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行業相關新職業的興起,將為社會提供數百萬新增就業崗位。(高赫 攝)
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最新發布的數據,我國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超過1.9億,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約4000萬。失能老年人對生活照料、醫療護理等需求旺盛,但養老服務基礎仍比較薄弱,照護服務等供需矛盾較為突出。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我國數實融合步伐加快,傳統養老產業正加速轉型升級,進一步擴大養老服務供給,促進養老服務消費。與此同時,“老人陪診員”“老年人能力評估師”等新就業形態不斷涌現,在滿足養老服務新需求的同時,也成為我國就業市場的重要增量。產業帶動就業、就業促進產業的良性循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養老服務新需求旺盛
清晨,在北京市東城區一家社區養老服務驛站里,劉蕊開始了一天的陪診工作。1999年出生的劉蕊,雖然是這里最年輕的“老人陪診員”,但陪診經驗卻很豐富。大學畢業僅一年,已經為幾十位老人提供過長期陪診服務。
陪診員,即幫助病人掛號、取號、就診、預約檢查、與醫護溝通、取檢查結果的職業,客戶以老年人群體為主,被官方定義為“社群健康助理員”。2020年,該職業被人社部正式寫入職業分類。
劉蕊大學期間就來到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實習,從事老人陪診工作。在她看來,如今老人陪診的需求越來越多了。“很多老人需要長期陪伴就醫。”
在北京從事市場工作的劉女士是劉蕊的客戶之一。“父母年紀大了,頭疼發燒很常見,我們子女工作節奏快,經常加班,所以就想到在網上找‘老人陪診員’,代我們陪老人去醫院。”
零售平臺美團數據顯示,2022年一季度,“老人陪診”等關鍵詞搜索量同比增長達424%,訂單量同比增長95%。
據劉蕊介紹,陪老人就診并不簡單。“需要提前做風險評估,專業醫護人員會對老人的身體狀況進行檢查,判斷是否適合帶去醫院、是否需要家屬陪同,再根據實際情況安排陪診人員數量、輔助用具、出行方式等。”
憑借負責任的態度和技能培訓的打磨,劉蕊的專業操作得到了老人們的認可和家屬們的積極反饋,讓她有了一直干下去的信心。
養老產業“數字化”加速
近年來,我國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5歲以上人口占比達13.5%。
發達地區的人口老齡化問題尤為突出。北京市老齡辦、北京市老齡協會日前發布的《北京市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21)》顯示,2021年,北京市60歲及以上常住人口占比首次突破20%,65歲及以上常住人口占比首次突破14%。“北京人口老齡化程度日益加深,已經進入中度人口老齡化社會。”北京市衛生健康委黨委委員、市老齡辦常務副主任王小娥表示。
在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背景下,如何滿足急速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對此,多地多部門持續探索運用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創造養老服務的新業態、新模式。
今年2月,國務院印發《“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提出培育老年人生活服務新業態,推動“互聯網+養老服務”發展,推動互聯網平臺企業精準對接為老服務需求,支持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平臺化展示,提供“菜單式”就近便捷為老服務,鼓勵“子女網上下單、老人體驗服務”,還提出支持社區助浴點、流動助浴車、入戶助浴等多種業態發展,培育一批專業化、連鎖化助浴機構。
與此同時,一些數字經濟企業通過提升實體商戶的智能化水平,幫助挖掘和捕捉養老服務新需求,加快養老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以美團為例,其通過推動“互聯網+養老服務”發展,幫助從事養老產業的企業及實體商戶進行平臺化展示,精準對接為老服務需求,創新服務模式。目前,老人助浴、老人陪診等新就業形態加快興起。美團數據顯示,2021年,“老人助浴”“老人洗澡”等關鍵詞搜索量同比增長8倍,訂單量同比增長15倍。
養老新職業帶動新就業
新需求引導新供給,新供給創造新市場,新業態持續帶動新就業。
在專家看來,養老服務新需求催生的“老人助浴師”“老人陪診員”等新職業,正在成為就業市場的重要增量。中國勞動學會會長、人社部原黨組副書記、副部長楊志明認為,“老年人能力評估師”“健康照護師”“老人陪診員”等養老服務新職業的市場需求正在釋放。伴隨著養老產業的發展,這類新就業工種,將為社會提供數百萬新增就業崗位。
1996年出生的陜西男孩張亮,是老年人能力評估師的新生力量。這一職業在2020年被人社部確定為新職業之前,張亮所在的公司就開始對老年人進行能力評估,包括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走失風險、壓瘡風險、精神狀態等。“老年人能力評估師被納入新職業范疇,說明我們的工作得到了認可。”張亮說,這是一件有意思也有很大價值的工作。
“這些崗位成為官方認可的新職業,有助于打通從業人員的職業發展通道,推動社會勞動力實現轉型。”有關專家表示,傳統養老行業加快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不斷拓寬新就業空間,新就業反過來也在增強養老產業活力,實現產業和就業雙向驅動。(記者 班娟娟)
來源: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