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冬天會是冷冬還是暖冬?權威機構和氣象專家近日進行了預測。
國家氣候中心最新監測結果顯示,當前正在持續的拉尼娜事件預計將延續到2022/2023年冬季,并有可能達到中等強度標準。這將是21世紀首次出現“三重”拉尼娜事件,即北半球連續出現三個拉尼娜冬季。拉尼娜事件是指赤道中、東太平洋的海水表面溫度低于正常年份溫度的現象,它與海面水溫持續高于常年溫度的厄爾尼諾事件相反,被認為是可能導致全球氣候異常的重要信號。
在公眾印象中,拉尼娜這個名詞通常與冷冬相關。2008年年初,一次中等強度拉尼娜事件使我國南方地區遭遇罕見的低溫雨雪冰凍天氣,影響千萬人正常生活;2021年11月份,在“雙峰”拉尼娜事件的影響下,一次綜合強度指數位居歷史第四高的強寒潮事件席卷我國大部地區,全國多地一夜入冬。此次拉尼娜事件對我國有何影響?今年冬天是否將較往年更冷?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介紹,依據國家氣候中心ENSO監測國家標準,此次“三重”拉尼娜事件包含發生在2020年8月份至2021年3月份、2021年9月份至今的2次拉尼娜事件,以及2021年春夏期間表現出的中性冷水狀態特征。但“三重”拉尼娜不是三倍拉尼娜,今年出現冷冬的可能性很小。“拉尼娜不是影響我國冬季氣候的唯一因子,冬季冷暖還受到東亞冬季風強度、北極海冰融化、歐亞積雪變化等多種復雜因素的影響。”周兵說。
國家氣候中心預計,今年冬季影響我國的冷空氣強度總體偏弱,除內蒙古東北部、黑龍江、陜西西部、甘肅中部和東部、青海東北部和寧夏等地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1℃至2℃,極有可能出現區域性冷冬,全國其他地區氣溫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將呈現“前冬偏暖、后冬偏冷”的氣候特征。周兵表示,氣溫偏冷并不等同于冷冬,偏冷偏暖只是相較平均氣溫狀況而言,判斷冷冬暖冬有嚴格標準。
回顧以往,拉尼娜事件往往使我國夏季主要雨帶偏北,出現南旱北澇的降雨局面;到了秋冬季,寒潮偏多,南方可能出現階段性低溫凍雨災害,部分地區氣象干旱頻發,導致農作物減產、水資源供應緊張。今年7月份以來,長江流域遭遇61年來的最強干旱,極端高溫天氣持續出現,部分地區還遭遇夏秋連旱,都與其有一定聯系。
氣候變化牽動全球經濟。此前,中金公司研究部對2000年以來發生的6次拉尼娜事件進行梳理發現,雖然并不是每一次拉尼娜事件都會對農作物的正常生長造成影響,但其自帶的冷冬標簽仍會造成市場對農作物減產、能源短缺的擔憂,從而引起大豆、小麥等農產品價格上漲,相關能源和工業品也會受到一定波及。
商務部研究院流通與消費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姜照表示,如果“三重”拉尼娜事件導致的階段性偏冷預期兌現,我國消費市場也將迎來趨勢性變化,比如羽絨服、電火鍋、電暖器等消費或將迎來一波小熱潮;網約車等共享出行方式會更受歡迎;雪景打卡觀賞、雪地戶外游玩等活動的熱度將會提高。在供給端,冷冬天氣或利好新能源、服裝家紡、化肥農藥等行業的生產企業。
針對今冬明春可能出現的氣象災害,氣象專家提醒,江南大部地區發生夏秋冬連旱的可能性較大,建議加強水資源調度管理,做好抗旱準備工作;湖南、貴州等省份可能發生階段性低溫雨雪冰凍天氣,建議防范其對交通出行、電力、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內蒙古東部和西部、東北北部、西北大部可能出現階段性強降溫、強降雪過程,建議做好雪災和低溫防御工作。(經濟日報記者 康瓊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