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王紅茹 | 北京報道
60年前的“嬰兒潮”,如今已演進成“退休潮”。公開數據顯示,60后群體,正以平均每年2000萬人的速度持續退休。
60后退休群體中,很大一部分是獨生子女的父母。由于缺少多子女供養,他們能依靠的主要是養老金。目前,我國已建立由三個支柱構成的養老保險體系,第一支柱是基本養老保險,第二支柱是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第三支柱包括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
根據人社部數據,截至2021年末,我國養老金第一支柱占比65.76%,第二支柱占比34.23%,第三支柱占比0.01%。
第一支柱占比過半,主要承擔著養老重任,面對潮涌而至的“退休”大軍,如何發展第二支柱、第三支柱,讓60后群體過上“老有所依、老有所養”的生活?對于低齡老年人,如何促進“老有所為”讓他們收獲更多養老金?這是全社會共同面對的問題。
市民在上海銀行排隊領取養老金第一支柱養老金占比過半,承擔著養老重任
“我們單位600多人,今年有40人退休,領導層今年就有2人退休。這幾年平均每年退休40到50人。”
在北京某事業單位工作的張欣然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如是說道,此時,距離她“正式退休”還有半年時間。眼看單位這幾年退休人員猛增,她至今還在猶豫是否退休:“我是副高職稱,按政策規定可以延遲到60歲退休。但是現在看單位那么多人都選擇‘到點退休’,我還沒最后下決心。”
近年來,我國將迎史上最大“退休潮”被反復提及。
之所以我國將形成退休高潮期,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工經所研究員張世賢看來,是因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形成的第一個人口高峰期,是在1962年至1972年這10年,相對應地,在60年以后就出現了退休的高潮期。
隨著退休人員數量增多,他們的退休金夠不夠花成為眾所關注的問題。
目前我國已形成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主要針對城鎮退休人員。截至2022年,我國城鎮退休人員養老金已經實現“18連漲”。根據人社部、財政部5月26日發布的《關于2022年調整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通知》,2022年養老金漲幅是4%。
4%的增幅雖然是18年來的最低水平,但是在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楊立雄看來,在疫情反復、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今年城鎮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仍然上調4%,已經非常不易。
“很多行業的收入在下降,為了保障養老金長遠發放,今年上調4%也是居安思危的需要。”楊立雄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
根據人社部發布的數據,2021年全國企業退休人員月人均養老金為2987元。
從2012年到2022年6月底,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從7.9億人增加到10.4億人,10年間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增加2.5億人。如此大的參保人數確保養老金的收支平衡是關鍵。
8月25日,人社部養老保險司負責人亓濤表示,2021年企業職工基本養老基金收入4.4萬億元,支出4.1萬億元,當期收支總體平衡,略有結余;今年以來基金仍保持平穩運行態勢,上半年還調撥資金1240億元,用于困難省份的養老金發放。中央劃轉1.68萬億元國有資本充實全國社保基金后,社保基金還有超過2.6萬億元的戰略儲備。
“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沒問題。”這是人社部給出的定心丸。但是平均不足3000元的退休金,能否維持退休后的生活水平不下降?
