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9月30日消息(總臺記者韓雪瑩 季熠非)日前,東北地區首個核能供熱示范項目——遼寧紅沿河核電站周邊紅沿河鎮核能供暖建設全面鋪開,各項工作準備就緒,項目建設駛上“快車道”。按照計劃,今年冬天,紅沿河鎮居民就能率先用上核能供暖。作為一種清潔、綠色的供熱形式,核能供暖的原理是什么?它為何更安全穩定?能否更大范圍復制推廣?
位于遼寧大連瓦房店市的紅沿河核電站是東北地區首座核電站。今年6月下旬,紅沿河核電站一期和二期工程共6臺機組全面投產,成為國內在運裝機容量最大的核電站。據測算,紅沿河核電站在滿發條件下,年度發電量可達480億千瓦時,約占遼寧省全社會用電量的20%,能夠有效緩解東北地區階段性電力短缺、穩定區域電力供應。
在安全穩定提供清潔電力的同時,紅沿河核電站也在不斷拓寬核能應用的邊界。2021年6月,紅沿河鎮核能供暖示范項目完成可行性研究并通過專家評審;今年3月,紅沿河核電公司與國家電投東北電力有限公司簽署《核能供暖示范項目建設運維合作協議》,東北首個核能供暖項目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
遼寧紅沿河核電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副經理董得良介紹:“我們目前只做了一個核能供暖的示范項目,也就是覆蓋在核電站周邊10公里外的紅沿河鎮,傳輸路徑大概10公里,供暖用戶面積24萬余平。從今年6月28日開工,到目前為止項目完成了95%左右,計劃11月5日前能夠達到供暖條件。”
東北地區的首個核能供暖示范項目為何目前僅試點核電站周邊的紅沿河鎮,而未考慮距離稍遠的瓦房店市、大連市?紅沿河核電站此次拓寬核能應用邊界的嘗試,又是基于怎樣的原理?
董得良解釋:“它的原理實際上就是在反應堆反應以后,加熱二回路的水;二回路的水加熱以后,正常情況下會推動汽輪機做功進行發電。我們運用的是二回路的蒸汽,在中壓鋼部位抽出蒸汽減少發電,然后把蒸汽在傳輸中和三回路進行熱交換,那么三回路就是供暖的水,就可以進行供暖。熱能傳輸的過程當中,損失的就是熱能,我們這里因為距離城市群太遠,這種情況下熱能損失量比較大。遠距離傳輸,目前從技術來講可以實現,但能耗損失方面的技術還需要在各方面進一步提升。”
董得良告訴記者,核燃料成本長期較為穩定,核能供暖從經濟成本來講會有一定優勢。不過,核能供暖更重要的意義在于環保效益。
董得良說:“它是絕對的清潔能源,沒有二氧化碳的排放。像我們這個項目,按照先期供暖面積計算,每年將節省耗煤量約1.2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4萬噸、煙塵209余噸、二氧化硫60余噸、氮氧化物85余噸。從環境效益角度講,貢獻還是比較大的。”
實際上,在紅沿河鎮核能供暖示范項目之前,北有山東海陽、南有浙江海鹽,國內兩大核電基地所在地已進入核能供暖時代。據了解,由核能來供暖其實并非一項新技術,在世界范圍內有著廣泛、成熟的應用,目前,全世界400余臺在運核反應堆中有超過1/10的機組已實現熱電聯供,且已累計安全運行約1000堆/年。
如果說,紅沿河鎮核能供暖示范項目是將核電站產生的部分熱量傳遞給熱力公司、再經過供暖管網送至終端用戶的過程,我們把它比作“核能發電的副產品”,那么除了這一技術原理外,核能還可以通過哪些路徑實現供暖?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華北電力大學新型能源系統與碳中和研究院院長王志軒介紹,利用核電站余熱向熱網供暖之外,通過現有的核電廠直接發電來進行供暖、以及在城市中或近郊建低參數的小型低溫核供暖反應堆,都是可行之選,也有廣泛應用的可能,只是這些不同的方案在各地進行復制推廣時,要特別注重綜合考量。
王志軒說:“以前我們的核電主要就是純發電,沒有考慮供暖。核能供暖屬于‘核電熱電聯供’,不管怎么做,都要因地制宜。第一方面,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核能供暖,如果想要實現核能供暖,首先要對原有的核電機組、核電的運行方式進行改造,因為它們最初設計時主要用于純發電,現在要增加供暖的功能,它的熱力平衡等各方面都要重新設計;至于專門用于城市供暖的小型反應堆,可能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要根據城市或者供熱源的需要去設計反應堆和供暖系統。第二方面,就是要考慮需要供暖的地方和核電站之間的距離,因為還有一個供暖管線的問題,所以最終到底在經濟賬上劃不劃算,必須要針對一個具體的項目去具體計算,做技術經濟分析。”
遼寧紅沿河核電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副經理董得良告訴記者,他們核電站的宿舍用的都是核能供暖,他以紅沿河鎮核能供暖示范項目為例解釋,核電站與供暖用戶之間設置了多道回路進行隔離,只存在熱量的交換,不涉及介質的摻混。王志軒也以在城市中或近郊建低參數的小型低溫核供暖反應堆為例進一步解釋,核能供暖的安全性很有保障。
王志軒說:“核能供暖,并不是說每一個老百姓家里都搞一個核反應堆,它實際上是在一座大型城市或者中等城市,整個熱源用一個小的核能反應堆、然后集中供給,它需要通過管道通到千家萬戶,這樣的技術是成熟的。”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則認為,更大范圍復制推廣核能供暖的另一個有利前提,是核能本身的安全、穩定、可持續。
林伯強說:“長期來看,我們自己的供暖還沒有走出一條比較干凈、安全的路。我認為核能就是很干凈、安全的路,它具備這些特征以后,對于供暖來說是非常有好處的。核電是一種非常穩定的電源,一年中的有效的時間是8000多小時,核電能夠發到7000多小時,而光伏只能發1000多小時、風電只能發2000多小時,也就是說一座核電站放在那兒,就相當于幾乎整天在工作,這種穩定性使我們能夠在供暖方面很好地做規劃。而且進一步說,供暖需要的能耗對于核電站來說并不大,而且核能供暖很符合低碳發展和安全供應的一些基本條件。”
紅沿河核能供熱示范項目計劃10月25日竣工,確保在11月1日熱態運行,11月5日達到正式供暖標準。國家電投東北公司大連大發能源分公司副總經理李民告訴記者,紅沿河鎮核能供暖示范項目未來還將結合當地實際開展進一步技術攻關,助力節能減排和民生保障。
李民說:“目前正在開展的示范項目今年采暖期投入使用以后,我們會得到一些相關數據和經驗,然后會啟動后續項目的科研工作。原計劃在今年年底至2023年啟動向瓦房店和大連供暖項目的整體科研工作,設想在2023至2024年,在完成科研和設計的基礎上啟動項目建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