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物理學家迪亞斯宣布發現一種“近常壓室溫超導材料”,引發廣泛討論,但由于迪亞斯本人的爭議前科,貝殼財經曾發文稱“先讓子彈飛一會兒”。3月15日,南京大學的聞海虎教授和他的團隊在預印本網站arxiv上發布了他們在相同材料樣本及實驗路徑下的重復實驗結果,結論是未能觀察到超導現象。
加上3月9日中科院物理所的靳長青團隊與3月12日中科院物理所的程金光團隊在預印本網站上針對镥化氫化合物的重復實驗,迄今已有三個中國團隊在重復迪亞斯的實驗時發現了不同的結果。
壓力提升6倍都未能復現原試驗結果
聞海虎團隊在預印本網站上發布的文章摘要顯示,“通過使用高壓高溫合成技術,我們成功地制備了氮摻雜的镥化氫,其呈暗藍色,并通過X射線衍射得以證實。能量色散X射線光譜證實了樣品中某些區域存在氮元素。”
貝殼財經記者了解到,由于超導材料一般需要超低溫以及高壓,因此制備出溫度更低,所需壓力更小的超導材料是科學家們追求的目標。此前,迪亞斯團隊宣布其制備的氮摻雜的镥化氫材料在1Gpa(1萬大氣壓)可以實現最高溫度為294K(294開爾文,約21°C)的超導電性,因此引發轟動。
而聞海虎團隊發文稱,“通過將壓力從1 GPa增加到6 GPa,我們看到金屬行為逐漸優化,但在10 K以下并沒有顯示超導性。磁化溫度依賴性顯示在100至320 K之間大致為平坦特征,并且磁化在100 K時隨著磁場增加而增加,這些都不符合在100 K時的超導性質。因此,我們得出結論,在低于6 GPa的壓力下,氮摻雜的镥化氫中不存在近常溫超導。”
換言之,該材料在10 K至320 K的溫度范圍內都沒有出現任何超導的跡象,即便將壓力提升到了迪亞斯聲稱最低壓力1Gpa的6倍,都沒有復現出迪亞斯原本的實驗結果。
顏色轉變相同但沒有超導現象
此外,迪亞斯表示該材料在制備之初是“有光澤的藍色”,而其逐漸被壓縮時,發生了“驚人的視覺轉變”:超導開始時逐漸由藍色變為粉紅色,然后變成了鮮紅色的非超導金屬狀態。
對此,中科院物理所的程金光團隊也曾于3月12日在預印本網站上發布了文章,稱觀察到氫化镥在2.2GPa及4GPa時的顏色轉變,與迪亞斯團隊發表的實驗現象相似,但始終沒能觀察到超導相變。
而在更早些的3月9日,中科院物理所的靳長青團隊也在預印本網站上發布了他們的重復驗證工作,其合成了兩種能在一定壓力下表現出超導性的镥-氫二元化合物,但最高轉變溫度遠低于室溫,所需壓力也超過了100GPa,且靳常青團隊發現的镥氫化物超導體材料,含氫量要遠大于Dias團隊公布的材料,這與科學家熟悉的稀土氫化物含氫量更加貼近。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此前采訪多位科學界研究人員了解到,迪亞斯被質疑的點主要在于其研究成果中的原始數據是否真實準確,由于近常壓室溫條件算不上很苛刻,其他實驗室對于迪亞斯成果進行同條件重復實驗應該不難。
而迄今為止,已有三個中國團隊對迪亞斯的“近常壓室溫超導材料”進行了重復實驗,均未能復現其原成果。
聞海虎團隊在預印本網站arxiv上發布的文章題目及其摘要截圖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羅亦丹
編輯 徐超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