“基本養老金是保退休人員的基本生活,如果需要更高的生活水準或者更高的保障水平,需要第二支柱、第三支柱,比如企業年金、職業年金、購買商業保險,以及自己購買一些理財產品等,這樣退休以后才能過上比較美好的生活。”楊立雄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三大支柱中,第一支柱是基礎保障,第二、第三支柱則是用于進一步提升生活品質。
目前我國的養老重任主要由第一支柱承擔。據人社部、全國社保基金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末,我國養老金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10.3億人,規模為6.8萬億元,占比65.76%。第二支柱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參保人數7200萬人,年金總規模為3.54萬億元,占比34.23%。第三支柱商業養老保險規模為4億元,占比0.01%。
在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三大支柱的占比結構比較容易出現第一支柱獨木難支的局面。
第二支柱企業年金參與度低,職業年金發展勢頭猛
近年來,我國積極推動第二支柱的發展,以緩解基本養老金的壓力。
2016年退休的李志,此前在一家大型央企工作,每個月單位都會為其繳納“企業年金”。退休6年來,他每個月基本養老金7000元,加上企業年金每月給他補充養老金1000元,算下來,他退休每月實際收入8000元。
“我們單位企業年金大概在2010年左右啟動,由于起步晚,個人得到的不多。那些起步早的央企,返還就高一些,我一個親戚退休后大概每月能返3000多元。這3000多元是否包括其他補貼不清楚,但他們的企業年金比我們高不少。”李志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盡管單位每月只返還給他1000元,但對他的退休金是一個補充,不會讓他退休后的生活水平驟降。
不過,像李志一樣的人仍是少數。楊立雄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作為“第二支柱”,近年企業年金有一定發展,但覆蓋人群仍然有限,在國企中也僅有一部分有,民企基本上沒有。
企業年金又稱企業退休金,是指在政府強制實施的公共養老金或國家養老金制度之外,企業在國家政策的指導下,根據自身經濟實力和經濟狀況自愿建立的,為本企業職工提供一定程度退休收入保障的補充性養老金制度。
我國企業年金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1991年,國務院頒布《關于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提出企業可根據自身經濟能力建立企業補充養老保險。
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6月7日發布的《2021年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以下簡稱《公報》)顯示,2021年年末,全國有11.75萬戶企業建立企業年金,參加職工2875萬人;2021年年末,企業年金投資運營規模2.61萬億元,當年投資收益額1242億元。
從就業人數來看,截至 2021 年底,城鎮就業人數為 46773 萬人,我國企業年金參與率僅為 6%。
“企業年金發展速度不快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企業本身稅負比較重,企業所繳納的社會保險加起來相當于工資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再去繳納額外的企業年金,很多企業都沒有這個能力。而且我國中小微企業占到90%以上,這也是導致企業年金普及率不高的原因之一。”楊立雄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分析。
職業年金是指機關事業單位及其工作人員在參加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的基礎上,建立的補充養老制度。職業年金覆蓋人員范圍包含按照公務員法管理的單位、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機關(單位)、事業單位及其編制內的工作人員。
我國從2014年10月1日開始,在機關事業單位建立實行職業年金制度。職業年金是強制性質交納,即應繳盡繳必繳,所以,只要是在2014年10月份之后退休的機關事業單位人員,都有職業年金發放。
相比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建立得比較晚,但是發展勢頭較快。《公報》顯示,我國職業年金市場化投資運營工作穩步推進,2021年年末,職業年金基金投資運營規模1.79萬億元,當年投資收益額932億元。
“職業年金執行得比較好,主要是因為職業年金是強制性質繳納,錢是從財政出的。”楊立雄一語道破。
第三支柱兼具風險保障及投資屬性,只會有少數有錢人參與?
