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就在我的眼前被殘忍地炸死了。”杜金在案發現場,雙手抱頭,震驚悲憤。
亞歷山大·杜金, 俄羅斯知名社會學家、思想家, 反對美國的霸權主義, 被譽為普京的“大腦”,曾被歐盟、美國和加拿大制裁。
被炸身亡的是他的女兒 杜金娜, 生前是一名記者和政論家。 她支持俄羅斯在烏克蘭發起的特別軍事行動,也支持其父親的思想,曾 先后被美國和英國制裁。
杜金娜 資料圖
21日凌晨,杜金娜 乘坐車輛的駕駛員座椅下被放置的400克TNT當量爆炸裝置,被遙控引爆。杜金本應乘坐出事車輛,但因偶然情況臨時換了一輛車,跟在女兒的車后。陰差陽錯,陰陽兩隔。
杜金資料圖。圖源:視覺中國
俄方認定該起暗殺與烏克蘭脫不了關系。俄羅斯聯邦偵查委員會21日公布的初步調查結果顯示,這是一場“有預謀的”罪行。
俄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說,如果這一說法得到證實,俄方將討論烏克蘭政府的“國家恐怖主義”行為。
22日, 俄羅斯聯邦安全局消息稱,是烏克蘭特勤部門策劃和實施了暗殺,兇手是烏克蘭公民沃夫克,曾在杜金娜居住的大樓里租住了一套公寓蹲點,還跟蹤杜金娜,全程使用了多個車牌,作案后逃往愛沙尼亞。
俄羅斯黑客 (RaHDit)在Telegram上發帖稱,沃夫克是烏克蘭民族主義“亞速營”的一名士兵,并發布了沃夫克的身份證照片。
沃夫克資料圖。圖源:視覺中國
烏克蘭方面極力否認。烏克蘭總統辦公室主任顧問米哈伊爾·波多利亞21日表示,烏方與該事件無關,并稱杜金娜遇襲證明俄羅斯已經開始內部瓦解、相互爭斗。
烏克蘭國防情報局22日也發布聲明強調,烏克蘭國民警衛隊沒有參與這起汽車爆炸,并否認俄媒關于沃夫克曾在亞速營服役的報道。“杜金和他的女兒都是邊緣人物,不是烏克蘭的興趣點。”
與此同時,俄羅斯已將沃夫克列入通緝名單,以期將她引渡到俄羅斯。俄羅斯聯邦委員會國際委員會第一副主席賈巴羅夫22日表示,如果愛沙尼亞拒絕引渡沃夫克,俄羅斯將對愛沙尼亞采取強硬措施。
長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注意到,到底是誰策劃了這場暗殺, 俄烏雙方各執一詞,目前還沒有定論。但可以確定的是,俄烏沖突歷時半年來,戰場局勢非但沒有緩和,反而出現了向著愈發危險的境地發展的趨勢。
“俄或強勢回應”
俄烏沖突爆發半年來,雙方的較量愈發激烈,不僅對抗手段泛化,蔓延至輿論戰、經濟戰等各個領域,對抗的強度也在升級。
《紐約時報》18日披露,烏軍安排了烏克蘭地下組織通過游擊戰的方式,將戰火燒到俄羅斯控制的區域。比如引爆了俄軍在克里米亞半島的彈藥庫等。
烏克蘭游擊隊員在采訪中說,比起目標人物的生死,更重要的是每次襲擊向俄羅斯人發出的信號:“你永遠都不安全。”
澤連斯基資料圖。圖源:視覺中國
8月24日是烏克蘭“獨立日”,也是俄烏沖突爆發6個月的日子。澤連斯基20日發表講話警告稱,俄羅斯可能在24日前后加強攻勢。
澤連斯基說,不排除俄羅斯直接打擊烏克蘭決策中心的可能性。
21日,烏克蘭《真理報》稱,烏克蘭南部國防軍聯合協調新聞中心主任納塔莉婭·古梅紐克說,俄羅斯大大增加了在黑海的導彈搭載平臺數量,特別是搭載“口徑”導彈的艦艇數量已達5艘,包括潛艇。預計共攜帶“口徑”導彈36枚。
22日,基輔還發布了22日至26日期間禁止所有集會的禁令,以防止大量人群聚集。
“核警報”拉響
“事關重大,極其嚴重 。”近日,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干事 格羅西說,扎波羅熱核電站存在發生核事故的風險,而且風險日益危險。
扎波羅熱核電站是歐洲和烏克蘭最大、 世界上第三大的核電站, 目前由俄軍控制。
根據CNN對衛星圖像的分析,在過去的一個月里,許多炮彈掉落在扎波羅熱核電站附近,激烈炮擊引起了國際關注。
本月早些時候,俄羅斯向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通報了烏軍炮擊扎波羅熱核電站區域的消息,炮彈落在了核電站的工業園區。俄國防部指責烏軍此舉是核恐怖主義行為。
月中,俄方指出,烏軍15日再次向扎波羅熱核電站附近區域發射了約25枚炮彈。烏方則稱,此次炮擊行為是俄方“自導自演”。雙方爭執不下,互相指控對方發動了襲擊。
5月1日,一名俄羅斯軍人守衛著扎波羅熱核電站。圖源:視覺中國
有資料顯示,扎波羅熱核電站一旦發生大規模核事故,潛在威脅面積將達3萬多平方公里,相當于10個切爾諾貝利事故的禁區;潛在污染面積將高達200萬平方公里,烏克蘭、俄羅斯、白俄羅斯和歐洲國家都將面臨不同程度的核污染。
國際社會已經拉響了“核警報”。現在的當務之急,就是讓 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核查人員盡快確認核電站物理安全防護設施是否可以安全運行。
11日, 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張軍 主持安理會會議審議烏克蘭核設施安全問題,他表示, 只有推動局勢降溫,早日恢復和平,才能從根本上解除核風險。
歐洲“累了”
19日,美國防部宣布,再向烏克蘭提供價值7.75億美元的軍事裝備,包括“海馬斯”多管火箭炮系統的彈藥、“標槍”反坦克導彈、無人偵察機等。美媒統計,美國已向烏克蘭提供了約100億美元的軍事支持。
然而,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的“援烏追蹤”數據庫最新數據卻顯示,從7月2日到8月3日,德國、英國、法國等6個歐洲主要國家都沒有 向烏克蘭提供任何新的軍事援助。 這也是自俄烏沖突以來的首次。
在全力援助烏克蘭這事上,美國還能硬撐,但歐洲 國家的“烏克蘭疲勞癥”連連襲來,明顯“拱不動火”了。
因制裁俄羅斯,歐洲正陷入能源危機。 在德國,為了節省電力,首都柏林將施行更嚴格的省電舉措。在法國,商店若開著空調不關門,就會被罰款。
再加上持續的高通脹,歐洲的日子更不好過了。有數據稱,歐洲經濟或會陷入衰退,脆弱的共識正在分崩離析。
連CNN都不得不感慨,澤連斯基此前抓住了西方的想象力,樹立了“民族英雄”的形象,但隨著沖突的持續,這種形象正在瓦解。
“人們在心理上已經累了。”烏議員萊希亞·瓦西連科說,“西方媒體對烏克蘭的關注度也在下降。”
“這很可能是澤連斯基說他希望在圣誕節前結束戰爭的原因。” 智庫查塔姆研究所的高級顧問基爾吉爾斯說,因為真正的問題是,西方無法長期堅持其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