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產僅需48小時”,美國明星銀行硅谷銀行破產一事有了最新進展。
與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10日提出只保護已投保存款人不同,當地時間12日,美國財政部、美聯儲、FDIC發布聯合聲明,表示硅谷銀行存款人將獲得全額保護。
哪些公司在硅谷銀行有存款?硅谷銀行破產對這些公司經營有何影響?中新財經梳理發現,截至發稿時,已有超20家受到波及的A股或H股上市公司緊急發布了相關回應。
一夜之間,硅谷銀行破產
據美聯儲網站消息,當地時間3月12日,美國財政部、美聯儲、FDIC發布聯合聲明:從3月13日周一開始,儲戶可以支取他們所有的資金。與硅谷銀行破產有關的任何損失都不會由納稅人承擔。
截圖自美聯儲官網。
上述聲明同時強調,硅谷銀行股東和某些無擔保債券持有人將得不到保護。高級管理人員也將被撤職。
硅谷銀行總部位于加利福尼亞州圣克拉拉,在加利福尼亞州和馬薩諸塞州擁有17家分行。FDIC此前公告顯示,截至2022年底,硅谷銀行總資產約為2090億美元,存款總額約為1754億美元。
硅谷銀行7日剛宣布連續五年登上福布斯年度美國最佳銀行榜單,在榜單中排名第20位。但在10日突然被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宣布接管,在事實層面上宣告倒閉,震驚全球。
北京時間3月13日,硅谷銀行官網打開首先彈出的聲明。
硅谷銀行首席執行官格雷格·貝克爾(Greg Becker)在10日向員工發送的一條視頻中表示,導致銀行倒閉的48小時“異常艱難”。
彭博社12日報道,截至舊金山時間11日下午,紅杉資本在內的約125家風投公司,簽署了由風投公司General Catalyst牽頭的聲明稱,過去兩天發生的事件“令人深感失望和擔憂”,呼吁限制該銀行倒閉的影響,并避免科技公司可能出現的“滅絕級事件”的一部分。
美聯儲12日公布的一份官方聲明顯示,經美國財政部長批準,美國財政部將從外匯穩定基金中提供高達250億美元的資金作為銀行定期融資計劃(BTFP)的支持。美聯儲預計沒有必要動用這些支持資金。
二十余家中國上市公司緊急發聲
硅谷銀行破產一事波及多家美國科技公司巨頭。
美國流媒體服務商Roku稱,公司26%的現金儲備都存放在硅谷銀行,且多數未投保;穩定幣巨頭Circle表示,該公司約400億美元的USD Coin儲備中,有33億美元在硅谷銀行;“元宇宙第一股”Roblox表示,其30億美元現金中的5%存在硅谷銀行。
該事件也影響到一些中國上市公司。截至發稿時,至少有20余家中國上市公司在交易所、互動平臺發布相關消息。
從上市公司披露來看,港股市場波及到的上市公司較多。諾亞控股、堃博醫療-B、北海康成-B、嘉和生物-B、基石藥業-B、云頂新耀-B、騰盛博藥-B、加科思-B、圣諾醫藥、再鼎醫藥、百濟神州等十余家公司均發布公告,披露了在硅谷銀行的存款額或存款占比。不過也都表示,對公司影響并不重大。
另,港股上市公司阜博集團已于3月9日完成將現金轉出SVB的電匯指示。據阜博集團公告,公司還向其客戶發出正式通知書,要求立即暫停向其在SVB的銀行賬戶付款。
A股市場上,目前通過公告披露在硅谷銀行存款情況的有九安醫療。其公告顯示,截至3月10日,公司及子公司在硅谷銀行的存款金額,占公司現金類資產及金融資產總額的比例約5%。
此外,不少公司也緊急澄清未在硅谷銀行儲蓄。貝康醫療-B、康方生物-B、歌禮制藥-B、美圖公司、微創醫療等港股上市公司公告稱,未曾與硅谷銀行有業務合作,或未持有銀行賬戶或存款。
微芯生物、格力博、萬孚生物、金達威、泓博醫藥等A股上市公司也在互動平臺表示,公司未在硅谷銀行開立帳戶或有存款。
硅谷銀行破產或是金融危機預警?
盡管美國相關部門明確將保護硅谷銀行儲戶的存款,但是硅谷銀行破產事件的影響依然波及甚廣。
英國財政部12日發布聲明表示,英國央行(英格蘭銀行)周五宣布,在其硅谷銀行美國母公司采取行動后,英國硅谷銀行將進入破產狀態。英國政府正在研究融資解決方案,以幫助硅谷銀行在英國的數百家客戶履行現金流義務。
據CNBC報道,英國財政大臣亨特周日表示,他正在與首相蘇納克和英格蘭銀行行長貝利合作,以“避免或盡量減少”席卷硅谷銀行英國分公司的混亂造成的“損失”。亨特說:“我們將立即提出計劃,以確保硅谷銀行英國客戶的短期運營和現金流需求能夠得到滿足。”
另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亨特已經排除了救助硅谷銀行英國分行的可能性,而是專注于保持現金流向科技集團。
據路透社報道,韓國財政部和韓國央行周一(3月13日)表示,正密切監控金融市場,因美國硅谷銀行倒閉后不確定性加劇。
韓國財政部長稱,當局將加強監督活動,并承諾及時采取穩定市場的措施。韓國央行在另一份聲明中表示,央行正在密切關注任何對利率、股價、匯率和資本流動的影響。
“歷史上美聯儲緊縮周期往往觸發全球經濟、金融風險,本次硅谷銀行倒閉事件或是預警。”海通證券研報指出,目前看硅谷銀行事件相關風險或可控,當前美國經濟整體仍具韌性,未來是否存在風險仍需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