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報道記者 倪浩】根據中美在8月底就中概股審計達成的協議,中國證監會將安排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及其會計師事務所將其審計底稿和其他數據從內地轉移到香港,在9月中旬接受美方檢查。美國2020年年底出臺的《外國公司問責法》規定,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如果連續三年未能提交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所要求的報告,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有權將其從美國的交易所摘牌。迄今為止已有超過160家中國公司被SEC認定未遵守美國的審計規則,其中包括中國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京東和拼多多。美國證監會網站顯示,9月14日,又一家中概股公司被列入“預摘牌”名單。此次中美在審計監管的合作被認為是在美上市的中概股迎來的重要轉機。
示意圖
互聯網巨頭首批審計
根據美國《華爾街日報》16日的報道,SEC主席加里·根斯勒披露,美國PCAOB的工作人員預計將于9月19日開始檢查在美上市中概股的審計底稿。根斯勒在參議院銀行委員會聽證會上稱,整個過程需要8到10周,或在2022年12月初得出檢查結果。他還表示,中方監管機構表示會遵守協議規定。
香港《南華早報》在15日的報道中表示,來自PCAOB的工作人員很快就會到達。消息人士還透露,在這些工作人員啟動審計檢查工作之前,需要按香港的規定進行為期3天的酒店檢疫以及隨后的4天居家醫學監測。截至《環球時報》18日發稿時,尚無消息顯示PCAOB的工作人員已抵達香港。
《南華早報》在15日的報道透露說,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中的兩家:普華永道和畢馬威已接到通知,PCAOB已經選擇他們對其幾個審計客戶(中概股公司)進行檢查。且這兩家公司已經準備好了要提供的紙質和電子版的審計材料。消息人士還透露說,所有的審計記錄都已按PCAOB的標準進行了存檔,審計師也已經準備好應PCAOB的要求接受面談。另外兩家全球四大會師計師事務所德勤和安永尚未收到PCAOB的通知,但預計很快也會收到邀請。
據此前的外媒報道,美國監管機構已選定阿里巴巴、網易、百度、京東以及百勝中國等作為首批接受審計底稿檢查的中概股公司。
8月26日晚間,中國證監會、財政部正式宣布與PCAOB簽署審計監管合作協議,并明確將于近期啟動相關合作。美國證監會當天發布的聲明顯示,PCAOB工作人員將于9月中旬在香港開展工作。
根據PCAOB的數據,上述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為168家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大陸公司中的130多家提供審計服務,占總數的78%以上。截至6月,總共約有168家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接受了15家在PCAOB注冊的香港和內地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這些公司的總市值達到1.5萬億美元,如果這些公司連續三年不允許PCAOB審查其審計記錄,那么根據《外國公司問責法》,它們將被美國交易所除名。
中概股退市機率下降
中國證監會8月26日晚間在發布的消息中指出,下一步中美雙方將根據合作協議對相關會計師事務所合作開展日常檢查與調查活動,并對合作效果作出客觀評估。如果后續合作可以滿足各自的監管需求,則有望解決中概股審計監管問題,從而避免自美被動退市。
在中美達成協議后,高盛認為,中概股被迫自美退市的機率由3月的95%降至50%,若退市風險完全消除,或會帶動中概股的市盈率提高11%。《華爾街日報》認為,在中美兩國監管機構長達10年的對峙之后達成的這項協議,為避免約200家中國公司在2024年初從美國證交所被迫退市開辟了一條道路。
《南華早報》報道稱,總部設在紐約的麥楷亞洲會計師事務所聯合主席德魯·伯恩斯坦表示,如果在香港進行的第一輪審計檢查順利進行,應該會鼓勵更多的中國公司在美國尋求上市。他說:“我相信我們將在2023年看到大量積壓的中國公司進入市場。”
中概股是中美共同利益
人大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少鵬18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目前透露的消息來看,PCAOB顯然已為即將展開的檢查工作做好了準備,而中方也會按照雙方上個月達成的協議,在對等互利的原則下予以支持和配合。
董少鵬認為,PCAOB可能會組織一些富有經驗的工作人員,或者重點檢查一些公司,或者對一些中概股進行抽查。中美在中概股赴美上市存在著共同的利益,希望PCAOB檢查工作遵守雙方達成的協議,遵守中方的法律規定。不過董少鵬也認為,美方的對峙情緒比較嚴重,希望美國PCAOB的檢查工作要秉持合作的原則,遵守雙方的法律,以保護投資者為出發點,為市場的公平公正服務,而不要摻雜任何人為政治因素。
由于一段時間以來美國在資本市場上不斷向中國企業施壓,不少中概股已實現或正在尋求在香港二次上市或雙重主要上市,以逐步擺脫對美國資本市場的依賴。一些大型國有企業因為交易量小選擇自美退市。8月12日晚間,中國人壽、中國石化、中國石油、中國鋁業、上海石化集體發布公告,擬將美國存托股份從紐交所退市。而在此之前,中國的三大運營商都已經從美國退市。市場認為,中概股回流同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香港已成趨勢,而一些國有大型企業從美摘牌,也可以規避可能存在的數據安全風險。
市場機構的數據顯示,截至8月,美國今年IPO渠道總募資金額只有51億美元,遠低于過去20多年約330億美元的同期平均水平。2021年上半年,共有37家中概股在美股IPO,而2022年同期只有3家。
延伸閱讀:
中美達成近期最重要協議 中概股退市風險是否解除?
