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關于有效減輕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促進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面健康發展情況的報告》(下稱《報告》)28日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
教育部部長懷進鵬當日受國務院委托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報告時表示,將進一步增強落實“雙減”決策的政治自覺和責任擔當,堅持“鞏固、深化、防風險”的思路,鞏固前期治理成果,充分發揮部門合力,健全長效監管機制,強化日常監督管理,堅決防止舊態重演;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綜合推進體系結構、考試評價、教師隊伍、優質均衡等系統改革,務求做到標本兼治。
學科類培訓隱形變異難題還需破解
懷進鵬介紹,經過各方不懈努力,校外培訓市場“虛火”大幅下降,野蠻生長現象得到有效遏制,校內減負提質受到普遍歡迎,全社會支持和認可“雙減”改革的良好氛圍逐步形成。
《報告》顯示,目前義務教育階段線下學科類培訓機構數量由原來的12.4萬個壓減至4932個,壓減率96%,線上學科類培訓機構由原來的263個壓減至34個,壓減率87.1%,絕大多數學生校外培訓時長較“雙減”前減少了50%以上。
同時,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長相應精力負擔有效減輕。學科類培訓收費在政府指導價標準出臺后平均下降4成以上;全國價格監測預警系統顯示,非學科類培訓價格總體平穩。
“與此同時,我們也清醒認識到,‘雙減’工作具有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存在許多問題和不足。”懷進鵬表示。
《報告》提到,學科類培訓隱形變異難題還需破解。有的機構以“高端家政”、“眾籌私教”、“住家教師”等名義違規開班,隱蔽性強,存在發現難、取證難、查處難的問題。有的機構表面關門閉店,實則轉移到居民樓、酒店、咖啡廳等隱秘地點違規開展培訓。還有機構提供線下“一對一”家教服務,或通過通訊軟件開展線上培訓。
在非學科類培訓監管方面,《報告》認為還存在短板。非學科類培訓種類繁多,行業屬性突出,涉及多個部門,法律法規尚不完善,機構底數尚未完全摸清,還存在監管盲區。部分地方部門協同不足,在資質審核、預收費監管等基礎性工作上進展緩慢,沒有形成治理合力。資本從學科類培訓撤離后,有的流向非學科類培訓領域,亟待加強引導和規范,防止過度逐利。
健全培訓機構“爆雷”、“冒煙”監測預警制度
《報告》提到,“雙減”下一步首要工作是鞏固成果,嚴防反彈。
具體舉措包括,保持聲勢不減、力度不減,加強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治理,完善黑白名單制度,嚴懲重罰違規行為,并向社會公開通報。強化非學科類培訓監管,指導各地壓實主管部門責任,抓緊制定設置標準,嚴格準入程序,完善日常監管體系。健全培訓機構“爆雷”、“冒煙”監測預警制度,建立風險臺賬,跟蹤督促指導,保持風險機構“動態清零”。加強轉型引導,依托行業協會搭建培訓機構轉型指導、人員就業幫扶等平臺,為企業紓困解難,確保改革穩妥推進。
“要健全非學科類培訓機構參與學校課后服務機制,使非學科類培訓成為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懷進鵬表示。
他也提到,深入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推進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常態化廣泛應用,以數字化賦能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
根據《報告》,未來還將深入推進破“五唯”,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要求,進一步提高中考、高考命題質量,加強試題的基礎性,突出關鍵能力考查,充分發揮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在中考、高考錄取中的作用;以發展素質教育為導向,落實基礎教育質量評價指南,引導全社會樹立科學教育觀念,營造良好教育生態。
懷進鵬透露,將著眼長遠,完善立法,出臺校外培訓行政處罰辦法和行政執法事項指導目錄,加快推動校外培訓監督管理立法,進一步發揮法治的引領、推動和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