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2022》報告顯示,全球人口將于11月15日達到80億。圖/新華社
據新京報報道,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2022》報告顯示,全球人口將于11月15日達到80億,未來幾十年還將持續增長,但速度預計放緩,且存在巨大的地區差異。
對此,聯合國人口基金執行主任卡內姆表示,80億人口對人類來說是“重要里程碑”。
增加的人口和降低的增長率
人類經過數百萬年,到19世紀初,世界人口數量才達到10億。此后,世界人口十億級增長所需的時間持續縮短:20世紀20年代超過20億,1960年超過30億,2011年超過70億,11年后達到80億人,百年之間增長了3倍。
雖然十億級的增長時間有所縮短,但人口增長率卻在降低。
《世界人口展望2022》數據顯示,1950年,世界人口增長率為1.73%,在1962-1964年間,增長率超過2.1%,世界人口增長迎來高峰,增速達到峰值。此后,多個國家采取了避孕節育措施,世界人口增長率急劇下降,2021年僅0.82%。
1950年,全球生育率為5孩(即平均每個婦女一生生育5個孩子);20世紀70年代初降至4.5孩;2021年該指標又減少了一半,僅為2.3;預計到2050年將降至2.1的更替水平。因生育率持續下降,到21世紀中葉,世界人口年增長率可能降至0.5%左右。
目前,部分歐洲國家已經出現了人口負增長,中國也面臨人口出生率不高問題。同時,非洲尤其是撒哈拉以南地區以及部分南亞國家,人口增速依舊較快,人口增長率的地區差異巨大。
2021年,尼日爾的人口增長率高達3.7%,而馬紹爾群島卻為人口負增長,增長率為-3.3%。2050年,全球新增人口中超過一半將集中在剛果(金)、埃及、埃塞俄比亞、印度、尼日利亞、巴基斯坦、菲律賓和坦桑尼亞8個國家。
根據《世界人口展望2022》報告,印度或將于2023年取代中國,成為全球人口第一大國;2050年,其人口或達到17億。

現在人口增長要看人活到多大年紀
全球人口依舊增長但增速放緩的原因,其實是多方面的。
更替水平以上的生育率,必然帶來人口增長。另外,即便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但由于人口慣性的作用,人口規模在一段時間內還會繼續增長,就像踩剎車后汽車還會繼續向前滑行一段路程一樣。
嬰幼兒死亡率的降低,也直接增加人口總量;孕產婦死亡率的降低,則意味著存活到生育年齡的人數增加,能生育的人口規模加大,也會增加人口規模。
此外,人均預期壽命繼續延長。全球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已從1950年的46.5歲增長至2021年的71歲。2021年,摩納哥的人均預期壽命高達85.9歲。而到2050年,預計全球人均預期壽命會達到77.2歲。雖然出生人口的增速放緩,但人活得越來越久。過去的人口增長主要靠多生,現在人口增長也要看人活到多大年紀。
在上述現象的背后,是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鎮化的發展、人口遷移流動的加劇。比如,2007年,全球城鎮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2022年城鎮化率為57.05%;預計到2050年,全球68.36%的人口將生活在城市中。
但是,這些變化是把“雙刃劍”,在降低生育率、延長人均預期壽命之時,也在不斷改變人們的婚姻和生育行為。
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的推進,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非農就業機會的改善,使得人們尤其是女性工作與家庭責任之間的張力日益突出。再加上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公共服務的擴展等,人們會有意識地控制生育數量,年輕人的結婚意愿、生育意愿減弱,故出生率也隨之走低。
未來,人口負增長的國家將會越來越多,而這可能將是全球人口發展的總體態勢。

人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
人口問題是“國之大者”,它不僅事關全球人口的生活環境與健康問題,也事關國家的長治久安、民族的永續發展。人口越來越多,究竟是挑戰還是機遇,不可簡單地一概而論:人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
1960年,全球人口達到30億時,國際社會對“人口爆炸”十分焦慮;在“80億人口時代”,人們反而能更理性和客觀地看待,這也反映了人類社會對人口問題的認識超越了僅僅關注“數字”的階段。
人口規模及其增長速度,并非只是一個抽象的數字。它的背后是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家庭、個人等方面的系統話題。
當前,全球人口發展面臨比半個世紀前更為復雜的格局,既有很高的生育率,也有極低的生育率;既有很年輕的年齡結構,也有偏老的年齡結構;既有較低的城鎮化國家,也有高度的城鎮化國家。這些特點都前所未有,需要全球共同努力,積極應對、及時應對、科學應對、精準應對、綜合應對。
比如,降低生育水平。非洲和部分南亞國家的生育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都還較高,這不利于一個國家整體人口素質的提高、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國際社會和國家內部需要為育齡婦女提供更全面、更優質的生殖健康服務,滿足生育意愿較低之人的避孕節育要求。
又如,適度提高生育率、化解少子老齡化風險。2022年,65歲及以上人口占全球總人口的10%,預計到2050年將升至16%。因生育率和預期壽命差異,地區之間出現了史無前例的年齡結構差距: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的平均年齡僅為17.6歲,而歐洲則高達41.7歲。
很多國家面臨少子老齡化問題,老年撫養比例升高、照護需求的增加,都會對社會醫療和養老保障體系形成沖擊。
為此,既要尊重生育的傳統價值,構建新型婚育文化,也要包容生育的多樣化選擇,不斷優化家庭友好和生育支持政策。
之于我國而言,也應積極弘揚“甜蜜愛情、幸福婚姻、和諧家庭、美好生活”的新型婚育理念,致力將生育率提至更替水平,推動人口長期均衡發展以及與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
再如,提升全球人口的素質。全球人口素質參差不齊,人才規模和人才質量高低不一。未來國與國之間的競爭,依舊是人才的競爭,既要從內部挖掘人才,也應調整人才標準,還應從其他途徑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撰稿/楊菊華(中央民族大學人口與民族發展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