26日,中國證監會、財政部與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簽署審計監管合作協議,將于近期啟動相關合作。這一消息放出后,當天交易的美國華爾街股票市場上,此前承壓的中概股紛紛上漲,回歸市場價值,顯示美國投資者看好中概股留在華爾街。持續近2年的中概股退市風波是否將暫告一段落?
中方發布的新聞通稿指出,合作協議依據兩國法律法規,尊重國際通行做法,按照對等互利原則,就雙方對相關會計師事務所合作開展監管檢查和調查活動作出了明確約定,形成了符合雙方法規和監管要求的合作框架。合作協議的簽署,是中美雙方監管機構在解決審計監管合作這一共同關切問題上邁出的重要一步,為下一階段雙方積極、專業、務實推進合作奠定了基礎。
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表示,這項重大的協議是其與中國監管機構達成的最詳盡、最具規范性的協議。美國證交會主席加里·根斯勒發表聲明表示,美國是全球規模最大、最深厚、流動性最強的金融市場,因此實施有效監管十分重要。根斯勒表示,中美這次的對話頗有建設性且富有成效,雙方致力于解決問題,最終達成雙方都贊成的方案。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問題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楊水清對深圳衛視直新聞表示,中美達成證券跨境監管審查具有重要意義。全球是一個流動的市場,中國目前有280多家企業赴美上市,在合作協議簽署之后,這些企業將松了一口氣,對于中美關系而言意義就更大。因為中美關系目前處在非常關鍵的節點,輿論以前經常說中美經貿關系是中美關系的壓艙石,但是這個壓艙石是否能壓得住出現了很大的質疑。在這種懷疑聲中在金融領域在審計領域能達成這么一個協議,實際上又為壓艙石增添了籌碼。
資料圖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的消息,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審計底稿及其他資料將被轉移至香港,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的人員最快將于今年9月抵達香港展開相關工作。審查工作一般需要三個月,這意味著12月份就將出結果。
楊水清認為,香港作為全球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它在跨境審計方面也是發展得非常好的,美方一直也認可其公平、公正、透明。另一方面,香港是中國領土,因而成為中美都可以接受的一個合作地點。對于香港而言,這是一個重大發展機遇,充當了中美證券審計監管合作的“超級聯系人”。香港的會計師事務所將得到更多的機遇,獲得更大的發展。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將進一步鞏固。
消息披露后中概股集體拉升。美國金瑞基金首席投資官布倫丹·埃亨(Brendan Ahern)認為,華爾街對中美達成協議表示歡迎,這有助于降低地緣政治對金融的影響,他認為中概股將回歸其應有的市場價值。作為長期買入中國概念資產的組合投資經理,他表示在《外國公司問責法》實施后,一直非常擔心媒體曝出與這部法案相關的任何新聞,因為每條新聞都意味著他所持有資產縮水。美方的法案也令中概股在過去一年多中市值受打壓,這是不正常的。現在中美達成審計協議,中概股普漲,顯示華爾街投資人將推動中概股回歸應有的市值。
資料圖
2020年底,特朗普簽署《外國公司問責法案》,主要針對在美國證券市場交易的中國企業。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是這項法案的執行部門。今年3月,美方首次動用這一法案將5家中國企業列入預摘牌清單。截至目前,這一清單上已經有包括阿里巴巴在內的159家中國企業,其中153家已經被轉入確認摘牌清單。在美方的不友好政策下,中概股開始各找出路。7月26日,阿里巴巴公告,公司董事會已授權公司管理層申請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改變上市地位為主要上市。在香港聯交所完成審核程序后,阿里巴巴將在香港聯交所主板及紐約證券交易所兩地雙重主要上市。
布倫丹·埃亨認為,實際上,隨著中國金融業的發展,中國資本市場對中概股的吸引力越來越大。港股通也架起了中國內地資本與香港股票市場的橋梁。埃亨注意到了中美兩國金融市場存在競爭關系。與紐約相比,香港具有貼近中國內地市場的天然優勢,而中國內地的投資人顯然比華爾街更清楚中國公司的價值。埃亨不希望中概股因此從華爾街退市,他認為,最好的狀況就是中資企業同時在紐約和香港上市,相當于一雞兩吃。
美方監管機構顯然也注意到這種微妙的關系。在8月12日,中國人壽等5家市值龐大的中國央企同時宣布擬將美國存托股份從紐約證券交易所退市。就在兩周之后,中美監管部門就中概股的跨境審計問題達成合作協議。
