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近日發布了《上市公司股份回購規則(征求意見稿)》,進一步放寬了對上市公司股份回購的限制條件,滬深交易所也相應的修訂了相關規則,這是2018年《公司法》及其配套法規規則大修回購制度以來的第三次規則變動。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學術顧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蘇梅表示,回購規則的修訂,進一步提升了回購、增持制度的包容性和實施便利性,也充分體現了監管層在制度設計層面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以及對資本市場長期穩定發展的信心和良好預期。
回購新規進一步提高便利性
回購新規以集中競價方式回購的窗口期由季報、業績預告和業績快報公告前10個交易日內縮短為5個交易日內,并相應調整回購股份競價減持的窗口期,以保持兩者一致。將董監高買賣股份的窗口期由年報、中報公告前30日內和季報、業績預告、業績快報公告前10日內分別縮短至相關公告披露前15日內和5日內。
此外,新規將上市公司為維護公司價值及股東權益所必需的回購觸發條件之一,由“連續20個交易日內收盤價跌幅累計達到30%”調整為“跌幅累計達到25%”。
中金公司(35.000, 0.06, 0.17%)發布研報稱,本次制度優化有助于提升上市公司及主要股東回購增持積極性、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助力資本市場更好服務實體經濟。
今年以來,A股上市公司的增持與回購頻現。根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10月15日,年內上市公司已實施回購金額達859.2億元,其中13家公司已回購金額超10億元。
數據顯示,榮盛石化(11.750, -0.10, -0.84%)、美的集團(46.480, -0.96, -2.02%)、恒力石化(16.380, -0.08, -0.49%)、順豐控股(51.130, 0.25, 0.49%)、比亞迪(275.520, 1.85, 0.68%)位居年內已回購金額前五名,分別為35.38億元、24.58億元、20億元、20億元和18.1億元。
高管增減持方面,根據同花順(79.400, -0.08, -0.10%)統計,截至10月15日,年內上市公司高管增持金額合計110.6億元,減持金額合計570億元,凈減持459.4億元。其中,共有15家公司被高管凈增持超億元。其中,明陽智能(28.220, -0.13, -0.46%)、康隆達(46.750, 0.11, 0.24%)、威勝信息(21.070, -0.53, -2.45%)、宏柏新材(18.170, 0.09, 0.50%)、新宏泰(18.740, -0.19, -1.00%)位居前五名,凈增持金額分別為14.66億元、7.09億元、4.28億元、4.03億元、2.82億元。
蘇梅指出,在市場波動較大的情況下,回購是穩定股價、提振投資者以及市場信心的最有效的舉措。回購的實施有利于穩定市場預期,是公司資金實力及董事會對公司經營發展信心的體現;對于二級市場交易,回購直接增加買盤,對股價表現形成良好支撐;若回購股份用于減少注冊資本,公司每股凈資產、每股收益等財務指標改善,間接提升投資價值;若回購股份用于股權激勵或員工持股計劃,有利于綁定公司核心員工,助力公司長遠發展。
多項政策待出 增強市場信心
在回購家數增多、董監高增持金額增加的同時,回購行為也越來越規范,將回購股份用于股權激勵或員工持股計劃的方案越來越多。
“忽悠式”回購明顯減少。2020年至今,上市公司每年因回購違規被處罰的家次占當年公告回購方案總數比例分別為4.9%、2.1%和1.9%,呈現穩步下降態勢。同時,上市公司回購股份用途中包括實施股權激勵或員工持股計劃的案例占到當年所公告《回購報告書》的比例分別為87.9%、87.9%和90%。將回購與公司其他資本運作相結合,已成為上市公司靈活運用資本市場工具的常見行為。
蘇梅表示,隨著注冊制的改革,市場生態進一步優化,上市公司對回購、股東及董監高增持等市場化工具靈活運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場結構正在從賣方市場向投融資平衡市場轉變。
上市公司回購股份和股東、董監高增持股份,是合理維護上市公司投資價值、增強市場信心的重要制度安排。
為了提振市場信心,監管部門還在醞釀便利外資投資A股的政策。記者了解到,證監會正在研究制定外資適用特定短線交易制度的兩項政策,即允許符合條件的境外公募基金參照境內公募基金按產品計算持有證券數量,豁免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適用特定短線交易制度。相關思路和措施已基本明確,正在履行相關程序,條件成熟時將依法公布實施。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表示,明確外資適用特定短線交易規則,是提升我國資本市場國際化的有關舉措,能夠便利外資投資A股,提升A股活躍度,推進相關制度與國際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