀行,發出了硅谷銀行財務狀況堪憂其債券可能被下調至垃圾級的警告。
3月8日,硅谷銀行母公司——硅谷銀行金融集團突然宣布:低價出售價值210億美元的可變現資產(虧損18億美元),發行可轉債籌借150億美元資金,以及緊急發售新股籌資22.5億美元。硅谷銀行現金危機的事情開始被公之于眾。
硅谷的科技公司們對此大部分表現恐慌,3月9日,硅谷銀行的客戶提現要求高達420億美元,相當于硅谷銀行總存款的四分之一。到了當天晚間,硅谷銀行的現金結余已經變成了負10億美元,根本無法滿足其在美聯儲的應付款項。這意味著硅谷銀行已無法運營。
3月10日,恐慌蔓延,硅谷銀行股價暴跌68%,此前高達267美元的股票跌至不到35美元。硅谷銀行在公告出售債券48小時后,不得不宣告破產。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發表聲明稱,美國加州金融保護和創新部當日宣布關閉硅谷銀行,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則被任命為破產管理人。
責編 | 姚坤 郭霽瑤
版式 | 孟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