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款面向未來的智能眼鏡形態相機”,北京蜂巢世紀科技有限公司市場合伙人郭軍在朋友圈這樣宣稱。
8 月 1 日,小米生態鏈米家眼鏡相機發布,這也是首款可量產的眼鏡形態的相機。從特性來看,該產品配備頭戴1X-15X潛望雙攝系統,用手輕觸眼鏡即可實現極速抓拍,此外還搭載了更多AR智能功能。該產品由豐巢科技研發,雖非小米親自下場,但也屬于小米生態鏈上的產品,2021年5月,蜂巢科技完成天使輪融資,領投方即為小米集團和順為資本。
大廠競逐AR眼鏡
將更多功能集成在眼鏡上,是眾多科技公司長期以來的努力方向。早在2012年,谷歌就推出了名叫 “google Project Glass” 的 AR 眼鏡,當時谷歌宣稱這款眼鏡能夠實現拍照、視頻通話、上網、處理郵件等功能;此后,主打社交軟件的snap公司也不甘寂寞,時至2016年已完成5項關于AR企業的收購,并推出AR眼鏡“Spectacles”;而扎克伯格的Meta公司則推出了自己的Ray-Ban Stories眼鏡。
“增強現實”一直是AR眼鏡宣傳的亮點,而視覺、圖像是其需要跨過的第一關,正因如此,每一代AR眼鏡都看中拍照功能。例如Ray-Ban Stories眼鏡的攝像頭的規格為500萬像素,最大拍照尺寸為2592×1944分辨率,錄制視頻的規格最小為1184×1184/30fps,攝像頭可自動調節光線亮度,拍攝的照片也帶有深度效果,針對頭戴設備的特性,該產品還具備頭部運動模糊處理、低光環境降噪等特性,在交互性上,其語音控制功能尤其被市場關注。
Spectacles眼鏡也不甘人后,該產品的兩側都設有高清攝像頭,可以拍攝3D照片和視頻,圖片分辨率可達1642×1642,視頻分辨率為1216×1216,此外,該產品提供4GB內存,可以存儲100個視頻或是1200張照片。
剛發布的這款米家眼鏡相機,則更加看重科技感與舒適度的統一,在整機重量僅100克的前提下,融合了高通驍龍SoC、1X-15X潛望雙攝系統、索尼新一代Micro OLED屏幕、自由曲面光機、高密度電池等核心器件,該產品以重心為第一優先級,將各種器件緊湊排布在機身周圍,實現了佩戴平衡,而TR90高分子記憶材料則能夠兼容多種頭圍的用戶,最大可能實現了舒適性。
誰動了單反的蛋糕
AR眼鏡日新月異的拍照功能,無疑侵入了單反相機的“領地”,伴隨著AR眼鏡如火如荼的態勢,傳統相機廠商收縮產能的消息頻頻傳來。
今年1月13日,珠海高新區確認,在珠海發展32年的佳能珠海已停產,該公司表示,因近年來全球照相機市場急劇萎縮及新冠肺炎病毒長期肆虐,公司經營面臨空前困難,雖經公司及各位員工共同努力,卻依然未能扭轉困局,總部不得不對集團整體經營架構進行調整,經慎重研究,作出艱難決定:終止公司生產。
無獨有偶,據日經新聞報道,尼康公司計劃退出單反相機領域,60年的單反相機事業或將終止,不過尼康還會繼續生產和銷售現有的單反相機型號,只不過恐難再推新品。
根據日本相機暨影像產品協會CIPA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5月,數碼相機銷量只有63.7萬臺,同比減少10%,這已是連續10個月下滑,而且是連續18個月銷量低于100萬臺。1-5月累計出貨量為280.4萬臺,同比減少了22.4%,全年預計有785萬臺,下滑6.1%,連續萎縮五年,也是1999年來第二差的表現。
針對這一現象,蜂巢科技市場合伙人郭軍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諸如AR眼鏡、眼鏡相機一類的產品并不以替代單反相機為目標,但是在研發之初,公司就已經意識到,拍照變得愈發簡單、便捷已是不可逆轉的大趨勢。相比智能眼鏡,手持設備需要一個拿起、對準、拍攝的過程,這短短的幾秒鐘,或許就讓人錯過轉瞬即逝的珍貴瞬間。
資深產業經濟觀察家梁振鵬表示,早在AR眼鏡之前,愈發精密的手機攝像頭就已經搶占了單反相機的市場,這并不能歸因于某一類產品自身,而應著眼于媒體環境的變革。如今圖片、視頻承擔著社交功能,朋友圈、vlog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而手機集拍攝、加工、內容發布于一體,勢必以其更加便攜靈活的特性,搶占單反相機的市場份額。
視覺時代的三國鼎立
業內觀點認為,隨著拍照產品的多元化,市場或將呈現“三足鼎立”的格局,即傳統相機、智能手機、AR眼鏡都將占據一席之地。
廣科咨詢首席策略師沈萌對北京商報記者談到,雖然目前單反相機市場空間萎縮,但并不會消亡,智能手機適合非專業用戶、相機適合專業用戶,雖然手機的拍照功能越來越強大,但對于專業用戶來說仍不滿足,而且專業用戶利用相機更豐富的功能設置可以拍攝要求更高的作品。所以手機和相機不是以需求劃分,是以用戶類型劃分。
專家指出,在體育賽事、大型活動等應用場景中,單反相機仍然不可或缺,單反相機的光學取景更接近人眼,所見即所得,更適合具有突發性的拍攝題材,對于拍攝運動題材依然更成熟、更可靠。不過隨著AR眼鏡的發展,單反相機這一優勢也岌岌可危,畢竟AR眼鏡更貼合人眼看物體的角度,而不是透過相機鏡頭去觀察。
但不容忽視的是,AR眼鏡作為新生的高科技品類,價格偏高成為推廣中的不利因素,對于喜歡“嘗鮮”的消費者而言雖不成問題,但若不能走進千家萬戶,則仍不足以掀起一場產品革命。
針對這一問題,郭軍談道:“隨著需求量的加大,AR眼鏡相關的器件肯定會在成本上更有優勢,但這個點就目前而言還是需要很長的一個過程,需要大家一起把盤子做大,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以一個相比其他AR眼鏡更有優勢的價格配置,讓更多的人能夠用上這款產品,讓智能眼鏡更有用,真正普及起來。”
北京商報記者 金朝力 王柱力