中國證監會表示,如果后續合作可以滿足各自監管需求,則有望解決中概股審計監管問題,從而避免自美被動退市。期待與美方監管部門以專業務實的態度積極推進合作,共同努力實現積極的成果。
美國金瑞基金首席投資官布倫丹·埃亨(Brendan Ahern)也認為,如果中美政府層面的合作順利,他對大部分中概股通過中美審查合作相當有信心。他指出,赴美上市的中概股絕大多數都是大型或者中型以上規模企業,它們已經接受了美國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中國分支機構的審計,因此審計質量是不需要擔心的。這些來自美國頂級會計師事務所執行與美國國內一致的審計標準,在涉及個人隱私及敏感信息的審計障礙被這次的協議消除后,中概股順利通過美方的審計監督是順理成章的事。
資料圖
2020年的數據顯示,當時中國在美股市場交易的中資企業市值規模為6萬億美元左右,占美股總市值的約9%。此外,有30余家中國境內會計師事務所在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注冊,為中國在美上市企業提供審計服務。
會計師事務所是保護投資人利益的“守門員”。對負責上市企業審計的事務所進行有效監管,是確保金融市場秩序良好的重要措施。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目前與世界上5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監管機構建立相關合作機制。近十多年來,中美雙方保持溝通磋商,嘗試過多種合作方式,積累了一些經驗,但未能從根本上形成雙方接受、可持續的合作安排。業內人士指出,近年來,一些赴美上市企業利用中美之間的監管灰色地帶鉆空子,制造資本亂象,損害了中國企業的信譽,也對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不利。因此,中美監管機構加強合作、消除審計灰色地帶意義重大,對兩國的企業有利,對全球金融市場秩序穩定有利,也對中美兩國關系有利。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問題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楊水清對深圳衛視直新聞表示,美國會計監管委員會成立的動力就是來自于美國的安然事件的丑聞。對上市公司的一些具體經營狀況進行審查是為了保護全球投資者的利益。她指出,對于全球的資本市場,對審計的審查也不應該是美國單方面的,而應該是全球的、聯合的,雙向的、多邊的都可以。
此次與美方監管機構的合作協議體現三方面重要內容。一是確立對等原則。即強調要符合兩國的法律法規,以及互相提供監管協助。二是明確合作范圍。即對相關會計師事務所的檢查和調查。其中,中方提供協助的范圍也涉及部分為中概股提供審計服務、且審計底稿存放在內地的香港事務所。第三是明確了合作方式。協議規定,美方須查看的審計工作底稿等文件將通過中方監管機構協助調取并提供。
跨境審計涉及高度敏感的國家和企業秘密信息可能性及公民個人隱私保護等問題。中國證監會明確,審計工作底稿的主要功能是記載審計師是否依照審計準則盡職盡責地驗證企業收入支出等財務信息準確性,因此一般并不包括國家秘密、個人隱私或企業底層數據等敏感信息。
對于其中可能含有的敏感信息的保護問題,中國證監會表示,企業無論在何地上市,都有義務遵守本國信息安全法律法規。近年來,信息安全相關法律法規陸續施行,相關市場主體的信息安全責任更加明確。中美審計合作還針對個人信息等特定數據設置了專門的處理程序,操作上更加有章可循。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問題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楊水清對深圳衛視直新聞表示,審計合作有兩種,一種是雙方互信高的情況下,我審計,你認可。而當雙方的互信沒有那么大的時候,可以共同審查,也就是中美現在這種模式。美方想獲取中概股審計底稿的時候,中國的監管部門要參與協助,這可以避免美國相關監管機構無限制要企業提供各類的數據。這時候中國的監管機構就會在其中起作用,就是哪些你可以審,哪些你不可以審,其實也是更好地去維護企業的利益。
深圳衛視直新聞注意到,中國政府非常重視中國企業全球資源配置,積極支持企業用好國際資本市場。2021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完善企業境外上市監管制度。今年4月,中國證監會發布關于就《關于加強境內企業境外發行證券和上市相關保密和檔案管理工作的規定》公開征求意見的通知。新規進一步落實了上市公司信息安全的主體責任,釋放出支持企業境外融資的信號。
輿論普遍認為,此次中美簽署審計監管合作協議是雙贏之舉。但值得注意的是,中概股中有不少IT和高科技的明星股,還有不少是國企股,涉及美國政府以“小院高墻”給中國發展制造障礙的領域。美方政證券監管機構將如何對待這些中概股,成為后續觀察的重點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