第三支柱養老金近幾年加速推進。
2020年 “十四五”規劃曾明確要“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提高企業年金覆蓋率,規范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2021年和2022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又接連提出要規范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
所謂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就是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今年4月,國家正式出臺《關于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參加人每年繳納個人養老金的上限為12000元。國家制定稅收優惠政策,鼓勵符合條件的人員參加個人養老金制度并依規領取個人養老金。2022年7月初,成都已成為四川省個人養老金先行城市。
隨著第三支柱養老金加速推進,市場密切關注其發展動向。7月23日,天風證券刊發研究報告《個人養老金:需求、渠道與產品展望》(以下簡稱《報告》)指出,第三支柱壯大或具備必然性。理由是,從國內實際來看,第一支柱可實現的替代率(指養老金替代率,是勞動者退休時的養老金領取水平與退休前工資收入水平之間的比例)有限,第二支柱受眾面臨瓶頸,因此第三支柱的發展或成為必然。
《報告》認為,稅優政策實質在于通過財政激勵的杠桿,撬動居民儲蓄及當期消費轉化為長期養老儲備,政策力度是個人養老金體系發展的主要驅動。但由于我國稅制差異,個稅優惠操作空間有限,預計短期內快速上量存在掣肘,需待后續更多配套政策催化。
張世賢對第三支柱養老金表示贊賞,他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第一、二支柱與單位掛鉤,第三支柱的推出,是養老金和資本市場深入結合的一種創新‘補充’,能夠讓普通人有更多選擇。”
《意見》指出,個人養老金“參加人可以用繳納的個人養老金在符合規定的金融機構或者其依法合規委托的銷售渠道購買金融產品”。
但楊立雄對此并不樂觀。
他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分析,“個人養老金兼具風險保障及投資屬性,根據國人的消費和儲蓄觀念,寧愿把錢存在銀行吃一點利息,也不愿意去投資個人養老金,哪怕銀行的利息再低,也圖個心安。個人養老金有可能只是少數有錢人的投資理念。”
延遲退休將給“老有所為”創造更多發展空間?
養老保險問題說到底是社會問題,對于那些有能力的高知退休人士,更多人選擇“老有所為”來解決退休后養老金與退休前收入形成的落差。
張世賢從中國社會科學院退休至今已5年,退休后他也沒閑著,“我是先退休后退職,現在也在做一些事情,在清華大學等高校講講課,帶一帶研究生。除了給家里帶孩子的這一部分老人之外,我身邊退休的不少學者,都在為社會作貢獻,來實現自己的剩余價值。”
中國的高知群體退休后“不休”,無論對用人單位還是對個人,都是一件有利的事情。“對用人單位來說,不用再承擔五險一金的社會成本,機構也愿意聘這些人;對個人而言,因為身體狀況還不錯,還能夠實現價值,這是兩全其美的事情。”張世賢說。
記者采訪了解到,目前,越來越多的低齡老年人有強烈的再就業訴求,希望能夠“老有所為”。而實現低齡老年人的人力資源再開發,不僅有助于緩解勞動力短缺的壓力、豐富勞動力資源、釋放新的人口紅利,而且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大有益處。
國家在政策上也支持“老有所為”。2021年11月24日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要求把“老有所為”同“老有所養”結合起來,完善就業、志愿服務、社區治理等政策措施,充分發揮低齡老年人作用。
“老有所為不僅僅是一種謀生手段,也是一種生活方式。理論上說,60歲還屬于勞動年齡人口。面對即將到來的中度老齡化、重度老齡化,延遲退休或漸進式延遲退休應盡早出臺。”張世賢說。
目前我國的退休制度,男女退休的年齡不一樣。男性年滿60歲,女干部年滿55歲、女工人年滿50歲可退休。
而大多數國家的法定退休年齡是65歲,比如,荷蘭到2024年,法定退休年齡將提高到67歲;意大利在工作35年后可享受全額養老金,女性60歲退休,男性65歲退休;丹麥法定退休年齡將從65歲提高到69歲,這也是目前工作時間最長的。瑞士目前法定退休年齡為女性64歲,男性65歲,最多可提前或延遲5年退休;捷克法定退休年齡將逐步調整為65歲等。
截至2021年底,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67億。據測算,“十四五”時期,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總量將突破3億,占比將超過20%,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2035年左右,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占比將超過30%,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
為應對老齡化,2022年2月21日,國務院印發《“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共39條,涉及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公辦養老機構數量、“子女網上下單、老人體驗服務”的生活服務新業態、規劃布局10個左右高水平的銀發經濟產業園區等多方面內容。
關于“進一步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規劃》指出,盡快實現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
“十四五”規劃也明確,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
這意味著,延遲退休已經離我們越來越近,延遲退休也將給“老有所為”創造更多發展空間。
(應采訪對象要求,文中李志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